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蔚 鄧淼磊 蔡成欣 劉宏月
(河南工業(yè)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項目式學習通常會使用通信工具、研究工具、腳手架工具、項目管理工具和遠程協(xié)作工具。而在多媒體技術輔助的項目式學習中,學生能夠通過網(wǎng)絡組織和展示他們的研究工作。多媒體認知負荷理論表明,當學習者同時處理多媒體數(shù)據(jù)時,他們會整合多種類型的信息,并基于這些信息形成心理模型和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因此,多媒體技術輔助的項目式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成果的展示機會,并提高他們在主題方面的知識和自我效能感。然而,進行多媒體技術輔助項目式學習的障礙主要包括軟件、硬件、網(wǎng)絡以及時間方面的技術困難制約因素,以及教師培訓的必要性。缺乏及時的技術支持可能會導致教師焦慮。教師還必須根據(jù)當前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目標定制教學。更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滿足學生的技術需求,這些學生在使用計算機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熟練程度和興趣。除了技術問題外,還有阻礙項目式學習實踐的背景問題。例如在許多亞洲國家,教育環(huán)境仍然是以考試為導向的,而改變學科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極其困難的。即使學科教師愿意嘗試新的教學實踐,學習必要的技術,然后教學生該技術是也一項艱巨的任務。
項目式學習通常可結合團隊教學。團隊教學是一種變體合作教學模式。團隊教學包括兩名或兩名以上教師的分享在課堂上教授專業(yè)知識,并相互進行反思性對話。團隊教學與傳統(tǒng)的單一教師教學方法相比,它具有多種優(yōu)勢,包括提供多種學習視角、減少教學冗余和促進團隊合作以及教師之間的溝通。團隊教學的一個缺點是因教學風格和程序不同導致的沖突。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提出了一個團隊教學策略,包括計算機教師和學科教師的合作來實施課堂上項目式學習。主要思考如何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保證團隊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采用混合法設計進行了準實驗研究以對研究問題進行回答。
在這項研究中,學生在參加實驗的第二階段之前,參加了第一階段的實驗。三名教師和六個班級參與了本研究。一名計算機教師和兩名學科教師,進行了長度為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每位教師都有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計算機老師接受過正式的項目式學習培訓,旨在培訓教師將技術融入課堂,并促進解決問題、關鍵問題學生的思維和協(xié)作能力。這兩位學科教師在參加了一個為期1小時的實驗后自愿參加了這項研究,并參加在學校舉行的會議。兩位學科教師幾乎沒有項目式學習或技術整合教學的經(jīng)驗。在實驗中,計算機老師領導了幾輪關于成功實施的策略和程序的討論。到最后在這些討論中,三位老師都相信實驗會使學生受益。在實驗的第一年,所有十年級學生的計算機課都有相同的計算機老師。計算機老師在所有班級進行項目式學習。第二階段,所有班的學生被隨機重新分配到不同的班級以符合學校政策。因此在這兩年的研究中,共有六個不同的班級參與。兩個班級被指定為對照組,另外兩班被指定為實驗組。一個班的被指定為控制組,另一個班被指定為實驗組。
學生接受20小時的計算機科學入門講座和計算機技能培訓。在實驗過程中,每個班的學生要求三人或四人一組。要求每個小組研究并報告一項重要的信息技術發(fā)展。在為期八周的實驗中,計算機課專注于項目工作。計算機老師檢查學生的進步和成績每周提供反饋。然后進行了為期六周的項目式學習,項目主題是從這六周的學習內(nèi)容中選擇的,因此項目式學習活動用于加強學習,學生每周會面幾次。對于實驗組,兩位老師減少了授課材料和定期布置的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有時間完成項目。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每周專門為該項目安排一節(jié)課。老師們還利用這節(jié)課來評估學生的進步這一周里,這個小組一直在工作。對于對照組,維持正常的課堂講授和帶回家作業(yè)程序。因此,控制組比實驗組收到更多的講座和作業(yè),因為他們的上課時間都沒有被占用用于項目式學習活動。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小組學習指定的關于特定動物的閱讀材料,然后通過搜索網(wǎng)絡,回答一些開放式問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最后寫一份有一定提綱的簡短報告。盡管教科書已經(jīng)涵蓋了所有這些主題,但學生們需要更多的參與在他們的最終小組報告中并進行深度分析。
進行單向協(xié)方差分析和后驗比較,以分析成果之間的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選擇的顯著性水平為5%。由于沒有進行預測試,因此第一次中期檢查被用作分析中的協(xié)變量。第二以期中考試作為成績測試。這個測試包括30道選擇題和20道填空題。每個問題都值兩分且考試的最高分數(shù)是100分。測試2包含60個字符多項選擇題和32個填空題,每個題得1分。試卷是獨立準備的,參與本研究的兩位老師和試卷沒有任何關聯(lián)。在實驗開始時,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已經(jīng)對指定的主題有所了解。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都學到了新的東西,不管他們是否熟悉所選課程話題。大約一半的學生贊成新的項目式學習方法,一半的人對此漠不關心。在項目工作期間,學生參與度也較高。當被問及未來的項目式學習活動時,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有興趣參加未來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很少有學生說他們對參加未來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不感興趣。
總的來說,學生們對他們作品的整體質(zhì)量感覺良好。然而,只有不到5%的學生們認為他們需要在三個方面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大多數(shù)學生都理解他們的最終報告中所有內(nèi)容,這一發(fā)現(xiàn)非常令人滿意。另外,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工作比要求的要好,只有不到7%的學生不這么認為。而且學生對自己報告的信心一直延續(xù)到最后的口頭陳述時。學生們將項目式學習的成功歸因于他們接受的培訓,從計算機課程中獲得的項目式學習培訓和經(jīng)驗幫助學生完成工作并提高其質(zhì)量。有老師認為,在準備上花費的時間幾乎是實際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兩倍。這個包括編制常規(guī)內(nèi)容相關的特定項目式學習材料,包括主題列表、項目評估準則和進度檢查表。此外,她還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記錄了成功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情況。電腦老師分配給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課時比過去多了兩個。在項目式學習活動期間,計算機老師花了額外的時間解釋項目式學習程序和什么構成了一個好的項目。具體來說,需要額外一周分配給項目演示,使教師能夠向每組學生提供詳細培訓。
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項目式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動機方面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教育的原因,項目式學習從業(yè)者面臨不同的挑戰(zhàn)。比如學科教師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時間覆蓋普通測試的所有學習材料。因此學科教師自行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是不可行的。此外,還必須訓練學生使用適當?shù)募夹g進行教學所需的小組工作。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團隊教學模式來解決這些時間限制和技能培訓問題。這項研究中的計算機教師,同時也是一位有經(jīng)驗的項目式學習實踐者,在自己的電腦課上幫助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培訓。當科目教師隨后進行項目式學習活動時,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些項目式學習經(jīng)驗。學科老師發(fā)現(xiàn)不需要額外的準備。雖然有些課堂時間專門用于項目式學習活動,但學生很容易通過執(zhí)行自己的研究工作來補償跳過的材料。因此,沒有浪費任何上課時間,學生們也確實學到了東西以更好地參與項目式學習活動。這里測試的團隊教學法對所有相關教師來說都是雙贏的,學科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更有效的互動,并以實際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運動。學生們在實踐其他重要的工作技能時取得了更好的學習成果,包括溝通、組織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