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有(甘肅省渭源縣會川中學)
讓課堂不再立足于理論知識的全面灌輸,而是基于學生、基于系列探索主動尋求知識的過程,這是現(xiàn)代化物理教學的重要特征。物理實驗就是這一教學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通過實驗,學生自己動手、觀察、記錄實驗過程和最終數(shù)據(jù),不斷試錯,最終得出實驗結論,掌握物理規(guī)律。這個過程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但是,在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的既定結論到結果輸出都是“被演繹”的,導致學生難以從物理實驗中得到啟發(fā)。另外,有些物理實驗的條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滿足,導致學生做完實驗也不能理解實驗得出的結論,并認為這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關系,這些問題都使物理實驗教學效率低。因此,做好物理實驗教學,既要回歸到實驗本質(zhì),又要立足生活實踐。文章主要探究如何開展物理電學實驗生活化教學。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以下統(tǒng)稱“教材”)深入淺出地引入電學相關知識,但是僅通過教材來掌握具體的電學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推動物理電學實驗生活化教學進程。
作為電學知識的引入,教材第十五章第2 節(jié)“電流和電路”從一個小實驗出發(fā),給定一個小燈泡、小電動機、蜂鳴器、開關和電池(帶電池盒)和一些導線,讓學生連接電路。這個實驗對于初學者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更為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使實驗的引入更為簡單易懂。例如,教師可以引入日常用品手電筒,這是一個更為簡單的電路結構。對手電筒進行拆解,了解簡單的電路,根據(jù)拆解來畫出線路圖,這樣能讓學生對電流和電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引入實驗教室的日光燈,讓學生通過開關日光燈提出電路的閉合,結合實驗室的具體器材讓學生探究對電路具體結構的猜想。用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實驗導入器材,相較于原實驗器材更為接近學生的生活,能大幅度降低學生對實驗的陌生感,便于激發(fā)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
有效的問題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也是引發(fā)學生不斷思考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在物理電學實驗教學的不同階段設置不同形式的生活化問題,這樣可以使物理實驗更加貼合學生日常,不至于使提出的問題過于抽象。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問題的承接性,能讓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性和整體性,不拘泥于單個問題。教師還要圍繞生活進行問題的發(fā)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索和追問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教材第十六章第3 節(jié)“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實驗時,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生活化的器材,如橡皮擦、金屬絲、鉛筆芯等,然后提問學生:下列哪些材料對電流的阻擋效果好?學生通過觀察各個材料加裝到電路的數(shù)據(jù)后,可以發(fā)現(xiàn)橡皮擦的阻擋效果要強于鉛筆芯,鉛筆芯的阻擋效果強于金屬絲,從而得出材料不同會對電阻大小產(chǎn)生影響的結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發(fā)散并引導學生探索各個材料電阻率的關聯(lián)性,明白生活中選擇一些材料用作電阻器的原理。
科學探究與知識積累同等重要。家庭電路是最常見、最基本的實用電路。因此,電學實驗的探究不只是在課堂上、實驗室中,還可以是直接體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完成相關的實驗探究,將課堂知識轉(zhuǎn)化為生活實踐。例如,在教學教材第十八章“電功率”這章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直接將實驗場地設置在學生的家庭生活場景中,讓學生依次單一開啟不同功率的電器半小時,如1 盞電燈、1 臺空調(diào)、1 臺電視機、1 臺冰箱等,并觀察記錄好家庭電表的度數(shù),依次統(tǒng)計出各電器開啟后的耗電量。經(jīng)過動手實驗觀察,學生可以直觀地發(fā)現(xiàn)電器功率越大,耗電量也越大。這種電學實驗是緊密圍繞學生生活場景進行的,通過這種生活化實驗教學,能夠使得學生更容易掌握電學知識內(nèi)容。
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對教師而言是一次教學方法的革新。在筆者看來,就是要改變過去機械、教條的課堂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探究的意識。具體到初中物理電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化為導向,加強現(xiàn)實生活與電學實驗的緊密聯(lián)系,在實驗教學引入環(huán)節(jié)須注重生活用品的應用,實驗問題的設計從生活常見問題入手,使整體的電學實驗教學構思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開展電學實驗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