■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qū)教學研究室 冉雙衛(wèi)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順應了現(xiàn)代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潮流,符合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理念。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期,形象思維正逐漸向抽象思維轉變,對信息技術課堂有著個性化、差異性的需求,并亟須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結合中小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推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創(chuàng)設高效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課堂開始前設計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圍繞當堂課的重點和難點,串成教學主線,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產生疑惑,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因此,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開始于教師設置的課堂問題,組織學生感知教學內容的矛盾。教師在篩選有效的教學策略時,應避免和盤托出教學問題,而應利用教學結構進行先后的銜接,制造出教學空白,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推測問題的答案,在強化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基礎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時,教師應利用教學問題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提問“如何使用計算機軟解處理文字?”“常規(guī)的文件編輯方法有哪些?”,并向學生展示日常的完整性文件,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字處理軟件的好奇心。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應以文件編輯方法為教學的重難點,教授學生利用計算機的基本編輯功能,完成基本的文字編輯工作。而對于文本框的設計和文字上下標、特殊效果等文字處理方式,應讓學生根據(jù)文字處理軟件的“向導”等工具,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文字處理方法,并為學生提供展示自身觀點的平臺,分享個性化的文字處理操作,實現(xiàn)學生間的相互進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問題進行總結,并及時補充學生的遺漏點,實現(xiàn)查漏補缺的效果,清楚在課堂開始時設置的問題懸念。在設計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水平,合理地控制教學問題難度,以教學重難點為核心,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問題若設置得太容易,學生會失去自主探索的興趣,導致缺乏學習的動力,無法積極地融入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得太難,學生則會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產生自卑的學習心理,不利于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開展。因此,教師應將知識學習過程趣味化,利用問題導入課堂內容,將信息技術課堂設置為“迷宮探寶”游戲,讓學生充分感知問題解決后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教師在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層次,設計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并突出教學重難點,利用問題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信息技術學科的樂趣和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集思廣益,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
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發(fā)揮著組織者和主導者的作用,其言行舉止還有著示范性的作用。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的示范性有著重大的意義,通過操作計算機系統(tǒng),模擬正確的操作示范動作,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言語講解和動作指導進行模仿,從而有效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處理的實踐性。模擬系統(tǒng)的操作示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計算機的正確坐姿、正確操作鍵盤和鼠標的指法,讓學生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姿勢和操作行為,教師進行正確的示范。另一方面是軟件的操作步驟和使用方法,教師通過客戶端對學生的計算機進行遠程操作,模擬計算機系統(tǒng)的操作流程,并進行正確的動作示范,讓學生體驗計算機系統(tǒng)的信息處理方式。
例如,在學習Windows 操作基本流程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向學生展示模擬的系統(tǒng)操作流程,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首先,教師應端正坐姿,保持頭部正對計算機屏幕,眼睛直視并與屏幕保持一定距離,頸部挺直,雙肩部位往后向下壓,挺胸收腹,雙膝靠攏,小腿肚與地面保持垂直狀態(tài),腳跟腳尖并攏。其次,在操作鍵盤和鼠標時,教師應向學生展示正確的操作方法,鍵盤使用的手勢應正確,將左手和右手的四個手指分別放在基本的鍵位上,并學習功能鍵區(qū)、編輯鍵區(qū)和數(shù)字鍵區(qū),掌握鍵盤上的主要按鍵功能,像Tab 鍵、Ctrl 鍵、Delete鍵等輔助鍵,并配合鼠標中的指向、單擊、雙擊、拖動、右擊等基本操作,完成Windows 的正確操作流程。最后,在創(chuàng)建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的文件夾時,教師應利用主電腦,遠程控制學生的桌面,向學生展示文件夾創(chuàng)作的基本步驟:進入指定位置后,打開文件,點擊新建,創(chuàng)建新的文件夾,切換輸入法,將手表放在新建文件夾上,點擊鼠標的右鍵,選擇重命名的選項,輸入明確的文件夾名字,最終點擊確定,成功完成新的文件夾。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實踐性,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知識。在制訂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時,教師應正確示范模擬系統(tǒng)的操作流程示范,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處理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發(fā)揮多媒體投影儀和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的積極作用,正確演示信息技術系統(tǒng)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實踐性練習,從而深化學生對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相關知識的內容記憶。
新課程標準不僅僅要求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還要求信息技術課堂的高質量發(fā)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評價標準,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評價體系,圍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課程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中,獲得豐富的信息技術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探究內驅力,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合作和自主探究,不僅僅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還應根據(jù)教學評價進行學習總結和學習反思,實現(xiàn)評教、評、學一體化,并突出評、學的重要地位。評、教以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策略為目的,不斷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評、學則強調以評價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推進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信息搜索”主題時,教師在講解基本的信息搜索方式基礎上,應以運用教學評價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科學地運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評價,搜索有效的評價信息,并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評價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促使學生形成自主評價、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情感和品質。在“信息搜索”中,教師應教授學生基本的文獻搜索、追溯、分段、引文、綜合、抽查等多種方法,并對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采取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信息搜索進行全過程的評價。除對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進行評價外,教師還應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利用教學評價督導學生進行反思。除教師評價外,還應拓展評價主體,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認知進行評價,在相互評價中共同學習,實現(xiàn)共同進步。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師還應建立一致性和連貫性的家校共育機制,利用家訪、問卷調查、家庭信息反饋等多種方式,鼓勵家長對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進行評價,從家長的視角出發(fā),開展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信息評價,在以教師評價為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自主評價,并組織家長加入評價主體中,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應結合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利用評價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采取鼓勵評價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評價結果中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遵循“任務驅動”原則,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實踐中,以完成驅動任務為主,從而實現(xiàn)“在做中學”的新課程思想。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的設計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發(fā)展出發(fā),為每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制定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有效完成任務,高效率地實現(xiàn)新課程的教學標準。而任務驅動策略以教學任務目標的確定為前提,教師應結合具體的課程知識,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教學任務目標,并積極實施任務驅動策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掌握中小學信息技術的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這節(jié)課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文字輸入水平和教學現(xiàn)狀,向學生布置可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布置任務:錄入800字的文章,保留文章中的寫作格式,并將錯誤率控制在0.3%以下。這份任務隸屬于機械性任務,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教學任務目標,結合給定的文章,利用文字處理軟件,通過鍵盤和鼠標進行文字錄入工作。在機械任務的基礎上,教師應向學生布置驅動型的任務目標,在任務布置中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表現(xiàn)和信息技術水平,并能夠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完成質量評價學生的設計能力。在這次任務設置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文字錄入的基礎上,對字體顏色和文體框架進行精心設計,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和創(chuàng)作,并形成個性化的文字作品,讓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感到成就感,并感受學習過程的獲得感。在文字作品完成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相互傳閱文字作品。如此,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維空間,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任務驅動式的教學策略中,教師明確教學任務的目標,根據(jù)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設計科學化、合理化的驅動型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中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并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把握信息技術的精髓,體驗當前信息時代的百態(tài)知識。在開展任務驅動策略時,教師應注意學生之間的層次化差異,為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fā)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能力,為學生適應當前的信息世界奠定知識基礎,也為學生的未來終身學習提供保障。
探索式的教學策略,是新課程標準下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策略,強調知識的建構和連接,鼓勵學習者開展研究式的學習,開展與同伴間的研討和交流,從而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認知發(fā)展,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形成對信息技術的個性化認知。因此,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探索式的教學策略,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策略,并將信息技術課堂進行開放式的共享,讓學生感受到探究式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開展學習,更好地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完成新課標中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
例如,在學習“自選圖形畫圖”主題時,教師教授學生基本的畫圖方法和畫圖技巧,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自選圖形,并確定在正確的地方插入圖片,選擇提前準備好的自選圖形,并利用信息技術系統(tǒng)中的畫圖軟件進行繪畫。在這節(jié)課程中,教師應將課堂進行開放,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式的學習,為學生明確探索的方向。如“如何使用自選圖形進行畫圖?”“采取怎樣的操作流程改變自選圖形的大???”“嘗試移動圖形的位置”“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為自選圖形填色”“在自選圖形中填入文字”“嘗試改變自選圖形的形式和方向”。在以上諸多的探索方向中,教師應增設趣味性強的探索性活動,以提升探索活動的對抗性。在探索式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性格特點和學習基礎,將學生劃分為各個探索小組,讓各小組之間對圖形、畫圖進行評比,以比賽的方式篩選出優(yōu)秀作品,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探究式教學中的教學反饋,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進行及時的考核,通過設置框架式的作業(yè)設計,檢查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和操作能力,評價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接受能力,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應進行及時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教師在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應通過設計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突出教學重難點;通過模擬系統(tǒng)操作進行有效的示范,體現(xiàn)信息處理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的信息評價體系,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開展任務驅動策略,確定教學任務和目標,創(chuàng)新探索式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信息技術課堂,最終提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是長期、可持續(xù)的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需要總結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體系,以成功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