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夢 崔慶玉 于欣卉 樸美怡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多元的文化與各異的價值觀相互碰撞,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1],國際文化環(huán)境競爭激烈,堅定文化自信成為時代的要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血脈與傳統(tǒng)。而外語專業(yè)大學生作為國家文化的傳播者,更應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世界性視野,摒棄“文化疏離”與“外語失語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在此背景下,高校更應重視外語教學,使文化自信與外語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深度融合。
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在這個國家間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時代背景下,往往同樣存在著摩擦與碰撞,因此更加堅固了當代青年對于文化自信必要性和迫切性的需求。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的滿足心態(tài)、價值追求和精神向度,是文化主體自我認同的標志,也是文化主體從文化角度拓展自我的心理訴求[2]同樣,文化自信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如果缺失文化自信,同時缺失的,將是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以及主人翁精神。因此,外語專業(yè)各高校應在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理論、外語背景文化的過程中增設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講述等相關課程,并以此來樹立鞏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使學生增強對母語文化的重視程度,首要培養(yǎng)的是對于母語文化的熱愛。故高校應當提高學生學習本國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覺悟,使之能夠更有自信地在國際舞臺上涂抹中國色彩。
與此同時,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同樣也要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付諸努力。學生應在學習母語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以更全面的國際視角來看待遇到的文化自信缺失問題。將專業(yè)知識與本國文化相結合,合理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增強我國的文化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因此一旦外語的教與學與文化自信妥善結合,所取得的成效無疑是互利共贏,無疑是二者相輔相成的。
目前,外語專業(yè)的學生,更加重視對各種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相對于枯燥乏味的語法知識,當?shù)氐娘L土人情更能抓住學生們的眼球,教師們也更愿意以此來調動課堂的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各國的文化知識便很快被學生所記住,并且在多元化的社會中,這種文化會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影響價值觀。再加上如今的應試化教育,只學習專業(yè)知識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對專業(yè)知識之外的傳統(tǒng)文化敬而遠之,這也是造成學生中華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在如此重“外”輕“內”的專業(yè)學習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有所缺失,文化自信的傳承也將面臨危機。
文化自信的形成離不開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但在目前的國內形勢下,大多數(shù)家長都被生活所迫、忙于生計或者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3]。原生家庭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缺失,可能造成子女對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而學校被升學率等因素影響,大都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情況,課程大多被專業(yè)課所占據(jù),很少有專門教授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再加上對校園中傳統(tǒng)文化氛圍建設的忽略,文化自信便失去了生命的土壤。再者,隨著科技進步,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不斷沖擊著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價值觀,而作為思維活躍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他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從而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孔子學堂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旺盛,特別是2019年成立的“中國非洲研究院”以及“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等都提高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4],但這些彰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熱點新聞對于大多外語專業(yè)學生來說都很陌生。相反,一系列的外國節(jié)日,如平安夜、圣誕節(jié)、日式忘年會等卻被他們所熟知并積極慶祝。談及學習外語的目的,許多學生的回答是個人興趣、希望出國留學等,鮮少有同學能從愛國的高度出發(fā),以報效祖國為目的進行外語學習。學習的目的中缺少了對中華文化知識的宣傳,缺少了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便缺少了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動力,文化自信的土壤便失去了活力。
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切身體會祖國的風土人情,將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進行比較,用辯證的思維與包容的眼光來理性看待國家間文化差異的同時,能更深入的了解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
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以翻譯為例,由于不同文化要承載的內容不同,在翻譯的過程中僅靠直譯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對其進行剖析,才能更接近原文所表達的含義。對于學生而言,翻譯本國文化作品,不僅可以提升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同時也能加強對語本國文化的理解,并在不斷了解的過程中建立起文化自信。[5]
教師應累積個人知識儲備,提升文化素養(yǎng),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再將中華文化的相關理解融入教學之中,使外語教學中飽含中國文化的內涵,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及任務的設計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應在文化自信和自覺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從中國的文化背景出發(fā),培養(yǎng)具有中國文化認同感的外語交際人才。在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時,應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其包含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傳授外語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母語的文化素養(yǎng),建設本土文化意識。
首先,應從考試著手,應拓展考試范圍,加大中華文化在試題中的比重。其次,對于中華文化的考察,應設計聽說讀寫各個方面,而不是只局限于寫作,應從多方面考察學生的中華文化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梢栽谕庹Z課程測試中讓學生用外語來解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或增加文化對比等題型,從而強化文化自信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最后,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機會,在實踐中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樹立文化自信,積極傳播中華文化。
文化自信不僅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篤定,更是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基礎,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積極切實做好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
為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高校應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教育,從課程思政視域下著眼,切實解決大學生“文化匱乏”等問題,注重融會貫通中西方文化,將高校外語教學實踐與跨文化交流和思政教育緊密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水平,打造系統(tǒng)化、可行性強的文化教育體系,推進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識,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希望本文能對高校外語專業(yè)的教學與文化自信的有機融合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