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利(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幼兒園)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幼兒教育工作者順著時代的發(fā)展脈絡發(fā)現了幼兒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便攜工具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直接、便利、高效,但對于幼兒來說反而失去了探索的意義。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開始倡導慢下來,讓幼兒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這個世界。種植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它使幼兒受益無窮。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挖掘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尊重幼兒、愛護幼兒才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正確途徑,讓幼兒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但是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幼兒很難接觸到真正的大自然,所以越來越多的幼兒教育工作者總結教學經驗,提出在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通過種植活動,引導幼兒探索世界的奧秘,明白生命的頑強與可貴,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目前,大部分家長仍只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fā),而很少關注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就會變得非常薄弱。在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并不是指“種植”這個動作,而是指種植活動的全過程。一粒種子需要經歷很多個階段才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幼兒要親自動手,給自己的種子或幼苗找一個安全且有水、有陽光的位置。待到種子或幼苗種下去之后,幼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其澆水、施肥、除草,整個過程都需要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種植的過程中,幼兒會改變最開始怕臟、怕苦、怕累的想法,慢慢地開始明白,只有自己動手勞作,辛苦耕耘,才能收獲自己想要的果實。
植物的生長一般都要經歷比較漫長的過程。當種下種子或幼苗之后,幼兒能夠在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種子破土而出的欣喜,收獲幼苗茁壯成長的成就感和開花結果的喜悅。教師要引導幼兒準備一本屬于自己的觀察記錄本,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都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例如,種子什么時候發(fā)芽,當種子發(fā)芽時自己是什么樣的心情;幼苗是否因為營養(yǎng)不良出現了發(fā)黃的跡象,這種情況自己應該怎么處理;幼苗長大了,是否開出了花朵,花朵是什么形狀的,下過雨后花朵是否凋謝。這樣一來,幼苗在一天一天地變化、成長,幼兒的記錄本也在一天一天地變厚,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了記錄、觀察的好習慣。
種植活動能夠使教師與幼兒建立起較強的關系連接,強化師幼互動。在種植活動中,幼兒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如為什么種植的種子一直不發(fā)芽?為什么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葉子會變黃?為什么我種的植物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等等。幼兒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他們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會求助教師或其他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困惑,去討論,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種植活動交流大會,讓幼兒在交流大會中描述自己種植的植物,表達自己在種植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分享自己的發(fā)現和記錄內容,以及當自己在種植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是如何解決的。教師還可以舉辦種植活動評選大賽,鼓勵幼兒展示、講解自己的種植成果,并且分享自己在種植活動中的收獲,將幼兒喜歡的玩具作為獎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勇于表達。這樣一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在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教育對于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家長也愿意參與到幼兒的教學過程中來。種植活動是一條紐帶,它可以將家長、幼兒和教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種植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先讓幼兒邀請家長參與種植活動,然后一家人決定種植什么樣的植物,以及應該為種植活動做哪些準備工作。通過讓家長參與到種植活動中來,一方面,家長能通過種植活動直觀地感受到幼兒的成長與變化,聆聽幼兒的心聲,明白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長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增強,在教師的引導下家長會更尊重幼兒的想法,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同時幼兒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尊重家長。由此可見,種植活動是實現家園共育的有效途徑。
種植活動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動作。這個過程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實現家園共育,增強教師與幼兒、家長之間的聯系,使幼兒受益匪淺。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感受種植活動帶來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