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珊
(珠海市香洲區(qū)實驗學校,廣東 珠海 519000)
經典誦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并且科學經典誦讀的設計和應用,能啟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系統探究,也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深化思想認識,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在開啟學生心智的同時,也能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因此新時期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科學地開展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系統設計經典誦讀指導方案,使經典誦讀教學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有效性,為新時期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022年版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夯實學生文化積淀,使學生能主動地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新時期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從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開展和系統創(chuàng)新,而經典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意識和文化理解、傳承意識的重要基礎,新時期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探究活動中,將經典誦讀作為切入點設計教學活動,能充分展現經典誦讀的價值和作用,保障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高效化的培養(yǎng),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
經典誦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文字,激發(fā)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指導要求,新時期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探索經典誦讀教學組織活動的設計和優(yōu)化,能夠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傳統文化觀念等融入語文教學指導體系中,可以影響學生的民族精神觀念和民族心理狀態(tài),能形成良好的育人導向,從而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充分激活,為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出積極的指導。同時,誦讀經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形成文化熏陶方面的作用,能促進和諧班級環(huán)境和氛圍的構建,也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小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作出積極的指導。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經典誦讀能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應用經典誦讀教學活動能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形成積極的影響效應。新時期在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將經典誦讀作為切入點豐富教學內容,能讓學生在有效閱讀經典的過程中積累文化知識、名言警句、表達方式等,也能感知詩文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性,品味經典文化中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德育思想等,能引導學生學習古文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形成“多讀胸藏萬匯,勤寫筆下生花”的特殊效果,保障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高效化的鍛煉,為小學生語文知識的深度探究創(chuàng)造條件[1]。
在我國經典文化體系中,蘊含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顯著的文化發(fā)展成果,教師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感知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以及蘊含的文學思想、哲學思想等,不僅能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受到先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還能通過合理化誦讀指導工作的落實,鍛煉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使學生能對我國五千年文化發(fā)展歷史產生新的理解,從而夯實文化共同體建設基礎,讓學生能在學習經典和誦讀經典的基礎上,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保障經典誦讀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發(fā)展和系統創(chuàng)新。
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依托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規(guī)劃,能產生良好的經典誦讀教學指導和促進作用,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的提升,進一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引導效果。具體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可以嘗試從以下角度促進經典誦讀的有效應用,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效化教育和培養(yǎng):
在經典誦讀教學指導活動中,語言文字的積累是比較基礎性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將語言文字的積累作為基礎性的工作,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知識儲備,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學素養(yǎng)。在實際對學生實施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誦讀經典,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解析經典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現象、傳統文化典故等,從不同的側面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內容,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誦讀和摘抄關鍵詞句等不同的方式,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學作品中有價值的詞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積累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鍛煉語言文學素養(yǎng)[2]。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誦讀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詞過程中,就可以將語言文字的積累作為教學要點,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品味和感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句所展現的特殊審美意境,激活對傳統古詩詞誦讀的審美體驗。然后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課內外整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分享我國古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經典詩句,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誦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在教學拓展中,可以適當地與學生共同欣賞和積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保ㄍ醪g《采蓮曲》)、“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保ɡ钌屉[《贈荷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保ɡ畎住段魇?詠苧蘿山》)、“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王維《山居即事》)、“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保ǘ鸥Α犊穹颉罚┑榷喾矫娴膬热荩瑥恼n內外古詩詞內容整合鑒賞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文字意識,從而使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學習更加透徹,在誦讀經典文學作品的同時能受到傳統文化內容的感染和熏陶,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使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身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3]。
課堂教學是經典誦讀指導的核心組成部分,新時期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為了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將經典誦讀作為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合理化鍛煉,引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深度思考和系統探究,從而提高經典誦讀教學指導的有效性,為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4]。
2.2.1 對比文字含義,理解字詞意思
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比較基礎性的組成部分,教師在開展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誦讀入手,對比分析文字的含義,從而理解字詞在不同情境中應用表達意思的差異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隨心所欲”成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經典誦讀解析文字的意思,通過文字的對比分析指導學生進行合理化的學習和探究。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能依托經典誦讀設計教學指導活動,教師可以先從“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解析“欲”所表達的意思,然后對比分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欲”意思的差異性,然后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從遷移運用的角度理解“隨心所欲”的意思,使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得到高效化的培養(yǎng)。這樣發(fā)揮經典誦讀的作用,能夯實學生語言文字的基礎,在對比文字含義的前提下可以輔助學生對語言文字內容的系統探究,以便于高效化的開展教學指導活動,使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合理化的培養(yǎng)[5]。
2.2.2 對比文化意象,解析詩詞深層次精神內涵
對于語文素養(yǎng)教學活動而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對比文化現象,然后在文化地對比分析中了解不同文化意象在實際應用中的差異性,能了解文化意象在詩詞中的特殊表現形式和象征意義等,從而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學習,借助經典誦讀的力量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使學生對文化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徹。例如,在組織學生誦讀王昌齡《從軍行》經典古詩詞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意象對比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的內容,具體可以讓學生先解析《從軍行》中的“長云”“雪山”“孤城”“黃沙”等意象,解析這些意象背后蘊含的特殊思想和情感,了解詩人以此為基礎所描繪的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狀態(tài),品味其中蘊含的悲壯情感。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白骨掩蓬蒿”“大漠風塵日色昏”詩詞中涉及的意象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分析中了解和認識古代詩詞文化意象特征和應用要點,解析古詩詞深層次的精神內涵,確保學生對古詩詞語文要素的學習更加深入,以此為基礎提高經典誦讀的語文素養(yǎng)教育和培養(yǎng)綜合效果[6]。
多元化文化活動的設計和應用,能豐富文化底蘊,使誦讀經典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系統的發(fā)揮。因此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可以嘗試開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將誦讀經典作為載體,組織開展古詩文背誦比賽活動、經典名著閱讀讀書會活動、吟誦表演活動、情景劇表演活動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能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7]。
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課前5分鐘誦讀經典或者開展晨讀活動,周末早晨組織學生參與晨讀活動,充分利用讀本誦讀課外經典。同時還可以利用多種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比如設置傳統節(jié)日詩配畫活動,開展古詩詞考級活動,設置誦讀古詩詞表演活動,也可以開展傳統文化推廣宣傳大使評比活動等。此外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嘗試開展班級詩集活動,將學生日常古詩詞創(chuàng)作搜集和整理出版班級詩集,讓學生嘗試寫詩,感受寫詩的成就感,優(yōu)化古詩詞經典誦讀效果[8]。
和諧文化氛圍的營造能形成對學生的積極熏陶作用,也能讓學生在經典文學作品的熏陶下深化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健全文化品格的逐步形成。因此新時期再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不僅要創(chuàng)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還要注意有意識地針對經典誦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受到經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進而形成健全的文化品格,夯實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礎。因此新時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探索和諧文化氛圍的建構和營造,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典誦讀教學組織條件,有意識地支持學生文化品格的良好教育和培養(yǎng)[9]。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誦讀《囊螢夜讀》《鐵杵成針》等經典文言文內容的過程中,就可以從文化氛圍的營造入手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學習良好的品格,從而夯實學生文化品格教育和培養(yǎng)活動的現實基礎。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對《囊螢夜讀》《鐵杵成針》進行深層次的誦讀,感知其中蘊含的文化教育意義,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使學生能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誦讀學習作為核心思想,并整合與此相關的成語故事,如《杞人憂天》《亡羊補牢》《守株待兔》《揠苗助長》《掩耳盜鈴》《黔驢技窮》《東施效顰》《指鹿為馬》等,然后借助成語故事內容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以成語故事宣傳簡筆畫布置班會環(huán)境,并在班級經典誦讀宣傳角中每周宣傳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成語故事,使學生能結合趣味故事學習成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意義,引發(fā)學生對個人成長的深度思考,從而在良好的文化教育中促進學生健全文化品格的逐步形成,夯實小學經典誦讀教學指導的基礎,使經典誦讀在培養(yǎng)小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價值和作用得到全面系統的發(fā)揮[10]。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開展誦讀經典類型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經典、鑒賞經典,能發(fā)現語言文字的美,能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實現對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激活,從而提高教學整體質量。因此新時期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落實,要加強對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重視,從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保障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化發(fā)展和系統性的創(chuàng)新,進一步增強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效果,保障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高效化的培養(yǎng)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