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耀杰,張曉東,高云峰
(晉能控股煤業(yè)集團晉華宮礦 山西 大同 037000)
從礦井的開拓、巷道布置以及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考慮,工作面布置需保留一部分煤柱,用以支撐上覆巖層[1,2]。煤柱寬度對維持采場圍巖穩(wěn)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選擇較小的煤柱寬度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基礎上,亦能減少煤炭資源額的浪費,提高礦井總體經濟效益[3,4]。隨著各種復雜條件下巷道圍巖控制技術和支護技術水平的提高,保證了沿空巷道在掘進和回采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能夠保證礦井安全生產[5]。大采高小煤柱工作面在回采期間巷道圍巖變形較大,為工作面回采增加了困難。特別是大同礦區(qū)堅硬頂板條件下,由于上覆頂板難以垮落,對于留設的煤柱和巷道壓力較大,導致巷道變形劇烈,對于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的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針對上述難題,在學習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晉華宮礦首次在河南區(qū)域12-2#層301 擴區(qū)組織開展了大采高小煤柱工作面回采試驗,并對堅硬頂板條件下大采高工作面臨空小煤柱巷道變形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
晉華宮礦河南12-2#層301 擴區(qū)煤層賦存穩(wěn)定,結構簡單,煤層走向北東,傾向北西。12-2#層上覆為7-4#層 8101、8103、8105 采空區(qū),層間距約 51 m。12-2#層301 擴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該區(qū)域無大的含水層發(fā)育,無小窯井口,掘進過程中同層無小窯破壞區(qū)。
12-2#層301擴區(qū)共布置大采高小煤柱工作面3個,分別為 8101、8103、8105 工作面,留設煤柱寬度為6 m。8103工作面走向長度632 m,傾向長度157 m,傾角5°,厚度5.20 m,平均采高4.5 m,埋深338 m。8103工作面頂板以砂巖與砂質頁巖互層為主,屬于堅硬頂板類型,底板以砂質頁巖、粗砂巖為主。
圖1 巖層柱狀圖
以8103工作面的工程地質條件為研究基礎,以工作面地質說明書綜合鉆孔柱狀圖為基礎,采用FLAC3D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建立數值模型,模型尺寸為150 m×150 m×40 m,如圖2所示。
圖2 數值模型示意圖
模型邊界條件為:模型底面限制縱向位移為w=±0.01 m,模型四個側面限制橫向位移u=±0.01 m,模型頂部施加8.4 MPa 垂直載荷,模擬上覆338 m 巖層自重,本構模型采用莫爾-庫倫模型。重點分析8103 工作面臨空巷道(5103 巷)小煤柱內部應力及巷道超前范圍應變分布規(guī)律。根據晉華宮礦采礦地質資料及實驗室?guī)r石力學實驗結果,確定工作面煤層及各巖土層力學參數見表1所示。
表1 晉華宮煤礦巖層物理力學參數
6 m小煤柱內部應力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煤柱內部應力分布圖
由圖3可以得到:
(1)煤柱中垂直、水平應力呈單峰值分布。垂直應力峰值為13.9 MPa,峰值位置偏離煤柱中心距離約0.7 m,靠近采空區(qū)側。水平應力峰值為8.8 MPa,峰值位置偏離煤柱中心約0.5 m,靠近采空區(qū)側;
(2)煤柱中垂直應力大于水平應力;
(3)煤柱中垂直應力大于原巖應力的范圍為1.4 m~4.0 m,由此可見該類地質條件下,巷道側煤柱破壞范圍約為2.0 m,采空區(qū)側煤柱破壞范圍約為1.4 m。
6 m小煤柱臨空巷道位移分布如圖4所示。
圖4 臨空巷道位移分布圖
由圖4可見:
(1)由于超前采動壓力影響,小煤柱圍巖急劇破碎。超前30 m 范圍內,頂底板移近量變化明顯,最大值為793 mm。超前40 m 范圍內,臨空巷道幫部移近量最為明顯,最大值為1 530 mm。
(2)采用6 m小煤柱護巷技術,工作面超前段兩幫移近較頂底板下沉更為明顯,受影響范圍更大。
5103 巷道凈寬4.5 m,凈高3.8 m,采用錨索、錨桿聯(lián)合支護,頂板四排樹脂錨桿規(guī)格為φ20 mm×2 000 mm,間排距為1.0 m×1.0 m;頂板中間三排φ21.8 mm×8 000 mm 恒阻錨索,采用五花布置(3-2-3),排距2.0 m;兩排φ21.8 mm×6 000 mm 錨索,間距1.7 m;兩幫護幫鋪金屬網,采用兩排錨索、三排錨桿聯(lián)合支護,上排斜拉錨索規(guī)格φ17.8 mm×6 000 mm,排距為2.4 m;下排錨索規(guī)格φ17.8 mm×4 000 mm,排距為2.4 m;上排錨桿規(guī)格為φ18 mm×2 000 mm,排距1.2 m;下兩排錨桿規(guī)格為φ18 mm×1 800 mm,排距1.2 m,間距1.2 m,錨桿均配合W型鋼帶支護。
圖5 5103巷道支護示意圖
(1)采用“十字布點”法,在5103巷超前100 m范圍內進行位移變化觀測。臨空巷道超前100 m范圍內寬度及高度變化如圖6、圖7所示。
圖6 臨空巷道超前范圍寬度變化
圖7 臨空巷道超前范圍高度變化
通過“十字布點法”對臨空巷道表面位移觀測,發(fā)現超前50 m范圍內,巷道兩幫變形明顯,現場有炸幫、網包現象兩幫最大移近量約1.0 m。超前40 m 范圍內,頂底板移近量最明顯,現場實際主要是超前段底鼓嚴重,超前10 m~20 m范圍底鼓最大量為0.5 m。
(2)順槽超前范圍頂板、工作面幫、煤柱幫布置錨桿(索)測力計,錨桿、錨索測力計壓力變化如圖8、圖9所示。
圖8 臨空巷道頂板錨索壓力曲線
圖9 臨空巷道煤柱幫錨桿壓力曲線
從圖8、圖9可以看出,工作面回采期間,臨空巷道超前50 m 范圍內頂板、兩幫錨桿(索)壓力最大,其他區(qū)域趨于平緩,基本無變化,與初設預緊力數值相當。
(1)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小煤柱中應力垂直應力大于水平應力;小煤柱中應力呈單峰值分布,峰值位置在煤柱內偏向采空區(qū)一側;在超前采動影響下,臨空巷道超前0 m~40 m以內受煤柱影響作用明顯;
(2)現場實測數據標明,工作面回采期間,臨空巷道超前50 m范圍內,巷道網包、底鼓明顯,兩幫移近量大于頂底板移近量,這進一步說明:6 m小煤柱護巷技術的關鍵是煤柱穩(wěn)定性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