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方霞,陳旭珍
復發(fā)性流產(RSA)是臨床常見的妊娠期疾病[1],不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經濟負擔,還會加重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tài),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種種不良情緒,會增加患者再次流產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妊娠結局[2]。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是依托于社會心理學,為了落實具體護理職責而關注患者的需求,對患者不良行為和情緒進行引導的護理模式[3]。個性化心理護理則是針對性地分析患者心理影響因素,通過定制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案來進行心理疏導[4]。本研究擬探討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聯(lián)合個性化心理護理對RSA患者心理狀態(tài)、自我管理能力和妊娠結局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瑞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RSA患者400例,納入標準:(1)年齡20~49歲;(2)符合《復發(fā)性流產診治的專家共識》中對RSA診斷標準[1];(3)患者選擇住院治療;(4)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充分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1)內分泌功能異常者;(2)合并生殖系統(tǒng)相關的婦科疾病者;(3)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4)依從性差,情緒嚴重不受控者;(5)夫妻雙方染色體檢查異常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0例。觀察組年齡24~39歲,平均(31.6±3.5)歲;孕次2~4次,平均(3.3±1.5)次;既往流產周數7~15周,平均(11.9±2.6)周。對照組年齡23~42歲,平均(32.3±3.9)歲;孕次2~5次,平均(3.5±1.7)次;既往流產周數8~17周,平均(12.5±2.8)周。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研究獲得浙江省瑞安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YJ2020019)。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理護理:(1)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溝通,耐心講解RSA相關知識,通過播放科普視頻、發(fā)放宣傳手冊增加患者對RSA的認知程度,消除患者錯誤理解,鼓勵患者,消減其對再次流產的恐懼及焦慮心理。(2)定期監(jiān)測患者妊娠情況,如孕酮、雌二醇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B超等,如果有預兆流產現(xiàn)象,立即告知醫(yī)生進行有效處理。(3)予患者安靜整潔的生活環(huán)境,避免患者接觸化學制品、嘈雜噪音等不良因素。(4)根據患者情況安排清淡但營養(yǎng)充足的日常飲食,叮囑患者適當進行舒展運動,按時休息,減少再流產風險。
觀察組采用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聯(lián)合個性化心理護理:(1)觀念改變階段。首先對患者進行行為理論轉變動員,讓患者意識到自身行為給病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換位溝通、自我認知等方式喚醒患者的護理意識,由護理小組告知并幫忙剖析患者孕期可能出現(xiàn)的普遍問題,強調患者主動配合的直接好處,對行為改變的優(yōu)點和困難做出客觀結論,引導患者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加信心和動力。(2)行動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將針對患者制定的護理方案逐步實施,患者已經通過培訓、面談了解了護理過程和意義,但還需要實際體會。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完成每日行為目標,包括飲食、運動、休息和個人衛(wèi)生。①對于患者飲食,會提供患者含有蛋白和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伴隨口服益生菌,本科室還購置了許多飲食調節(jié)相關書籍放在讀書角,供患者自由閱讀,飯前飯后2 h可以適當散步、做孕婦操等。②休息要規(guī)律,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注意日常清潔陰部,避免感染。③對心理狀態(tài)的疏導可以采用放松訓練,在輕音樂中通過靜坐、冥想放松心情,還可以讓患者培養(yǎng)額外興趣,如繪畫等,適當引導患者發(fā)泄情緒,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態(tài)。④科室建立了微信保胎群,全部醫(yī)護人員都在其中,如果患者有疑問,醫(yī)護人員會耐心傾聽患者的問題,在微信上及時向患者答疑解惑,每周五主任醫(yī)師會對所有住院的保胎患者進行查房,部分護士會全程跟隨學習,還會定期舉辦講座,分發(fā)手冊。⑤護理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行為時需要對患者進行正確引導。(3)鞏固階段。該階段重點在于回饋性傾聽,傾聽患者上一階段的收獲和疑問,再進行整合反饋給患者,予患者肯定,引導患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叮囑患者丈夫及家屬與其加強溝通,給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有助于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妊娠結局。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評分)及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評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量表評分(GSES評分)]及生活質量[健康調查簡表評分(SF-36評分)]變化,比較兩組妊娠結局。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選擇SPSS 2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AS、SDS及GSE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及GSE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及GSES評分比較 分
2.2 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F-36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SF-36各項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分
2.3 妊娠結局比較 干預后,對照組足月分娩73例,早產58例,流產69例;觀察組足月分娩92例,早產52例,流產56例;兩組足月分娩、早產及流產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3.72,均P>0.05)。
RSA患者妊娠期間極易出現(xiàn)再流產,并且由于之前的多次流產經歷,患者對于新生兒的渴望致使患者可能出現(xiàn)焦慮、抑郁、過分緊張、自卑等不良情緒,不僅對生理健康造成傷害,還會影響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活動,長期的負面情緒積累下來,對RSA患者造成了極大負擔[5]。個性化心理護理是以患者為主體,醫(yī)護為主導的護理方式。以往常規(guī)護理標準統(tǒng)一,無法兼顧患者個體需求,個性化心理護理在其基礎上強調個性化,對患者個體情況和護理方案的設計尤其重視,醫(yī)護可以換位思考的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利于患者保持積極心態(tài)。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是醫(yī)護共為主導的護理模式,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變化過程給妊娠帶來的影響,并關注患者行為變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醫(yī)護多方面引導患者糾正不良行為方式,疏導糾正過程中的心理情緒[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聯(lián)合個性化心理護理對RSA患者的焦慮、抑郁有極大緩解效果,原因推測為聯(lián)合護理過程中降低了RSA患者脈搏及血壓,對RSA患者積極心理情緒進行有效誘導,從而改善了RSA患者的緊張焦慮狀態(tài),而焦慮和抑郁情緒呈正相關,RSA患者焦慮狀態(tài)得到緩解,抑郁狀態(tài)也會得到一定改善[7]。自我管理是患者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為了恢復健康主動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始管理疾病,改變生活方式[8]。本研究結果提示了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聯(lián)合個性化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提升RSA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推測原因為量和聯(lián)合過程中通過每日計劃的充分實施和引導增加了RSA患者的依從性和自覺性,護理過程中得到的有效反饋和鼓勵同時提高了RSA患者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F-36各項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聯(lián)合護理顯著提高了RSA患者生活質量,推測原因為護理過程中RSA患者不僅得到了情緒、行為等護理幫助,還得到了家庭支持,感受到了全面關懷,心情順暢、放松,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
綜上所述,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聯(lián)合個性化心理護理可以疏導RSA患者消極情緒,提高RSA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RSA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