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陶燕飛,邱晶晶,徐喜群,張燦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婦科腫瘤,主要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1],隨著宮頸癌篩查的普及,宮頸癌的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得到較大改善[2]。近年來,研究表明宮頸癌與機體炎癥反應密切相關[3-4]。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有效指標[5],在惡性腫瘤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NLR和PLR升高,惡性腫瘤進展與轉移風險越高,患者預后越差[6]。目前已證實影響宮頸癌預后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程度及腫瘤大小等[7],但NLR和PLR與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尚不明確。外周血NLR和PLR檢測簡單便捷,或許可作為宮頸癌預后的術前評估指標。本研究探討術前外周血NLR和PLR對宮頸癌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臺州市立醫(yī)院收治的208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宮頸癌的診斷標準[8];(2)國際婦產(chǎn)科協(xié)會(FIGO)臨床分期Ⅰ~Ⅲ期[9];(3)在本院首診并治療,接受隨訪。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腫瘤遠處轉移;(3)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唬?)合并其他婦科生殖系統(tǒng)疾??;(5)合并任何感染。另選取同期婦科體檢的70名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滿足身體健康、既往無宮頸癌病史、癌前病變、慢性宮頸炎以及其他任何婦科生殖系統(tǒng)疾病。宮頸癌組年齡31~67歲,平均(52.7±6.1)歲;病理類型:鱗癌175例,腺癌33例;臨床分期:Ⅰ期64例,Ⅱ期113例,Ⅲ期31例;伴隨淋巴結轉移137例。對照組年齡28~65歲,平均(51.5±6.2)歲。兩組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不違背醫(yī)學倫理,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宮頸癌患者于住院當天采集外周靜脈血,對照組在婦科體檢時采集外周靜脈血。采用WD-5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吉林省維爾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血常規(guī),記錄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計算NLR和PLR。
1.3 資料收集 查閱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是否伴隨淋巴結轉移。隨訪至2021年6月,記錄宮頸癌患者的總生存時間。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生存分析進行Log rank檢驗;影響宮頸癌預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宮頸癌組與對照組外周血NLR、PLR比較 宮頸癌組外周血NLR、PLR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組與對照組外周血NLR、PLR比較
2.2 宮頸癌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外周血NLR、PLR比較 不同年齡、病理類型的宮頸癌患者外周血NLR、PLR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臨床分期患者外周血NLR、PLR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有淋巴結轉移患者外周血NLR、PLR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均P<0.05)。見表2~3。
表2 宮頸癌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外周血NLR比較
2.3 生存分析 COX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NLR、PLR是宮頸癌預后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4。Ⅰ期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91.81%,Ⅱ期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79.12%,Ⅲ期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65.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 rank=6.988,P=0.030),見封四彩圖1。根據(jù)外周血NLR、PLR的中位數(shù),分為高NLR組與低NLR組、高PLR組與低PLR組。高NLR組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69.40%,低NLR組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91.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 rank=10.245,P=0.001),見封四彩圖2。高PLR組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75.03%,低PLR組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為85.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 rank=5.327,P=0.021),見封四彩圖3。
圖1 不同臨床分期宮頸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圖2 不同NLR水平宮頸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圖3 不同PLR水平宮頸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表3 宮頸癌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外周血PLR比較
表4 影響宮頸癌預后的COX回歸分析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炎癥反應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及進展中具有關鍵作用,在慢性炎癥狀態(tài)下,炎癥使組織長期處于損傷修復過程中,炎癥因子造成組織與細胞的破壞,長此以往細胞不正常分化出現(xiàn)變異而癌變。腫瘤相關炎癥還能促進腫瘤血管新生和轉移,而且持續(xù)性的炎性微環(huán)境也能觸發(fā)抑癌基因突變,從而誘發(fā)腫瘤的發(fā)生[10]。目前,已發(fā)現(xiàn)慢性炎癥與胃癌、肝癌、腸癌、宮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關系密切[11],炎性微環(huán)境與惡性腫瘤的關系及其調(diào)控機制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
NLR和PLR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常見血液學指標,本研究探討術前N LR和PLR對宮頸癌預后的評估價值,結果顯示宮頸癌組外周血NLR、PLR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這說明宮頸癌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NLR和PLR升高。既往研究也發(fā)現(xiàn)胃癌、肝癌患者的外周血NLR和PLR高于非癌癥患者[12-13]。Tas等[14]研究也顯示外周血NLR和PLR可以鑒別宮頸癌與癌前病變,宮頸癌患者的NLR和PLR高于癌前病變患者。分析機制可能為宮頸癌由于持續(xù)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反復多次發(fā)生慢性炎癥,在機體免疫系統(tǒng)調(diào)控下,中性粒細胞增加,淋巴細胞減少,機體免疫系統(tǒng)紊亂,腫瘤細胞易發(fā)生免疫逃逸[15]。炎癥細胞浸潤持續(xù)產(chǎn)生活性氧簇和一氧化氮,損傷正常細胞,DNA損傷和基因突變不斷積累,加速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對分化異常細胞積極誘變,使其向高度惡性腫瘤細胞轉化。另外,炎癥反應也會作用于凝血過程,隨著炎癥反應加劇,凝血功能也發(fā)生紊亂。這是因為炎癥細胞損傷血管內(nèi)壁,血管內(nèi)皮細胞脫落壞死,釋放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血小板異常聚集,凝血功能被破壞。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臨床分期患者的外周血NLR、PLR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并且有淋巴結轉移患者的外周血NLR、PLR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Prabawa等[16]對282例宮頸癌患者開展5年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晚期患者的NLR和PLR高于早期患者,宮頸癌分期與NLR和PLR呈正相關。本研究COX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NLR及PLR是宮頸癌預后的影響因素,生存曲線分析顯示NLR和PLR高水平患者的5年累積生存率低于NLR和PLR低水平患者。王欣等[17]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NLR組總生存率及無進展生存率明顯低于低NLR組,高PLR組總生存率明顯低于低PLR組,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Trinh等[18]研究分析NLR和PLR對宮頸癌放療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發(fā)現(xiàn)NLR和PLR升高,宮頸癌放療后的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越低。梁愛華等[19]和Taguchi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NLR高水平是宮頸癌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轉移以及生存率的有效預測因子。
綜上所述,術前外周血NLR和PLR對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有一定預測價值,NLR和PLR高水平意味著不良預后。外周血NLR和PLR檢測簡單便捷,可作為術前指標為宮頸癌患者預后評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