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良煜
我們從北線上來、翻山越嶺,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終于登上峰頂!小戴云就踏在我們腳下,戴云山的最高峰,是久聞大名的“閩中屋脊”。
在這不足百來平方的高地上,我們歡呼雀躍,高歌吟嘯,打著滾兒,撒著歡兒,興奮得像個孩子,全然忘記一路辛勞……
是的,我們登上了很多人想來都從未到過的山巔,怎能不高興呢,我們轉過一道道坡嶺,穿過一整片原始森林,從山腳的闊葉林、山腰的針闊混交林、壯觀的黃山松林帶,直到高山的草甸,路遇近六百種植物。我們躲過云豹的窺視,與黃腹野雉狹路相逢,一路的風景,一路的驚奇,腿腳早就酸軟,汗水已然風干,豪情卻驟然升騰。
在峰頂上“海拔1856米”碑石邊合影留念,女生們擺著各種姿勢拍照,她們不是山上最美的花,但肯定是開得最高的那幾朵了,怎能不盡情綻放呢;我躍上山巔上的楔形巨石,極目四望,天地澄澈,山高人為峰,一覽眾山小,皆浮沉于云天之下,霧海之間,我們像是最高大的漢子,再搭一把梯子就能爬上天門呢!
人生之路并非處處平坦,只有勇往直前,艱險崎嶇也能如履平地,人間的山并非都是高不可越的,望而卻步必定無山不高!我們就這樣爬上來了,四顧茫茫,而無山再高。
頭頂?shù)奶焓请x得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捊下幾絮白云,環(huán)顧四周,天際線劃出一圈流光溢彩的圓弧,把天空一分為二,上空是望不穿的藍色,更深處該是無垠的宇宙了,其下白茫茫的云層夢幻般籠罩著的山頭,若隱若現(xiàn),東邊的石牛山、西北的九仙山、罩霧山等等,諸峰峙列,宛若游龍逶迤而去,雄跨八閩數(shù)百公里,接延、建、汀、邵,控福興漳泉,氣勢磅礴,雄奇俊偉,素稱“天下無山高戴云”,有唐智亮作詩《戴云山吟》:
人間謾說上天梯,上萬千回總是迷。
曾似老人巖上坐,清風明月與心齊。
戴云山頂白云齊,登頂方知世界低。
異草奇花人不識,一池分作九條溪。
詩中提到的蓮花池就是東南方不遠處的高山濕地,為閩中九派發(fā)源之地,水草豐美,還生活著有古生物活化石之稱的“黑斑蠑螈”,俗稱“四腳魚”。
如果我們從東線下山便能領略蓮花池豐姿了,戴云山更多的美景分布在另外兩條路上,有“戴云秋景”“迎雪春潮”“一柱撐空”“七里盤谷”“六朝真僧”“澗畔石英鐘舟”“天池灑雪”“石壁懸松”“山西三鼓”等十六勝景,分別從南邊戴云寺、東里村,東北邊的雙芹村為起點一路游玩,聽導游講講戴云山豐富的人文故事、神奇的民間傳說。南宋理學家朱熹、明代大學士張瑞圖曾登臨戴云,留下的墨寶“豪余精舍”,牌匾至今還藏在戴云寺中,該寺建于南北朝,唐代僑居開元寺的印度僧人“袒膊”留戀此處美景,常感嘆“身在紫云,顯在戴云”,坐化后弟子們?yōu)樗芟裼谒聝?nèi),并祀奉為開山祖師,他們生動的祈雨救人故事和美麗的神秘傳說,多么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
美妙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為避免意外我們必須趕在天黑前下山。正當打點行裝之即,從東線上來一隊年輕人隔老遠就與我們打招呼,聽口音是外地人,顯然是第一次來這兒,飲水帶得不夠,我們把剩余的礦泉水給他們留下,互道珍重,踏著夕暉原路下山。
該是告別的時候了,莫名惜別之情油然而生。人生際遇常是這樣,有時不得已在最美的時刻選擇離開,心底很羨慕那些年輕人,他們似乎更適合在這宿營,賞落日看朝霞,明天也許風雨瀟瀟、云霧茫茫,展現(xiàn)它另一種美麗,我不由回頭朝山頂揮了揮手,再見了戴云之巔。
121950118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