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娟
成都杜甫草堂楹聯(lián)文化內涵與傳播略論
孟祥娟
(北華大學文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杜甫草堂是中國文學的圣地,其中的楹聯(lián)不僅評述了杜甫的生平與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情懷,蘊涵著世事滄桑積淀的人生哲理,有著豐富的意蘊與文化內涵,是草堂重要的文化元素,可以起到增強游人對杜甫的理解,加深游客對詩圣的感性認識等作用。影響楹聯(lián)發(fā)揮其文化傳播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楹聯(lián)內容與意蘊對一般游客來說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二是傳播過程中楹聯(lián)撰者、書寫者混淆和署名訛誤。有關部門應組織力量對草堂楹聯(lián)進行多方位解讀與鑒賞,將成果數字化的同時開發(fā)楹聯(lián)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并重視網絡的傳播功能,從而以專業(yè)、準確的解讀與鑒賞滿足讀者的欣賞需求,用楹聯(lián)的文化內涵提升游客的旅游審美趣味,進而發(fā)揮楹聯(lián)的文化傳播功能。
杜甫草堂;楹聯(lián);文化傳播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攜家眷由隴右赴成都。次年春,在成都西郭之浣花溪畔,“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1]《寄題江外草堂》1014,為自己在亂世之中營造了一座相對寧靜的居所——草堂。在這里,他前后居住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于永泰元年(765)五月,攜家南下,離開草堂,此后再也沒有回來。居處草堂的幾年間,杜甫遠離戰(zhàn)亂中心,又得到知交親友的較多關照,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比較寧靜。因此,草堂是詩人顛沛奔波的后半生中最為溫暖的記憶,是詩人念念不忘的家園。由于杜甫崇高的詩史地位和草堂之于杜甫的特殊意義,使得成都杜甫草堂成為中國文學的一方圣土。千百年間,草堂幾經修葺與擴建,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文人墨客前來憑吊瞻仰,并在這里留下了很多題詠楹聯(lián)。這些楹聯(lián)既是草堂建筑的裝飾,也表達著后人對詩圣的謳歌與崇敬,是對杜甫精神的凝練詮釋,實為杜甫草堂中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楹聯(lián)是我國園林建筑獨有的一種裝飾,是作者根據相關人物、事件、地點等種種因素結撰而成,或吟賞勝跡名景,或稱揚先賢故事,或頌美高風亮節(jié),或表達敬慕之情,或寄寓個人感慨。杜甫草堂作為中國文學的圣地,其中的楹聯(lián)不僅評述了杜甫的生平與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自我情懷,蘊涵著世事滄桑積淀的人生哲理,有著豐富的意蘊與文化內涵。
萬里橋西宅 百花潭北莊
這是草堂博物館正門的楹聯(lián),出自杜甫《懷錦水居止二首》,詩云:
軍旅西征僻,風塵戰(zhàn)伐多。猶聞蜀父老,不忘舜謳歌。天險終難立,柴門豈重過。朝朝巫峽水,遠逗錦江波。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惜哉形勝地,回首一茫茫。[1]1238
永泰元年(765)秋,詩人因肺病加重,滯留云安。閏十月,“劍南節(jié)度使郭英乂為其檢校西山兵馬使崔旰所殺,邛州柏茂林、瀘州楊子琳、劍南李昌巙皆起兵討旰,蜀中亂”[2]?!稇彦\水居止二首》即創(chuàng)作于曾經予他數年安寧的蜀中再度陷入戰(zhàn)亂的背景之下。第一首由當前局勢起筆,寫風塵擾擾,屢經戰(zhàn)伐,蜀地父老仍不忘唐室,預言恃天險而圖自立者終不能得逞,而柴門舊居卻不知能否重歸,自然引出對故居的思念。該詩體現出詩人雖已離開成都,卻時時牽念成都的形勢與國家的前途,見其所懷不止錦江一隅之柴門。第二首先寫草堂,首聯(lián)即點明居止即前首“柴門”之所在,悠遠而蒼茫;頷聯(lián)繪草堂近景,清幽而滄桑;頸聯(lián)是遠望所見,將視野從草堂移到整個錦城,格局極為宏闊;尾聯(lián)用“回首”二字扣前首的“豈重過”,接到標題的“懷”字,又用“惜”字照應了第一首的“風塵戰(zhàn)伐多”,結構頗為嚴謹。
細加體會,這兩首詩的內涵遠不止于對草堂舊居的深深懷念之情,還承載了詩人的胸襟與情懷,體現了深刻的歷史與文化積淀。
萬里橋,坐落于成都南門外,橫跨錦江,應該是唐代成都最著名的一座橋。張籍《成都曲》言:“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盵3]此詩寫出了萬里橋區(qū)域的繁華熱鬧。劉禹錫《竹枝詞九首》“憑寄狂夫書一紙,住在成都萬里橋”[4],則隱隱道出了其地標性位置。溯其得名,乃始于三國時期。《元和郡縣圖志》載:“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祎聘吳,諸葛亮祖之,祎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因以為名?!盵5]據說康熙年間復建萬里橋,橋頭上還刻有“武侯餞別費祎之處”[6]。正如張邦伸《萬里橋》詩中所說:“憶昔臥龍起三顧,欲恢漢業(yè)收秦川。七擒七縱奠南土,計將北伐回戈鋋。江東三世民殷富,同仇辦賊宜結聯(lián)。跨鶴仙人擅風雅,國門祖餞何翩躚。萬里之行自茲始,橋名從此垂千年?!盵7]170萬里橋見證了一代賢相在紛爭年代匡扶漢室、平定天下的愿望。結合杜甫在詩中屢屢表達的對諸葛亮的景仰與稱譽,可以體會他將萬里橋作為標志草堂位置的參照物時那種與先賢切近的追慕之情。
百花潭是浣花溪之別名。如果說萬里橋寄托的是杜甫追慕先賢、心憂黎元的胸襟,那么百花潭則承載著詩人蕭散悠閑的隱逸情懷。詩人在《卜居》詩中寫道:“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入小舟?!盵1]729這首詩借楚辭《卜居》之篇名為題,以一個“幽”字統(tǒng)攝全篇。流水澄江,林塘郭外,既無塵事紛繁之擾攘,又有清幽勝景可銷愁;蜻蜓與?鶒上下沉浮而自得其樂,各適其情;“山陰”“乘興”暗用王子猷雪夜訪戴之軼事,使得全詩既有陶淵明的平淡自然,又多了魏晉風流之瀟灑。對于飽經亂離奔波之苦的詩人來說,這樣一處安身之所,何其可貴!
《卜居》所述還只是選擇所居之處,表達詩人對未來居所的美好愿望,《江村》《客至》則是詩人草堂生活的真實寫照?!督濉吩娫疲骸扒褰磺Т辶?,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1]746清江一曲,環(huán)抱著村莊靜靜地流淌,在漫長的夏日,梁上燕子和水中鷗鳥自去自來,相親相近,一派安寧與和諧。老妻稚子,畫紙為棋,敲針為鉤,雖因陋就簡,卻也其樂融融,在杜詩沉郁愁吟基調中呈現出難得的悠然與天倫之樂。
日常生活是如此寧靜恬淡,若有客來,則別有一番情味。《客至》詩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盵1]793雖無美酒佳肴,貴在熱情直率。正如黃生云:“前半見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見貧家真率之趣。隔籬之鄰翁,酒半可呼,是亦鷗鳥之類。而賓主之兩各忘機,亦可見矣?!盵8]
綜上,因戰(zhàn)亂而漂泊西南的杜甫,雖然“多病”“家貧”,卻在萬里橋西與百花潭北這方寸之間得到了身心的安寧。草堂以此為入眼第一聯(lián),不僅標明了草堂所在的位置,還隱約透露出草堂之于杜甫的重要位置,更凝聚著民族文化底蘊,體現著詩人的情志懷抱,相當高超。
杜甫《狂夫》詩還曾寫道:“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1]743如果游覽者能聯(lián)想到這樣兩句詩,大概從中又可以體會到杜甫面對人生逆境時的疏放達觀,這是他身上抹不去的盛唐印記。從這里走進草堂,也是在走進杜甫的詩歌,走進安史之亂中的士人生活,正如草堂大門聯(lián)所稱:
萬里橋西 草堂佳句如新 宛見卜居之興
百花潭上 水檻蒼波依舊 長留懷古之思
此聯(lián)正是化用了杜甫的這兩句詩,又包含了《卜居》《水檻》諸詩之意,點明草堂位置的同時,稱贊杜甫的詩句至今不朽,在這里仿佛可見詩人當年卜居之興,百花潭蒼波依舊,后人可以在這里懷念與憑吊杜甫這位古人。
異代不同時 問如此江山 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長留天地 月白風清一草堂
這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的楹聯(lián),由清代學者顧復初撰寫。顧復初“通辭章,擅楹對,工書畫”[7]197,光緒年間被推為蜀中第一書家。但他沒有功名,僅為拔貢生。四任幕僚,流寓成都,是他主要的人生經歷。在此聯(lián)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作者所寄寓的懷才不遇之感。
“異代不同時”,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倍鸥阉斡穸壳?,說自己與屈宋“蕭條異代不同時”;顧氏懷杜甫而感自身,說自己與杜甫“異代不同時”。一如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中所道:“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盵9]自己在這里感嘆古人,后世也會有人對此夜色而為我感嘆,這正是時間長河奔流不息的“人生代代無窮已”[10],“古人今人若流水”[11]。曾經的“今人”,已經是今日的“古人”?!褒堯榛⑴P”是說那些懷有治國安邦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才華如龍虎一般的詩人,卻只能蜷臥抑郁而不得志,一個“問”字,凝聚著無限憤懣與不平之氣?!跋壬嗔髟ⅰ笔钦f杜甫流寓成都,留下了這座月白風清、流芳千古的草堂,一個“亦”字,暗含轉折與對照之意——杜甫雖然漂泊流蕩,但留下了一處長存天地之間的草堂,可受后人的憑吊瞻仰,而自己呢?也許,生時的落魄已經注定,身后的寂寞又能否擺脫?而這種對照,還可以擴大到那些不得志的詩客們。他們和杜甫有著同樣的漂泊經歷,更多的卻是最終沉寂于歷史的風蝕雨剝,沒有名字,沒有遺跡。相對來看,杜甫可以留下這樣一座草堂,后人為這位只有虛銜的檢校工部員外郎特意修建了官署,以表達對他的景仰之情,這何嘗不是一種不朽?這副對聯(lián)“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于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12]92,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有不盡之意。
吏情更覺滄州遠 詩卷長留天地間
這是大廨前柱上的楹聯(lián),由曾任四川總督的吳棠集杜詩而成。上聯(lián)出自《曲江對酒》尾聯(lián)二句:“吏情更覺滄州遠,老大徒傷未拂衣?!盵1]449是詩作于乾元二年(758),即杜甫短暫的為官時期,于歸隱而未能中流露出對現狀的不滿。吳氏只取前句,隱藏了原詩中的遁世之思。下聯(lián)出自《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1]54,本是杜甫對孔巢父的稱贊,以后世的影響來看,實屬過譽,但拿來稱贊杜甫,則再適合不過了。
水竹傍幽居 想溪外微吟 密藻圓沙依草閣
樓臺開麗景 結花間小隊 野梅官柳滿春城
這也是大廨內的名聯(lián),撰者為四川總督佟佳·常明。上聯(lián)首先點明草堂周圍的環(huán)境,溪水修竹,清幽高雅,緊接著就聯(lián)想到居處于此的詩人于浣花溪外微吟低唱的情景,密藻、圓沙、草閣,幽隱而詩意。下聯(lián)轉入當下,首先點明今日草堂發(fā)生的變化,亭臺樓閣,秀麗優(yōu)美,然后描寫人們三五成群游覽草堂的情景,紅梅、綠柳、春城,溫暖又熱鬧——這是一副以寫景為主的對聯(lián),亦是化用杜詩而成:“拾遺曾奏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盵1]《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887“寒魚依密藻,宿雁聚圓沙。”[1]《草堂即事》860“百年地辟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盵1]《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904“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盵1]《嚴中丞枉駕見過》889“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盵1]《西郊》780在34字中糅合進五首杜詩的內容,不僅描繪了風景,更有著深厚的意蘊,構思非常巧妙:其一是繪景用事、人隱其中?!墩撜Z·雍也》曰:“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3]草堂的清幽高雅,嚴武的多次寄題過訪,都隱身于化用的詩句之后,等待讀者去發(fā)現。其二是古今融通、虛實相映。幽居與麗景相映,杜甫微吟與游人賞春交疊,清幽與熱鬧相對,在上下聯(lián)間仿佛完成了時空穿越。其三是語約意豐、含蓄雋永。聯(lián)語隱括杜詩而成,其中的景語,既是對景色的描繪,也是詩句典故的引用。“密藻”“圓沙”既是杜甫吟詩的場景,又是杜甫吟詩的內容,寒魚與宿雁一依一起,靜中有動,杜甫的幽居由此生機充盈;“野梅”“官柳”既是草堂今日的勝景,又是草堂當日的日常,官柳與野梅一綠一紅,色彩絢麗,杜甫的詩篇妝點整個錦城——這才是撰聯(lián)者書寫此聯(lián)的中心意旨。至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副景中見情、見人、見意的對聯(lián)。而今,游人如織的成都,隨處可見杜甫與杜詩的元素,即是對這副對聯(lián)最好的注解。
詩有千秋 南來尋丞相祠堂 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 東去問襄陽耆舊 幾人相憶在江樓
這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詩史堂的名聯(lián),原聯(lián)署名丁寶楨,乃清四川總督,實際上出自其幕僚,據說上聯(lián)為沈壽榕出,下聯(lián)為彭毓崧對[14]。上聯(lián)化用了杜甫的兩首詩,其中“南來尋丞相祠堂”化自《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盵1]736
“一樣大名垂宇宙”化自《詠懷古跡五首》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盵1]1506
這兩首詩都是杜甫歌詠諸葛亮的名篇,充滿了對諸葛亮的尊敬之情,堪稱膾炙人口。撰者化用其中的詩句,稱頌杜甫的詩歌流芳千古,和他所憑吊的諸葛亮一樣,都名垂宇宙。然而,縱使諸葛亮有先主三顧茅廬之君臣相得知遇的佳話,有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執(zhí)著與堅守,卻是“運移漢祚終難復”。杜甫之為詩圣、詩史,以其心憂黎元、胸懷天下,但無論是玄宗還是肅宗,都未曾予他知遇與重用。以此而論,當他寫下“三顧頻繁天下計”,心系艱危之時局的同時,亦應有對求賢任才之明主的渴望吧。
下聯(lián)中“襄陽耆舊”出自杜甫的《遣興五首》其二:“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間,處士節(jié)獨苦。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舉家隱鹿門,劉表焉得???”[1]563
“幾人相憶在江樓”出自羅鄴(又作杜荀鶴)的《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紅蓼花開水國愁。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盵15]
《遣興五首》分詠嵇康、龐德公、陶淵明、賀知章、孟浩然,五人都是名士或隱士,龐、孟二人又都是襄陽人,與杜甫之祖籍相合,諸葛亮所隱居之隆中,又在襄陽城西?!熬憬韫湃艘郧沧约褐d,非尚論古人也。”[16]就第二首來說,“此言不能如孔明之救時,則當如龐公之高隱”[1]563。杜甫曾經盛世,又遭逢戰(zhàn)亂,雖以致君堯舜為己任,然功業(yè)無成,漂泊西南,欲安穩(wěn)而不能;羅鄴生當末世,屢試不中,流落湘浦,一生失意潦倒。下聯(lián)將這樣兩句詩以“橋通萬里”領出,寫出了一種雖后世名垂宇宙卻難免流離漂泊的當世落寞。這其中微妙的情感體驗,正可與前文顧復初所撰之聯(lián)相對照——縱有后世大名,當時卻是難免寂寞。
萬丈光芒 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年艷慕 猶勞車馬駐江干
這是柴門兩側的對聯(lián),由明人何宇度撰書?!叭f丈光芒”,出自韓愈《調張籍》的開篇:“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盵17]517“信有文章驚海內”“猶勞車馬駐江干”,出自杜甫《賓至》:“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1]741杜詩的原意是自謙,說自己并沒有名篇佳作可以震動天下,只能空勞賓客的車馬來江邊相訪。撰聯(lián)者將頷聯(lián)上下句各改一字,似乎在與杜甫對話:“先生您光芒萬丈,的確有震動海內的詩歌。不信您看,即使在您故去的千年之后,人們仍然懷著景仰傾慕的心情,將車馬??吭诮?,來到您的草堂故址,憑吊緬懷?!苯涍^兩個字的改動,巧妙地達到了以杜甫之詩來稱贊杜甫的效果。
撰寫此聯(lián)的何宇度,曾任職成都華陽縣令,在1602年主持了對草堂的維修,并“鐫公遺像及唐本傳于石”[12]71,這也是草堂今存最早的杜甫石刻像。他還為修葺之后的草堂創(chuàng)作了三副對聯(lián),草堂大門聯(lián)和柴門聯(lián)已見前述,花徑聯(lián)曰:
背郭堂成 錦里溪山千古在 緣江路熟 青郊草木四時新
杜甫《堂成》詩云:“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盵1]735此聯(lián)化用了《堂成》詩的前兩句,稱贊草堂可以和成都的山水一樣千古長存。斯人已去,而詩人當年常常漫步的小徑,仍然四時常新,充滿生機。
歌吟成史乘 忠君愛國每飯不忘 詩卷遂為唐變雅
仕隱好溪山 遷客騷人多聚于此 草堂應作魯靈光
這是清人嚴岳蓮題于柴門的楹聯(lián),“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語出蘇軾《王定國詩集敘》:“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18]這道出了杜詩的“詩史”性質和杜甫的高尚人格,雖“終身不用”,而忠君愛國之情不改,以詩為史,堪比風雅,也道出草堂在中國文人心中的“圣地”地位,應與歷經戰(zhàn)火而獨存的著名宮殿“魯靈光殿”一樣光彩照人。
自許詩成風雨驚 將平生硬語愁吟 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 看今日寒泉配食 遠同吳郡三高
此聯(lián)為近代學者王闿運所撰,懸掛于工部祠。上聯(lián)用杜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盵1]661“硬語”出韓愈《薦士》:“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盵17]62“愁吟”出杜甫《對雪》:“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盵1]318“地僻經過少”語出《賓至》,宋賢兩派指黃庭堅和陸游,二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又分別是江西詩派和劍南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是后世學杜并獲得極高成就的詩人;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寫下不少吟詠蜀中風物的詩篇。下聯(lián)寫草堂雖然偏僻,但祭祀者眾多,可與遠在蘇州的祀春秋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的三高祠媲美。全聯(lián)敘議結合,高度贊揚了杜甫的詩歌成就,也表現了后人對杜甫的景仰,且將杜甫放在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揭示了詩人在詩史上的地位和特點以及對中國詩壇的影響,視野開闊。
荒江結屋公千古 異代升堂宋兩賢
這是工部祠內又一副對聯(lián),由四川什邡知縣錢保塘撰寫。上聯(lián)說當年在成都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茅屋的杜甫是不朽的,這茅屋也因而不朽;下聯(lián)說雖然江山代改,卻有宋代的兩位賢人——陸游和黃庭堅——配祀在祠堂之內?!吧谩倍郑Z含雙關,一是說陸、黃二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和精神都深受杜甫影響,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二是說二人配祀于杜甫的工部祠堂之內。這兩重含義又都印證了上聯(lián)的“千古”——不僅詩人千古、草堂千古,深得詩人精髓的陸、黃同樣千古。
從上述分析可知,草堂楹聯(lián)有著豐富的內涵,撰者擷取杜甫生平事跡與詩作,以精美的形式和巧妙的技巧表達著對杜甫的崇敬和贊美之情,是草堂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一種可以使景觀意蘊易于被掌握和理解的翻譯話語,在景物意象關聯(lián)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起到增強游人對杜甫的理解,加深游客對詩圣的感性認識等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草堂楹聯(lián)的這些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二:
一是楹聯(lián)內容與意蘊對一般游客來說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楹聯(lián)既是文學作品,同時也是書法作品,有一些楹聯(lián)所用的書法字體對于游客來說有辨識困難,這成為欣賞的第一個障礙。好在這種不好識認的楹聯(lián)在草堂并不多見,基本不存在識讀問題。但識讀之后的明白與理解、欣賞之間還是隔著一層的。對一般的游客而言,大致能夠明白楹聯(lián)的字面意思,至于其中的深意幽情,可能就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了。一般來說,讀者讀到感興趣的楹聯(lián),又感覺對內容沒有完全理解的時候,可能會利用網絡搜索引擎加以查詢。這樣可能會找到一些相關的回答,但這些答案要么語焉不詳,要么魚龍混雜,并不能提供便捷而準確、權威的解釋。對于時間沒那么充足的游客來說,也不太可能為查一副對聯(lián)花費太多時間。
二是傳播過程中楹聯(lián)撰者、書寫者混淆和署名訛誤問題。署名“丁寶楨”的“詩有千秋”聯(lián),作者實為他的兩個幕僚沈壽榕和彭毓崧,但可能因為名字相近,很多資料都將作者記為沈葆楨。一副楹聯(lián)作品,必定有撰者,有書者,二者可能同一,也可能不同。尤其是那些年代比較久遠的名聯(lián),甚至經過不止一次的后人補寫。因為“撰寫”“書寫”極易混淆,就會造成作者歸屬的混亂。如顧復初所撰“異代不同時”之聯(lián),由郭沫若夫人于立群補書,但有的資料卻將著作權也歸到了于立群名下。又如何宇度撰、陳云誥補書的“萬丈光芒”聯(lián),補書人陳云誥1949年后為中央文史館館員,現代人,有的資料卻記成了清代人。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讀者對楹聯(lián)的欣賞。
針對以上問題,為發(fā)揮草堂楹聯(lián)的文化傳播功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組織力量對草堂楹聯(lián)進行書法、文學、文化、藝術上的多方位解讀與鑒賞,將楹聯(lián)有關的作者、書者、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等內容進行系統(tǒng)整理。在這一方面,成都與草堂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如《杜甫草堂歷史文化叢書》中,就有丁浩、周維揚編著的《杜甫草堂匾聯(lián)》,專門對草堂的楹聯(lián)與匾額進行介紹。是書以字詞注釋、說明和作者簡介為主,深受讀者的歡迎,1997年出版以后,又分別于2003年、2009年、2014年三次再版,充分說明了讀者對此類書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但總體看來,此類書籍尚不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需求。
二是將整理成果數字化。如前所述,相關成果的正式出版物雖然也有一些,叢書或單行的著作都有,但普及的程度依然不夠,且紙質書上的內容在獲取方式上又會受到局限。為更好地傳播詩圣文化,使游客及時獲得準確的知識信息,可以將上述整理成果數字化,在楹聯(lián)所在的合適位置,以二維碼的形式使讀者掃碼可見,也可以錄制成語音信息,使信息的接收更為便捷??傊?,就是使游客可以比較輕松地隨見隨查,走進楹聯(lián)以語言文字“述說”的文化情境,從而在游覽風景的同時滿足求知的欲望,得到文化上的熏陶。
三是開發(fā)楹聯(lián)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一款優(yōu)秀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具有商品的基本屬性的同時,要具有比其他同類商品更豐富的文化性和藝術感——楹聯(lián)本身就兼具了文學、書法的文化性和藝術感,草堂楹聯(lián)更有詩圣杜甫作為歷史文化名人的影響加持,應該可以開發(fā)出優(yōu)秀的文創(chuàng)產品,比如手帳、書簽、擺件等等。無論是生活實用品,還是旅游紀念品,一旦成為商品并且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購買,就會由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帶到四面八方,從而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
四是在知乎、百度等常用知識網站上投放相關知識問答。這是考慮到一部分未到過草堂,或者不在草堂,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想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的受眾需求。用正確的知識占領網絡,自然淘汰掉那些非專業(yè)的、錯誤的解說與回答,“以良幣驅逐劣幣”,從而達到文化傳播與知識普及的目的。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這是杜甫草堂工部祠前面的楹聯(lián),出自清四川學政何紹基之手,也是草堂博物館保存的四副原聯(lián)之一。上聯(lián)稱贊杜甫將浣花溪畔的秀麗風光都變成了優(yōu)美的詩篇,下聯(lián)暗用杜甫和高適兩位大詩人在“人日”唱和的典故,抒發(fā)對前賢的景仰之情的同時,以“我”對“公”,含有自命為杜甫繼承者的深意。據說,當年何紹基特意在正月初七“人日”這一天到草堂題寫了這副精短而又意蘊深厚的對聯(lián),此舉引起了后人的競相效仿。如今,“人日”游草堂已經成為成都的風俗,足見其影響之巨。當時間的長河奔流而至日新月異的今天,以專業(yè)、準確的解讀與鑒賞來滿足讀者的欣賞需求,使杜甫草堂的詩意空間與楹聯(lián)所營造的歷史文脈之間達到一種融合——感受草堂內的建筑與環(huán)境的清幽之美,同時體會杜甫的思想、情感之崇高,領會后人對杜甫之敬仰,訴之于視覺、聽覺與精神層面,用楹聯(lián)的文化內涵提升游客的旅游審美趣味,發(fā)揮楹聯(lián)的文化傳播功能,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1] 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1.
[3] 徐禮節(jié),余怒誠.張籍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788.
[4] 劉禹錫.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359.
[5]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768.
[6] 成都河流故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1.
[7] 曾曉娟.都江堰文獻集成歷史文獻卷(文學卷)[M].成都:巴蜀書社,2018.
[8] 黃生.杜詩說[M].合肥:黃山書社,2014:316.
[9] 蘇軾.東坡樂府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4-125.
[10] 彭定球.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1185.
[11]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941.
[12] 吳剛,譚良嘯.楹聯(lián)上的成都記憶[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5.
[1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2.
[14] 王飛.詩意草堂[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4:78.
[15] 何慶善,楊應芹.羅鄴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7.
[16] 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5.
[17] 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8] 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318.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uplets in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n Chengdu
MENG Xiangjuan
()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s one of the holy land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ouplets not only comment on Du Fu’s life and achievements, but also express the writer’s self-feelings. They contain the accumulated philosophy of life, rich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y are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hatched cottage, which can enhance visitors’understanding of Du Fu and deepen their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the poet saint.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unction of couplet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st,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couplets are difficult for ordinary tourists to understand; second, the confusion and mistakes of couplets creators, writers and sign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organize forces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the couplets of thatched cottage in various aspects, develop creative cultural products related to couplets while digit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so as to meet the appreciation needs of readers with professional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enhance the tourist aesthetic taste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uplets, and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ouplets.
Du Fu Thatched Cottage; couple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祥娟(1974—),女,吉林大安人,文學博士,北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師德師風建設的師范生教育情懷的涵育與研究”(GH19053)。
G127
A
1009-8135(2022)04-0051-10
(責任編輯:鄒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