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電影事業(yè)也面臨著重建,在黨的領導下,陸續(xù)建立了北京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西安電影制片廠等。短短幾年,新中國相繼拍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經(jīng)典革命電影。本期,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新中國早期電影的發(fā)展,以及那些經(jīng)典的革命老電影。
▲回顧
1894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改造了愛迪生發(fā)明的西洋鏡,發(fā)明了電影機并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也就是《工廠大門》,其實就是一段影像,拍攝了工人下班的景象。當工廠的大門打開,系著圍裙的女工們和騎著自行車的男工們有說有笑地從工廠里出來,隨后,廠主乘坐著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駛進工廠,大門又重新關上。其實算不上電影,但因為是第一部,所以永載史冊。而在中國,第一部電影是由譚鑫培主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演老將黃忠定軍山的故事,其實是對京劇表演的一個錄像,并不是純粹電影的創(chuàng)作。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時尚大都市,好萊塢的新電影只需一周就能在上海上映。上海也建立了自己的電影工業(yè)。1913年,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20世紀20年代,明星公司等一批電影公司紛紛在上海成立;30年代,上海影業(yè)步入黃金時代?!白舐?lián)”在上海成立后,黨領導的進步文化人進軍電影陣地。第一部左翼影片《狂流》和《漁光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一批愛國進步電影的誕生,使得電影不再沉湎于家庭倫理、兒女私情、滑稽打鬧,而是直面階級矛盾,關注民族生存。那個年代,上海的電影業(yè)欣欣向榮,人才濟濟,論導演,有拍了《小城之春》的費穆,拍了《漁光曲》的蔡楚生;論編劇,有夏衍;論演員,有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金焰等?!缎〕侵骸贰恶R路之歌》《烏鴉與麻雀》絲毫不輸當時國際上的電影。1949年,有部分電影人南下香港,造就了香港日后電影的繁榮,一直到60年代,香港的電影圈還是講上海話,直到李小龍橫空出世,才為香港電影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風格。而留下來的電影人,和眾多其他的文藝工作者們一起,重建了新中國的電影事業(yè)。
1962年,電影院風靡蘇聯(lián)電影,很多蘇聯(lián)影星的海報被掛在影院中。周總理知悉這一情況后,就說要評選我們自己的電影明星,讓大家更了解新中國的文藝事業(yè)。就這樣,文化部評選出了22名“新中國人民演員”,分別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京電影制片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于藍、于洋、謝芳;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李亞林、張園、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上海青年藝術劇院的祝希娟(后進入上影廠)。這22位明星,代表了當時新中國影壇的老、中、青演員,都是當年轟動一時、在民間引起空前反響的佼佼者,堪稱是新中國第一批公認的電影明星,觀眾俗稱為“22大電影明星”。
當年拍攝的很多電影,有些囿于時代,而有一些經(jīng)典的革命電影,則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新千年,依然滋養(yǎng)著年輕人。
新中國成立至今73年,在“80后”、“90后”小的時候,祖父輩們是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關于革命的傳說依然時時縈繞耳邊,經(jīng)典的革命電影也會時常在電視上播放:《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狼牙山五壯士》《雞毛信》《董存瑞》《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上甘嶺》《英雄兒女》《林海雪原》……
《地雷戰(zhàn)》里孩子們用“粑粑”埋雷讓日軍掃雷掃了一手“粑粑”;拔起鍋來就是地道入口讓孩子們對地道充滿了神奇的向往,還有經(jīng)典的歌曲《地道戰(zhàn)》,“地道戰(zhàn),嘿,地道戰(zhàn),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閃閃的紅星》里的主角潘冬子和每年六一都要唱的主題曲《紅星歌》;《小兵張嘎》里嘎子的英雄氣概;《狼牙山五壯士》里五壯士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跳崖的悲壯;《雞毛信》里海娃的俏皮;《平原游擊隊》里的雙槍李向陽;《鐵道游擊隊》里扒火車與日軍斗爭的故事和那首著名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董存瑞》里董存瑞用手撐起炸藥包炸碉堡的大無畏信念;《上甘嶺》中志愿軍用炒面就雪的艱苦和那首著名的在坑道里唱的《我的祖國》;《英雄兒女》中那句悲壯的“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永遠都不過時的《林海雪原》里楊子榮智取威虎山時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各種橋段,以及“天王蓋地虎,寶塔鎮(zhèn)河妖”成為中國人永遠的暗語,久久被我們銘記。
▲展播
《地道戰(zhàn)》是我國最有名的紅色革命經(jīng)典電影之一,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創(chuàng)新地利用地道戰(zhàn)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故事雖然講述了嚴肅的話題,但充滿了幽默趣味的、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具有喜劇色彩的情節(jié)。
《地雷戰(zhàn)》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各村民兵聯(lián)防運用地雷戰(zhàn)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
《小兵張嘎》是經(jīng)久不衰的以孩子為中心的經(jīng)典紅色電影。片中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jié)安排和對少年兒童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廣受當時的少年兒童的喜愛。
《閃閃的紅星》以在20世紀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為人物中心安排情節(jié),設置矛盾,體現(xiàn)了主人公在黨和前輩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
《雞毛信》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jié)曲折,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影片以生動細致的情節(ji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兒童情趣。片頭字幕像一本連環(huán)畫,一頁一頁揭過,使少年兒童觀眾像翻看連環(huán)畫一樣親切。
《董存瑞》講述了董存瑞從見習小八路開始,經(jīng)歷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槍火洗禮,逐漸由魯莽、沖動的孩子蛻變成為真正的革命戰(zhàn)士的成長歷程。在解放隆化戰(zhàn)斗中,為了炸掉敵人的碉堡,董存瑞不惜用手托起炸藥包,高喊:“為了新中國,前進!”毅然拉開了導火線,舍身炸掉了碉堡。
《平原游擊隊》講述了1943年秋,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到牽制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部隊的任務,與敵人機智、巧妙地周旋,并最終克敵制勝的故事。塑造了經(jīng)典的“雙槍”李向陽的形象。
《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五位戰(zhàn)士為了阻擊日軍,在狼牙山棋盤陀主峰憑借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軍展開頑強的戰(zhàn)斗。彈盡糧絕之時,五位戰(zhàn)士也沒放棄與日軍搏殺,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shù)十丈深的懸崖。
《上甘嶺》講述了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的命令下堅守陣地,在坑道中堅持斗爭,最終頑強戰(zhàn)斗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準備,最后一舉殲滅了敵人。影片既有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也有舒緩深沉的抒情段落,尤其是插曲《我的祖國》更成為國產(chǎn)電影配樂的標桿。
《英雄兒女》改編自作家巴金赴朝回來后創(chuàng)作的小說《團圓》,以王成、王芳兄妹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廣大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國土上的流血奮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戰(zhàn)友之間的生死離別、劫后重逢來渲染氣氛,表現(xiàn)了革命事業(yè)的艱難歷程。插曲《英雄贊歌》唱得人心潮澎湃,“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p>
●結語:
當下,受疫情影響,國產(chǎn)電影產(chǎn)量有限,同時,短視頻方興未艾,很少有人去看電視,尤其是看老電影。回顧這些經(jīng)典的革命老電影——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電影所擁有的不輸現(xiàn)在的藝術水準,同時也讓我們對革命往事有更深的了解,受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