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先
(聊城市莘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山東聊城 252400)
設施果樹是一種高效栽培農藝,能夠有效控制設施占地面積,合理設計果樹的種植密度,以精簡優(yōu)化單株樹形,保證果樹整體結構的控制效果。設施添加會阻擋部分光照,可采取果樹整形措施,增強果樹各枝條的光照效果。樹形修整要點:保持整樹枝葉量的規(guī)范性,關注修整手法的準確性,防止修整過重問題。
1.1.1 設施桃樹栽培要點
桃樹外側添加設施的方法:桃樹的主干型需選用內部空間寬闊的設施,低矮處枝干可選擇開心型設施。設施添加前期,栽培人員需進行樹形修整工作,去除側面、較大的枝條,保留含有果枝的主枝干。桃樹種植密度:相鄰桃樹間距為15~30 cm。采取間隔交叉種植方式,便于通風,增加果樹間的透光性。
栽培人員需對桃樹進行多次修整,以此激活樹干的生命力。第一,在桃樹幼果生長階段,疏果處理樹冠高處、外側的粗壯、密集類樹梢,同步進行剪梢、拉枝等操作,保證單樹內果枝分布的均衡性,以此提升果實接受光照能力。第二,進行多組修剪處理,以單樹葉片光合作用為強化方向,保持枝量、葉果比的合理性,增加果實糖分上色效果。
1.1.2 桃樹修剪要點
1)幼果樹。修剪原則:成苗樹干高度?。?0±10)cm,主干各枝間距約為20 cm;主枝開合角度為(40±10)°;各主枝表層的側枝數(shù)量為2~3個;側枝開合角度為(70±10)°。第1年修剪工作:選出3個處于交叉狀態(tài)的主枝,進行枝條方向調整,使枝條不朝南;主枝整體長勢較強、芽孢具有較高飽滿性,需進行主枝長度調整,保留主枝長度的1/2~2/3;長勢具有輕緩性的桃樹類型,保留剪口處外芽,第2、3芽去除中心芽、保留外側芽。
2)初果期。在桃樹種植(4±1)年時進入初果期,此階段果樹修整工作初步完成,樹體長勢逐步平穩(wěn),產量處于逐年增加狀態(tài)。初果期進行枝葉修整工作,以骨干枝培養(yǎng)為重點,同步關注結果枝的栽培工作。結果枝條修整時,長、中、短三類果枝剪后各保留(8±2)節(jié)、(7±1)節(jié)、3節(jié)花芽,花束狀枝條采取疏果方式,不進行截取處理。
3)盛果期。結果枝條的修整農藝可改變枝組密度,巧妙利用疏枝、回縮等方法,使果枝處于稀疏狀態(tài),減少密集性枝條形成的光照問題,增強枝組更新能力,保持果樹整體結構的通風效果。結果枝條的樹形控制工作,應嚴格遵循果樹栽培間距、桃樹生長特點等因素。修剪工作以短截方式為主,長、中兩種果枝修剪后各保留(7±2)節(jié)、4節(jié)花芽,短果枝條可進行疏果處理,保證間距合理。
1.2.1 葉幕樹形
長勢不佳樹種的樹形光效工藝:使用設施調整葡萄樹形時,豎直捆綁新梢,使新梢間隔長度為(10±5)cm;葉幕高度的整樹標準為0.8倍的行距,葉幕厚度取2層。此種葉幕樹形的光效方案,適用于早期中棚栽培的果樹,可去除越夏更新農藝,持續(xù)收獲果實。棚內葉梢形成的花芽較差,需進行越夏更新處理,方可獲得較高的果實產量。然而此種品類的葡萄果實會在6月中旬提前成熟,無法保障果實產量,使用此種葉幕樹形可達到豐產目標。避開雨季、延遲進行的果樹栽培,為保障產量可引入葉幕樹形光效方案[1]。
1.2.2 “V”型葉幕
以籬笆架為結構,在架體表面傾斜捆綁新梢,此架體與地面成角大小為[30,45]°,新梢捆綁間距為(15±5)cm。葉幕設計:長邊取1.2 m,厚度取至少1層。此種“V”型葉幕樹形光效適用于長勢一般的葡萄種類。
1.2.3 水平葉幕
將新梢展開向一側進行橫向捆綁,新梢捆綁間隔長度為(15±5)cm。葉幕設計方案與“V”型一致。
1.2.4 “V+1”型葉幕
豎直處理更新葉梢進行捆綁,保持捆綁間距等同于葡萄株距,單組橫向龍干形數(shù)等同于結果枝組數(shù)。葉梢未更新時,采取兩側傾斜捆綁處理,傾斜架體與地面夾角為(45±15)°,捆綁間隔為(15±5)cm。葉幕設計方案與“V”型一致。此種樹形光效方案可用于長勢欠佳的葡萄樹種。
1.2.5 “L”型葉幕
“L”型葉幕的操作方法等同于“V+1”樹形方案,農藝差異表現(xiàn)在:豎直處理更新梢時,采取“L”型方式。
在棚內栽培果樹時,合理使用吊果枝,加強枝葉修剪,融合反光膜農藝,增加果樹間的通風性,栽培成高光效樹形。吊果枝的修整要點:前期搭建設施使用16號鐵絲,網(wǎng)格邊長取2 m,設施離地高度為1.8 m,使用細繩捆綁長果枝,使長果枝位于樹冠上方,梳理長果枝至缺枝處。反光膜使用:經吊枝、修剪各項處理后,葡萄果樹行間預留0.3 m設計成透光帶,用于放置反光膜。
櫻桃樹的設施光效樹形包括“紡錘式”、“開心形”等。在光效樹形修整時,以櫻桃生長時段為主,休眠時段配合適當修剪工作。修整休眠時期的櫻桃樹,需在櫻桃萌芽前期,融合拉枝、剪枝等工藝,合理控制枝葉數(shù)量,保持整個櫻桃樹長勢的均衡性。拉枝處理時主枝開合度數(shù)增至80°。櫻桃樹生長1年后,枝葉生長空間較為充足時,可適當增加枝條數(shù)量。
采取“Y”字樹形進行光效調整,少量使用開心型。設施杏樹農藝處理時,果樹種植密度較大,保證樹冠處于緊密相連狀態(tài)、整樹低矮、定干高度保持多數(shù)取值(40±10)cm,在杏樹剪口位置應至少有3個飽滿芽。定植操作盡量劃分多級分枝,合理拉枝處理各類主枝、輔助枝,保持各組枝條打開角度的適宜性,及時剪去背面長出的徒長枝[2]。
2.1.1 溫室大棚設施
在溫室設施營建的樹形光效中,以溫度控制為主。溫控作用下使得藍莓果樹提早達到休眠狀態(tài),加快了花芽形成速度。9月對藍莓果樹使用遮陽網(wǎng),控制日照用時總量。當溫度小于7.2℃,藍莓果樹會處于休眠狀態(tài)。為此,10月后借助晝夜環(huán)境形成的溫差效應,日間對藍莓果樹進行遮陽處理,合理控制溫室設施內的溫度變幅,減少溫差。遮陽處理主要使用棉被、草簾等。在夜間收起遮陽設施,增加設施內的冷空氣總量,提升藍莓果樹進入休眠狀態(tài)的速度。在休眠期對藍莓植株進行充分澆水,保持果樹生命力。休眠期溫室設施內的環(huán)境溫度保持為0℃~3℃之間,休眠時間為800 h。藍莓果實成熟的溫度設計為11℃[3]。
2.1.2 塑料棚設施
塑料棚設施營建的樹形光效,相比溫室設施藍莓果樹會提前40天開花,收獲藍莓果實的時間起點為“五月下旬”,收獲期一般為30天。開花階段日間大棚調控的溫度為23℃,有助于藍莓果樹進行開花、授粉。夜間大棚設施溫度為13℃。
2.2.1 試驗果樹類型
取2019年種植收獲的3年生苗,選出兩種藍莓果樹:藍豐和伯克利。苗株種植密度:植株間隔為(90±10)cm,果樹行間距為150 cm。在樹形光效作用分析時,兩種設施農藝均選5行藍莓果樹進行栽培,每行藍莓果樹10株。
2.2.2 試驗設計
1)光效樹形分析。以溫度、濕度作為設施光效的對比指數(shù),使用測試儀進行試驗監(jiān)測,記錄監(jiān)測結果,監(jiān)測時段為2020年10月至次年3月,數(shù)據(jù)記錄頻率為1 h/次。
2)栽培區(qū)實況。栽培地區(qū)2020年全年內室外溫度均值為12.5℃。試驗區(qū)的土壤主要成分為“粘壤土”,土質厚度為1 m。區(qū)域內每年使用硫磺粉進行土質優(yōu)化,有效控制土壤酸堿值。2020年測得試驗區(qū)的土壤酸堿值為6.5,土層中含鹽比例為0.12%。溫室棚的設施光效樹形方案為“二代日光+溫控”。溫室棚的設施規(guī)格:栽培區(qū)長度為150 m,短邊為11 m,棚高為4.2 m。冬季在棚內側添加保溫被,增加棚內保溫效果。塑料棚的設施規(guī)格:栽培區(qū)長度為170 m,短邊為10 m,棚高取4.2 m。冬季在棚外添加塑料薄膜,減少棚內溫度變動。
3)大棚管理方法。第一,光效管理。首先,溫室棚降溫法:在藍莓休眠階段,需開展降溫操作;10月、11月的夜間棚內溫度小于6.5℃;凌晨起使用棉被進行隔熱處理,保持室內環(huán)境的低溫,減少光照量。其次,溫室棚的升溫法:藍莓果樹處于休眠狀態(tài)后,12月開展進行室內升溫操作;日間增加光照量,當光照高度達到室內底部1 m時,去除保溫被,形成光照加溫效應;直至光照結束,再使用保溫被維持室內溫度。溫室棚升溫管理共有四個溫度值:升至20℃持續(xù)10天;升至22℃保持10天;升至25℃保持10天;升至28℃持續(xù)10天。共計持續(xù)升溫40天,最終溫度為28℃。再次,塑料棚溫度管理方法:12月進行室內升溫處理,使用塑料膜進行棚體覆蓋,形成光效控制體系,保持夜間棚內外溫差為2℃,日間棚內外溫差為10℃。第二,記錄管理。藍豐、伯克利各取長勢相近的植株,分別在溫室、塑料兩個棚內進行栽培觀測,記錄各時段植株的生長情況。記錄起始時間為藍莓幼果期,記錄結束時間為藍莓成熟期。果實成熟后,從每株各個角度隨機選擇20個果實,記錄果實的生長變化,記錄頻率為5天/次。
4)采樣指標。對往期種植已有12年樹齡的藍莓植株,測定植株特點。第一,生長特性。選擇樣本株30個,測定植株主枝大小,粗度測量方法:主枝離地20 cm的寬度值。每類藍莓果樹選擇30個樣品,記錄葉果比,取平均值。第二,結果特征。選擇30株記錄單株產量,取均值。第三,果實外觀表現(xiàn)。運行質構儀檢測果實硬度,每個果實檢測3次,取硬度均值。第四,果實內在質量。糖成分檢測使用蒽酮法。TA檢測使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測定[4]。
2.3.1 開花結果用時對比
表1是溫室棚、塑料棚兩種設施的開花結果用時對比結果。
表1 開花結果用時對比(單位:月-日)
由表1可知:藍豐、伯克利兩種藍莓果樹,在溫室棚設施中的開花、結果用時較短;溫室棚種植的藍豐果樹,初花期為2月10日,塑料棚設施的初花期時間為3月20日,溫室棚設施相比塑料棚設施提前開花將近40天;溫室設施盛花期藍豐果樹時間為2月17日,塑料棚設施的相同時期為3月28日,溫度設施的藍豐果樹盛花期相比塑料棚提前了44天;藍豐果樹各時段、各設施栽培工藝的用時,相比伯克利果樹少用4天;兩種藍莓果樹在溫室設施中的用時較短,塑料棚用時增加至少40天。由此推斷:溫室棚設施的藍莓果樹可獲得較高的栽培效果,具有較強的光效能力,可顯著增加果農收益[5]。
2.3.2 溫度濕度的光效對比
表2是溫室棚、塑料棚兩種設施的溫度光效對比結果。
表2 溫度的光效對比(單位:℃)
由表2記錄的棚內溫度可知:溫室、大棚兩種設施內的溫度均存在一定浮動,整體溫度變化具有一致性,表現(xiàn)出“高溫-低溫-高溫”的光效特點;溫室棚內的溫度平均值相比塑料棚高出10℃。
溫室棚溫度的光效變動分析:2020年10月正值環(huán)境溫度下降時期,此時段溫室棚引入人工控溫方式,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增加花芽休眠進程的速度;發(fā)展至11月,溫室棚內溫度降幅有所減少,12月5日是整體試驗環(huán)境的溫度最低值為12℃,之后溫度處于上升狀態(tài);全試驗周期12月為溫度變幅最大的月份;藍莓果樹休眠期不可少于800 h,此階段需進行低溫培養(yǎng),12月溫度達到全試驗的最低溫度0℃,休眠結束進行持續(xù)40天的升溫處理,以此增加藍莓休眠解除速度,提升花芽分化能效。
塑料棚設施光效的低產分析:塑料棚溫度的下滑起點為10月,此時降溫的主要原因在于:室外溫度變化;11月7日開始環(huán)境溫度出現(xiàn)大幅降低現(xiàn)象,相比溫室棚人工控溫的時間推遲約20天,大幅度降溫持續(xù)10天;11月進行塑料薄膜覆蓋控溫處理,此時溫度下降速度有所緩和,整體溫度依然處于下降狀態(tài),溫度最低值為-5℃;次年1月環(huán)境溫度有所回升,此時升溫時間相比溫室棚提早了60天,而藍莓果樹休眠需要至少800 h的低溫環(huán)境,減少了藍莓果樹的休眠用時,提前使果樹進行花芽分化。試驗區(qū)所在環(huán)境溫度歷史最低值為-30℃,藍莓果樹具有一定耐寒性,然而較低的環(huán)境溫度會形成果樹霜害,會增加藍莓果實抽條問題,形成果樹產量下降現(xiàn)象。為此,在試驗區(qū)內使用塑料棚設施進行藍莓果樹的栽培,需積極防控霜害問題,確保果樹開花結果的正常性。一般情況下,低于10℃的環(huán)境,會嚴重威脅藍莓果樹的栽培效果,大棚設施種植的溫度最低數(shù)為-5℃,嚴重超出了藍莓果樹生長溫度的最低值,是塑料棚設施低產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對各類果樹進行樹形光效調整,以此增加果樹的光效管理質量。對藍豐、伯克利兩種藍莓果樹,使用溫室棚、塑料棚兩種設施進行對比栽培試驗。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塑料棚栽培用時相比溫室棚40天;藍豐果樹各時段、各設施栽培工藝的用時,相比伯克利果樹少用4天;塑料棚的低溫效應溫度最低值為零下5℃,相比藍莓果樹生長所需溫度低出15℃,是引起藍莓果樹低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