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博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浙江 紹興 312000)
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安全領域里最鮮明的變化,是非傳統安全問題逐漸登上世界政治舞臺并日漸顯露其對國家安全、國際安全以及人類安全的巨大威脅,尤以其中的民族問題為甚。進入21世紀,“冷戰(zhàn)時期的許多民族問題超越了傳統安全視野中的國家邊界而帶有跨國性”[1],形成民族問題跨國化、跨國問題民族化,并對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構成長久持續(xù)威脅的深層次發(fā)酵。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主義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借助經濟、文化、環(huán)境、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對中國總體國家安全形成非傳統安全威脅,直接阻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面對非傳統安全因素帶來的現實風險,筑牢中華民族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培育中華民族集體尊嚴、深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認同體系,不啻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不二方略。
非傳統安全對中華民族總體國家安全提出了系統挑戰(zhàn),考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與持久性?!爱斍埃覈媾R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雙重壓力”[2]。諸如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網絡等非傳統安全因素與社會生活緊密融合,“如果發(fā)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3],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會面臨中斷的可能。面對全球化整體卷入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整體進步的時代情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4]。因此,必須筑牢中華民族總體國家安全意識,清醒對待非傳統安全因素,掃清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道路上的各種障礙。
認清非傳統安全影響,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傮w國家安全觀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國際國內兩個新形勢,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實踐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凝聚著全黨智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國家安全觀從傳統安全觀和非傳統安全觀兩個方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認清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存在形式,科學分析非傳統安全因素帶來的潛在危機和現實危險,“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4]。通過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化解在建設過程中非傳統安全因素帶來的各種國際國內不利的, 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安全保障”[4]。
培育居安思危觀,樹立總體國家安全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過程中的長期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傮w國家安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總體安全體制機制建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5]提出時代之問和歷史任務的偉大擔當,主要內容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通過構筑總體國家安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從而“不斷壯大我們的綜合國力”[6]。一方面通過強大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為國內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各族人民自覺樹立居安思危意識,“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7],在全社會形成總體國家安全意識。
強化科學發(fā)展觀,提升總體國家安全發(fā)展意識??傮w國家安全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對國家綜合實力發(fā)展的長期性、穩(wěn)定性與質量性提出了系統要求。在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軍事安全、情報安全、信息安全等因素在國家安全領域里以顯明的形式出現,那些環(huán)境安全、醫(yī)藥安全、食品安全、基因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因素表現為人們習以為常的形式,被現實生活中的見怪不怪掩蓋。全球化浪潮激發(fā)各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犧牲環(huán)境、人文、本土文化、民族精神而獲得純粹物質發(fā)展的問題。總體國家安全觀中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出現和影響,反映出一個國家發(fā)展是否可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問題,即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皩嵤﹦?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是一個系統工程”[8],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在社會實踐領域的力量,表現為科學發(fā)展觀下的制度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與機制創(chuàng)新。
構建總體國家安全教育體制,推進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全過程教育??傮w國家安全不僅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而且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每個人都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從而建立全民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形成國家、民族、社會、個人四位一體的安全主體意識。意識形成是教育的結果,無論是社會實踐教育,還是學校理論教育,總體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體制應盡快建立起來。國家主管教育部門應組織專人編訂安全教育教材,在傳統的關于民族安全、國家安全、邊界安全的基礎上,增加非傳統安全內容,提升愛國主義情懷。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建立轄區(qū)內各類教育機構實施總體國家安全教育成效考核制度,建立起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從娃娃抓起的全過程教育體制。
建立總體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實現總體共建共治共享安全機制。國際上反華勢力以各種形式、各種途徑,通過在國內尋找敵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代理人,采取各種手段對國家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安全形成了長期且潛在的威脅。繼《刑法》中規(guī)定危害國家安全罪之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先后制定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20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2017)、《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2017),初步形成國家安全法律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依法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依法完善總體國家安全制度體系,筑牢總體國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提升總體國家安全智能建設,推進總體國家安全治理體系數字化。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特別是在國家安全領域里各國對信息化技術的注重程度以及應用技術研發(fā),對國家安全智能建設提出了重大命題。一方面要在安全裝備研發(fā)領域加大財政支出,成立科研團隊,攻破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另一方面,要在各個領域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推進國家安全信息數字化建設,從信息采集、處理、保密、反黑客等方面,構建具有我國知識產權的數字化標準和操作系統。與此同時,加大安全體系系統建設,既要理順央地之間縱向的信息統一調配系統,又要暢通部門之間橫向的信息共享處理系統,同時推進智能化、數字化一體建設。充分發(fā)揮區(qū)域網優(yōu)勢,構筑符合國情發(fā)展變化的總體國家安全數字化防控系統。
“‘共’意味著‘多’,‘同’意味著‘一’,‘共同’即是‘多元一體’?!盵9]中華民族安全與總體國家安全是一體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共同體,“共”意味著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主體作為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符號,中華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中華民族的主權象征。因此,中華民族安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屬于同一關系。在主要以民族-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民族安全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民族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國家安全是民族安全的基本保障。任何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打著“民族自決”的口號,實施分裂國家的陰謀和行動,既威脅民族安全,更威脅國家安全。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解決民族問題的探索與實踐所取得的成就,表明國家安全是民族獨立解放的前提條件,民族安全是國家主權獨立的必然結果。
中華民族安全和各民族安全是“多元一體”關系。長期以來,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10]。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多元一體”的關系促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形勢中,安全是命運共同體第一層次的內涵。各民族在人口數量、教育程度、分布范圍、生產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發(fā)展不均衡狀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各民族內部社會各階層也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狀況,然而,各民族面臨的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與暴力恐怖主義勢力以及其他的安全威脅具有共同性。中華民族安全包括各民族在內的安全,各民族安全與中華民族安全既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又是“多元一體”的關系。統一的各民族安全形成的安全共同體,構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內容。
各民族安全和總體國家安全是包含被包含關系。中華民族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作為整體的民族概念,一層是包括各民族的共同體概念。無論是整體的中華民族,還是單一的各個民族,維護民族安全既是中華民族作為整體意義上的民族責任,也是各個民族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民族責任。中華民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民族與國家融合為一體的民族國家,各族人民都是國家主人,各民族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總體國家安全的表征則是各民族安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力量源自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安全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容,也是目標??傮w國家安全包括各民族安全,各民族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組成單元,這種包含被包含關系體現了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命運共同體關系。
總體國家安全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必須堅持的底線,“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7]。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56個民族的協力行動,凝聚著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從總體上維護國家安全就是從總體上維護各民族的安全,最終匯聚為維護中華民族安全的力量。因此,任何違背總體國家安全的行為,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因素對總體國家安全存在的潛在風險,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果斷處理,那么,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會在關鍵時刻“犯戰(zhàn)略性、顛覆性錯誤”[11],中華民族就必然失去集體尊嚴。因此,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培育中華民族集體尊嚴,樹立總體國家安全底線意識。
黨領導各民族維護集體尊嚴的核心地位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被反復得以證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盵12]4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培育“集體尊嚴”的本質特征,堅持個人尊嚴的“集體化”,是培育“集體尊嚴”的政治前提。在中華民族一體內,各民族的存在以其他民族的存在為前提和條件。離開了中華民族這個主體,各民族就失去了相互之間認同的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百年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形成的新時代民族理論,理論的實踐基礎是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與發(fā)展的執(zhí)政經驗。在這些經驗之中,最突出的一條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為己任。
集體自尊是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利益的執(zhí)政目標。國家利益不只是“包括生存、獨立和經濟財富在內的傳統三種利益,還應包括第四種國家利益,即集體自尊”[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夢”與“民族復興”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部內容,即富強、民主、自由。富強指向經濟財富、民主指向生存、自由指向獨立。富強、民主、自由是尊嚴的內容,對于國家而言,這是在國際舞臺上擁有集體尊嚴的基本條件。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提出了黨的三大歷史任務與最終目標,即“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4];《憲法》序言中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執(zhí)政地位與執(zhí)政目標,“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提升集體尊嚴應作為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容之一。集體尊嚴不是觀念的產物,而是基于集體在國際政治、世界經濟、人類文化領域中擁有的話語權力量。盡管從個體而言,尊嚴可能止步于個人感受,然而,對于集體而言,尊嚴不只是所有成員的個人感受,而是一種出于個人安全感受的集體共識。一個民族要贏得集體尊嚴,民族成員必須形成命運共同體。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只有所有民族形成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共同擔當作為國際社會主體中一員的尊嚴維護?!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15]中國共產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就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集體尊嚴的作用不言而喻。
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集體認同。五十六個民族之所以能夠認同中華民族,在于各族人民共同享有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是“許多小的民族經過相互間靠攏與融合后的整體”[16],彼此之間擁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從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來看,各民族因為戰(zhàn)爭、遷徙與通婚而彼此之間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推進了文化共享,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蘊,奠定了中華民族認同。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文明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特定國家特質的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能夠在文化層面形成一種認同意識,有利于民眾從文化層面正確認知“個體尊嚴”和“集體主義”視野下“人的尊嚴”?!拔幕J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7]252,它在構建集體認同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集體主義”視角下“人的尊嚴”觀念的價值支撐。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集體自尊基礎。集體自尊歸根結底表現為文化認同下的價值觀,“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18]。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成員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體系?!皻v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wěn)定器”[19],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19]。集體自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個人自尊,轉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集體自尊,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倡導的人生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其內容之一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夯實集體自尊的價值觀基礎。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集體尊嚴是作為集體成員對于所在集體的認同,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認同。在各種認同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17]253,其基礎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19]。文化認同中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文化的認同,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文化資源豐富,各地區(qū)可依托各自獨有的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形式,實現傳統文化再發(fā)揚。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產業(yè),進行特色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1]。發(fā)揮中華民族文化的力量,促進各民族文化認同轉化為集體自尊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系統推進黨史教育,提升中華民族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黨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史,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且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解決民族問題不斷成熟的過程。黨史教育的內容既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過去的形成、發(fā)展史,也包括現在的建設史,還包括未來的復興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革命斗爭、建設、改革發(fā)展進程中,民族問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國家、執(zhí)政國家的主要內容之一。甚至在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意義上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統一戰(zhàn)線、推進中國革命、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工作。系統推進黨史教育的著力點,在于從歷史維度系統解讀黨解決民族問題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深化中華民族政治認同,牢記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史,提升民族尊嚴感。
不斷深化民族史研究,構建中華民族尊嚴感。中華民族史是一部數千年來各民族不斷交融的歷史,其間雖然存在民族成員之間的戰(zhàn)爭,然而,中華民族各成員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并未因為民族之間分歧的存在而被消解,反倒因為各民族的不斷深入融合而形成命運共同體,并在歷久彌新中強化中華民族身份認同。與其說中華民族史是一部多民族交融史,毋寧說是一部多民族從內心里逐漸形成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歷史。深化民族史研究,應從中華民族形成的內在基因、外在條件,主觀因素、客觀環(huán)境兩大方面作為切入點,從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角度,深化民族史形成過程中接受中華民族身份的各種因素,尤其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形成集體尊嚴的動力,更需要深化民族史來闡明。
不斷發(fā)掘民族文化,守護中華民族文化“祖地”。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證明,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結成一個共同體,守護共同家園的文化“祖地”。盡管中華民族各成員也有自己獨特的個體文化,然而,交融過程中的文化傳播、認可、接受的文化共識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主流。隨著嵌入式融合推進民族交流日益發(fā)揮共同體建設功能[22],各民族成員之間應積極共建文化傳播體制機制,彼此之間建立文化學習、人才培養(yǎng)、對外傳播的協同通道。與此同時,在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設置民族文化技藝技能課程與社會實踐舞臺,充分營造文化共建共享氛圍。發(fā)揮社區(qū)治理功能,借助社區(qū)綜合管理平臺,豐富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融合,在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過程中,推進民族間代際文化共同發(fā)展與繁榮。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而進行的改革;另一方面,是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發(fā)展的開放?!皣野踩蜕鐣€(wěn)定是改革發(fā)展的前提”[2]506,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改革與開放的統一,是建設與發(fā)展的統一,更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統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以各族人民的安全為要義,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根本目標,“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3],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領域內的總體安全。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24]民之權益保障,在于國家之強大,弱國則無人民權益。民族乃人的群集,國家強盛與否直接關系到民族利益。因此,無論是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國家,國家認同是實現民族集體尊嚴的武器。在國家間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競爭激烈程度日益熱化的過程中,深化國家認同不僅是愛國主義的內容,而且是提升總體國家安全的途徑。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宣揚愛國主義情懷,筑牢愛國主義統一戰(zhàn)線,特別是在各民族地區(qū)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5]的國家認同教育。注重民族地區(qū)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體制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分量和比例,將國家認同融入生活、引入課堂,使之成為愛國情懷的一部分。
民族認同包括兩層內涵,一層是各民族對于本民族的認同,一層是各民族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其中,前者是認同基礎,后者是認同升華。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下,民族認同是指維護中華民族認同,即通過維護中華民族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安全,從而維護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各民族安全。一方面通過深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依法促進各民族中華民族認同;另一方面,通過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自覺堅持中華民族認同。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之上,“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26]。與此同時,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高質量建設,均衡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不斷提升各民族自豪感,增進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自尊感,進而轉化為中華民族集體尊嚴。
文化認同的實質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2]36,文化作為外在的一種習俗認可與行為方式的總和,演繹為民族成員內在的心理共識。文化認同是一個逐漸浸潤的過程,中華民族各民族既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熔鑄文化認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共識與守望,另一方面,要通過歷史事實詮釋中華民族各成員自身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辯證關系。以國家法律形式規(guī)范文化傳播,建立系統的文化傳播體制機制,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建制性教育系統。在各類教學過程中科學安排多語言教學,圍繞文化認同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教育教學改革。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民族雜居區(qū)、城市社區(qū)、村民居住區(qū)、移民安置區(qū)等生活小區(qū),應采取各種形式文化傳播搭建平臺,為各族人民共享中華民族文化提供便利,從而在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中熔鑄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百年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27]8,“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28]。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運動中逐漸以疆域認同為基礎形成了國家認同,并在建立新國家的歷史環(huán)境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各族人民在百年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27]6。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增強政治認同。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體系建設,著力構建黨史教育、中華民族史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五位一體教育體系,著重提升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之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意識,以及中華民族作為各民族共同家園的“祖地”記憶,從自發(fā)的政治認同轉化為自覺的政治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1949年確立以來,經過70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為中華民族掙得了尊嚴,贏得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成員的認同。作為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社會制度,艱難的探索與未來的發(fā)展交織在一起?!耙粋€具有先進理念的制度模式的確立,并不意味著這個制度已經充分實現了它應有的優(yōu)越性。”[29]一方面深化社會主義制度宣教,從社會主義制度歷史教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實踐教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比較教育入手,從感性認識上堅定社會主義制度認同意識;另一方面,堅持各族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可持續(xù)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機制,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礎,從而堅定制度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創(chuàng)舉,既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劃時代任務,也是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典范意義的科學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比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歷史時期更為豐富,涉及空間及其領域更為寬廣,面臨的國內外各種不利因素更為復雜。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僅要考慮到國際政治積極與消極的因素,而且要考慮到總體國家安全中各種因素,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因素的潛在影響。筑牢總體國家安全觀與提升集體尊嚴如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兩個車輪,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筑牢各族人民總體國家安全觀,驅動中華民族各民族自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