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甘肅省鎮(zhèn)原縣第二中學)
核心素養(yǎng)理念提升了教師對高中生主體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使教師開始致力于高中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科學引導與逐步提升,以有效培養(yǎng)高中生的質疑意識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以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對于踐行素質教育理念與科學育人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更能夠有效促進高中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高中生能動作用的主體支持。切實激發(fā)與提升高中生的認知潛能和發(fā)展能力,能夠使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成為可能。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開放、自由、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高中生進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松弛狀態(tài),激活高中生的生命活力和能動作用,促進高中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和自覺探究。
例如,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 必修》(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中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抒發(fā)了毛澤東的豪情壯志、博大胸襟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但是高中生的主觀思想和知識視野難以與毛澤東的詞作意境“接軌”。此時,教師可以為高中生循環(huán)播放配樂詩朗誦《沁園春·長沙》,讓高中生跟隨著音樂的旋律自由自在地跟讀或朗讀,在配樂詩朗誦的引導下幫助高中生慢慢品味毛澤東在詞作中隱含的真知灼見和宏偉抱負。另外,教師還要引導高中生在朗誦過程中想象,去主觀虛擬“山”“林”“江”“鷹”“魚”等實物元素構建出的動靜結合、遠近有致的圖畫美和意境美,切身體驗毛澤東在革命斗爭中少有的詩情畫意、細膩情感和唯美描繪,從詞作中獲得另一番欣賞體驗。
認知興趣是促進高中生進行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推動力。因此,教師要注意激發(fā)高中生的認知興趣和探究熱情,以此來培養(yǎng)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趣味素材科學引導高中生去關注、參與、思考、探究,為高中生提供深入探究的具體方向和積極思維的研究對象,讓高中生的大腦去思維、推理,達到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材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這篇課文為高中生展示出一個思想淳樸、品德高尚、勤勞無私的“好保姆”形象,作者用充滿感激、感恩、感動的語言精心刻畫出一位保姆、一位母親、一位恩人的多元化人物形象,同時也為高中生提供了值得深思,想要反復感悟、深度學習的探究對象。高中生會對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感興趣,這種閱讀體驗能夠激發(fā)高中生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和思維動力,從而實現(xiàn)借助趣味素材去引導高中生積極認知、主動思考,達到訓練思維的目的。百讀不厭、回味無窮是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外在趣味,也是吸引高中生去思考、探究、推敲的學習驅動力,使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訓練與逐步提升。
在集體認知與合作探究中,高中生能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高中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認知力、合作力和發(fā)展力,為高中生的合作探究與互助成長提供了強大的主體支持和能力保障。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高中生的主體能力優(yōu)勢,積極推動高中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與集群認知,讓高中生在進行信息交流的同時,有效拓展高中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材中的《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作之一,也是訓練高中生想象力、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名篇佳作。因此,教師可以讓高中生進行合作探究,一起討論徐志摩在詩作中的憂傷、真摯、濃郁和雋永的情感,共同感悟徐志摩的脈脈含情、戀戀不舍和無可奈何。這樣,高中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進行多維交流,能夠借助彼此的個性化體驗去有效豐富自己的信息積累,以此實現(xiàn)對《再別康橋》的全面解析和深度理解。同時,高中生的思維能力也在與同學的信息交流、自覺辨析中得到有效鍛煉與積極拓展,更會在長期實訓化認知中獲得持續(xù)不斷的培養(yǎng)與提升,使高中生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
高中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價值意識、榮譽意識和表現(xiàn)意識,擁有張揚個性、展示能力與表現(xiàn)自我的主動愿望。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滿足高中生的認知需求和表現(xiàn)訴求,并借助課堂展示去激發(fā)高中生的表現(xiàn)能力、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高中生會為了展現(xiàn)自我才能而積極地完成教師預設的探究任務,思維能力也會在認知過程中得以運用與提升。
例如,在教學教材中的《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時,教師為了推動高中生積極閱讀、主動思考、深度探究和高效認知,可以組織課堂情景劇表演活動,以此來提升高中生的參與熱情、思維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這樣,高中生會為了準備課堂情景劇表演而去閱讀、思考、探究、整合,高質量、高頻率、高密度的思考活動自然而然會提升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課堂展示或者課堂表演能有效激發(fā)高中生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和表現(xiàn)欲望,自然也會讓高中生在精心設計、耐心推敲、細心安排中對課文內容進行研讀、對表演活動進行創(chuàng)編,使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升。
激勵教育能夠有效激發(fā)高中生的探究熱情、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激活高中生的認知潛能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利用“溢美之詞”去激發(fā)高中生的認知積極性、思維主動性和成長自覺性,用真誠的表揚滿足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引導高中生展開主體探究和思維創(chuàng)新。
例如,教材《鴻門宴》這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而教師可以讓高中生對不同的人物進行評論,在評論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高中生這樣評論:劉邦是一個慧眼識珠、求賢若渴、運籌帷幄、能屈能伸的帝王之才;項羽雖有婦人之仁,卻也光明磊落、本色不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張良是一個足智多謀、處事不驚的軍師……對于高中生的精彩點評,教師要采用激勵教育,大加贊賞,表揚他們鞭辟入里的精準定位,還要鼓勵其他高中生也要仔細閱讀、細心分析、科學總結,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思維能力完成教師預設的探究任務,有效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思維能力是高中生進行信息獲取、知識解讀、能力提升和素養(yǎng)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更是高中生煥發(fā)生命活力、成為課堂主人、實現(xiàn)互助成長的能力基礎。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為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設一個有設計、有引導、有目的、有實效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實促進高中生主體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認知與科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