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
案例 因為父母工作繁忙,明明大多由爺爺奶奶照顧。一到人多的場合,明明會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離開親近的人就會哭鬧。一次,媽媽帶明明去親子園參加活動,別的孩子都能大膽自信地自我介紹,而明明卻緊張得說不出話。在接下來的搬運游戲中,其他孩子都玩得很開心,明明卻非要拉著媽媽一起。媽媽著急地說:“你自己去試一下,多好玩呀!”明明卻哭鬧起來,怎么也不愿意去玩。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壓力不斷增大,工作也越來越忙。像明明父母這樣的家長其實有很多,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由此導致孩子變得不自信并產生焦慮情緒。
產生的原因
1 過度保護和控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而內心愧疚。于是,他們想盡辦法彌補,過度保護和控制孩子,而過度地保護和控制會讓孩子喪失一些發(fā)展能力的機會。例如,孩子騎車不小心摔倒了,這本是鍛煉孩子耐心和勇氣的機會,家長卻驚慌失措,告訴孩子下次不要再騎車了。又如,有些家長要求孩子不許調皮、不許鬧、不許跑、不許跳等。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2 父母過多焦慮和擔憂
家長一邊要忙于工作,一邊要照顧孩子,有時難免會力不從心,產生焦慮情緒。父母時常呈現(xiàn)給孩子負面情緒,孩子也會產生心理壓力,變得焦慮。與此同時,焦慮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總會急切地想要孩子改正,這時可能會出現(xiàn)情緒失控或者打罵孩子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焦慮情緒加重。此外,有些家長經常把孩子同他人作比較,還會給孩子安排一些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事情。例如,別的孩子會樂器,家長不甘落后,也給自己的孩子報了樂器班。然而,樂器的學習需要長時間投入才能看到效果。孩子短時間內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家長就開始焦慮,導致孩子也變得焦慮。
如何緩解
1 有效陪伴,給予空間
父母的有效陪伴能更好地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首先,有效陪伴是家長要放下手機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閱讀、玩玩具、游戲。通過陪伴,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緩解其焦慮情緒。其次,家長應多陪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在活動中大膽表現(xiàn)自己。當孩子暫時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多一些耐心,不給孩子過大壓力。最后,在盡情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讓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世界。當然,孩子的獨立性不是一兩天可以養(yǎng)成的,要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2 控制情緒,溫和堅定
家長穩(wěn)定的情緒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緩解其焦慮情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場所。所以,要想讓孩子不焦慮,首先應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家庭里。家長應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和諧、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其次,家長要避免在孩子產生焦慮行為時,做出過度的情緒反應,要心平氣和且信念堅定。此外,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不過度糾結于孩子的錯誤。如此,孩子才會敢于嘗試。最后,家長要避免把孩子同他人作比較,不給孩子設立過高的目標。如果家長一味地只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和學習成果,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孩子也會受這種情緒的影響。當孩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完成一件事后,我們要及時地表揚,如“寶貝,看到你堅持把這件事情做完了,媽媽(爸爸)真的很開心,希望你以后能夠繼續(xù)保持”。家長要學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和引導,逐漸讓孩子變得自信、不焦慮。
3 理解孩子,共情關注
理解孩子并給予其共情和適當的關注,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也是緩解孩子焦慮情緒的好方式。當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不好時,家長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用平和的心態(tài)詢問孩子,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家長可以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全神貫注地傾聽,并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的感受,如“是這樣啊,然后呢”。在傾聽完之后,家長可以嘗試說出孩子的感受,如“你一定很難過吧?當時你很著急吧”。如此,不僅能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也有助于家長理解孩子此刻的狀態(tài),從而為下一步的溝通打下基礎。單純的安慰或者勸解,并不能讓孩子從內心接受,反而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在乎的,從而借助父母的力量擺脫焦慮情緒。
342750033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