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要推進“五育融合”,亟須重視“大美育”的概念,即重視課程美育,將美育滲透至每門學科每節(jié)課中,方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境界。英語既是一項有效的語言工具,又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既是英語學科的課程目標,亦是其課程美育的精神意蘊。由此可見,課程美育是英語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進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指出:學生應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據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觀點和情感,使受教育者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能夠理解、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美”,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yǎng)品格,提升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英語課程的目標確定要凸顯學科的“人文美”,即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更要關注對其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培育,這是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的“立美”過程。其次,英語課程的內容選擇要幫助學生“感美”,在學習中體驗美的課程內容,產生美的態(tài)度和情感。最后,英語課程的活動設計要利于學生“創(chuàng)美”,促使師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創(chuàng)造美。由此可見,英語課程中“立美—感美—創(chuàng)美”的美育進路,不僅是對美的認知和理解,更是對美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以美育人,美其所美——通過英語學習培養(yǎng)“學貫中西”的跨文化交際人才,通過課程美育促進學生全面的、個性化的發(fā)展。
《新課標》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課程總目標:一是發(fā)展語言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意識、積累語言經驗,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和交流,即發(fā)展“語言美”。二是培育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并堅定文化自信,即培育“意識美”。三是提升思維品質,促使學生從多角度認識世界、看待事物,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即提升“思維美”。四是提高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提高學習效率,做到樂學善學,即提高“能力美”。由此可見,《新課標》在課程目標方面,為英語課程提出了“美”的標準:英語學習不僅應呈現其作為語言的“工具美”,更應凸顯其作為學科的“人文美”。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英語課程所蘊含的“人文美”:一是英語課程的目標不應局限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學習能力,還應包括對學生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二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應僅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應促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自我、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三是英語教學的內容不應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應涵蓋對學生經驗、智慧、文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四是英語教學過程不應局限于對語言知識低階的記憶、理解,還應包括分析、應用、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緊扣課程標準,理解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實現英語課程“工具美”與“人文美”的融合發(fā)展。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體驗美的能力,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教材、生活中美的因素,選擇能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美的教學語篇,方能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美好自洽的人。
在英語語音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聽說訓練感知英語字母、單詞的發(fā)音規(guī)律,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感,進而引導學生體驗英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在詞匯教學方面,教師應重視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蘊含的意義和用法,使學生感知英語詞匯的趣味美、意義美。語法教學則應促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和語篇中理解語法的表意功能,即引導學生體會英語語法的功能美、規(guī)律美。語篇教學應重視語篇的交際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和語篇能力,挖掘語篇中的育人價值,凸顯語篇的結構美、思維美。語用教學要幫助學生在英語交流過程中準確理解和得體表達,體會語用知識的意境美、文化美。
另外,根據《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指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因此,在英語課堂中除了教授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應成為英語學科課程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青少年首先應扎根于本國的文化土壤,做好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值得欣慰的是,當下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材中關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語篇越來越豐富,在提高學生對英語語篇美的鑒賞力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青少年對本國文化的認識、理解和熱愛。
英語課程的活動設計要以培養(yǎng)人的思維、提高人的能力、解放人的心靈為標準,既要遵循英語學科內在的規(guī)律之美、呈現教學內容的形式之美,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之美、提高學生的能力之美,即英語課程的活動設計要利于學生“感知美”“體驗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
1.語音教學“讀”出韻律美
就英語而言,大多數單詞的發(fā)音、句子的節(jié)奏都可以通過模仿練習得到有效訓練。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英語跟讀活動,跟讀的材料可以源自教材,也可以來自報紙、雜志,還可以來自網絡,如一些英語教學APP—英語趣配音、翼課網、英語流利說等。跟讀的形式可以是朗讀對話,也可以是口頭作文,還可以是趣味配音、英語演講等??傊?,英語教師要善于選擇原汁原味的英語學習資料,指導學生模仿資料中地道純正的語音語調、讀出重音與節(jié)奏、讀出情感與美感,使學生通過模仿訓練自然而然地提高發(fā)音的準確性、掌握優(yōu)美的語調和節(jié)奏,感知語言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
2.詞匯教學“玩”出趣味美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觀看英文電影、閱讀英文繪本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接觸、感知、理解、運用詞匯。其次,詞匯教學宜采用直觀教學手段,比如,教材中與食物、動物、文具、交通工具相關的詞匯,都可以借助實物、圖片、肢體語言呈現,幫助學生在視覺、聽覺刺激中加深對詞匯的記憶和理解。再次,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幫助學生在角色扮演、游戲等活動中加強對詞匯的積累和運用能力。如師生在學習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我是小廚神”活動,邀請學生參與制作奶昔或三明治,幫助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掌握、積累更多的詞匯。然后,教師還可以針對單元目標詞匯,補充一些習語和俚語,如在教授與動物相關的生詞時,可以補充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a cold fish(冷 漠 的 人)、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等短語增加詞匯教學的趣味美。最后,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寓言小故事,如The Ugly Duckling(丑小鴨)、Cinderella(灰 姑 娘)、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裝),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增加詞匯教學的寓意美。
3.語法教學“練”出規(guī)律美
語法教學始終要堅持“為了用而學、為了用而教”的教學理念?!缎抡n標》要求對語法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倡導采用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分析、探究語法知識規(guī)律美的教學方法,摒棄過往脫離語境、單獨教授語法規(guī)則的傳統做法。語法教學要設計一些依托語境的教學活動,如情景對話、故事接龍、問卷調查等。例如,教師在教授一般過去時態(tài)時,可設計故事接龍的活動,要求學生使用一般過去時描述自己昨晚做過的事情,該活動旨在為學生提供在情境中運用語法知識去進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通過這種有意義的練習促進語法知識的內化,掌握語法知識的規(guī)律美。
4.語篇教學“拓”出思維美
英語的語篇類型豐富,可以按形式分為單模態(tài)語篇和多模態(tài)語篇。如果在文字之外,我們還使用了圖片、表情包、音效、動畫等其他手段,這時的語篇就包含了兩種以上的模態(tài),就被稱為多模態(tài)語篇。多模態(tài)語篇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文字、圖片、廣告、標志、漫畫、視頻、音頻等。數字化信息時代,這些多模態(tài)語篇可以來自教科書和文學作品,也可以來自電影、電視、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信息平臺。
語篇教學中,英語教師需借助教育技術手段,精心選擇、拓展不同類型的多模態(tài)語篇,呈現不同國家的“文化美”,如傳統習俗、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等,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美”,并將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審美能力的素養(yǎng)訓練融入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理解的過程之中,拓展出語篇教學的“思維美”。如在英語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基于聽、說、讀、寫的多模態(tài)語篇教學活動,首先邀請學生安靜聆聽詩歌,感受語篇的節(jié)奏美;再請學生反復朗讀詩歌,讀出語篇的韻律美;然后請學生討論詩歌的框架,說出語篇的結構美;最后請學生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寫出語篇的意境美。
5.語用教學“用”出文化美
語用知識指的是在特定語境中準確理解他人和得體表達自己的知識,即“準確理解”和“得體表達”。語用知識的教學活動設計要根據不同的交際目的、場合和角色,選擇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語或書面語等形式,準確且得體地與他人交流,即語用教學要引導學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感知語用知識背后所蘊含的交際美、文化美。同時,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來認識世界和看待事物,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語言交際中“用”出思維美、文化美。如教師在教授有關文化習俗的語用知識時,可設計一些圖片預測、角色互換、自由聯想的教學活動,通過豐富語境和創(chuàng)設信息溝通的方式,幫助學生體會如何根據語境正確、得體地使用目標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