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花,錢本貴,王睿芳
(普洱學院,云南普洱 665000)
在六大茶類中,全球需求最多的當屬紅茶,紅茶成為中國茶葉市場上的消費熱點,并迅速推廣開來[1-3]。在國際的茶葉貿易當中,紅茶是最主要的種類,占比達到80%。云南紅茶有兩種,包括有云南紅碎茶和云南工夫紅茶,云南紅茶生產地主要有臨滄市和西雙版納州等。人們所說的滇紅就是云南紅茶的簡稱,以鳳慶縣的滇紅品質較為優(yōu)越。
萎凋是紅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以散失水分,同時伴隨內質轉化為主[4-6]。濕度、空氣對流和溫度對鮮葉的萎凋有很大影響。如果萎凋環(huán)境條件不好或萎凋時間太短,水解反應不充分,內含物轉化率低,內含物積累峰值低[7]。雨季制作紅茶可以設計多層萎凋,使萎凋擺脫天氣變化對生產和產量品質的影響[8]。萎凋后的鮮葉部分芳香物質的含量顯著增加,有利于茶葉品質的形成[9]。鮮葉經(jīng)萎凋后增加的物質有正己醇、橙花醇等揮發(fā)性物質,而相對含量減少的有芳樟醇、香葉醇和苯甲醇等;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經(jīng)過發(fā)酵發(fā)生氧化聚合形成茶紅素及部分茶褐素,其中茶紅素與紅茶品質有密切的聯(lián)系[10]。茶葉中的兒茶素及多酚類物質發(fā)生變化,綠葉變紅形成了紅茶、紅葉、紅湯的特性[11],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兒茶素、葉綠素和淀粉含量下降,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氨基酸和咖啡堿含量上升等[12-14]。
俗話有“春茶香,夏茶澀,秋茶好喝無人摘”。因夏秋鮮葉加工的紅茶存在口感、香氣差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中國茶葉生產以春茶生產為主,造成夏秋茶鮮葉資源嚴重浪費[15-18]。為此,本研究通過調整夏秋鮮葉的萎凋時間,分析云南烘紅滋味內含物質含量和感官審評,以期探討提高夏秋烘干紅茶品質的措施,為提高云南大葉種烘紅提供理論借鑒。
茶樹品種:云南省普洱市茶樹良種場云抗十號;鮮葉采摘標準:均為當天采摘,并采用同一茶樹品種云抗十號的一芽三、四葉,無明顯病蟲害,鮮葉含水量78%,芽頭肥壯,梗片較少。
萎凋:室內自然萎凋,室溫21~28℃,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萎凋時間設置24 h、30 h、36 h共3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萎凋2 kg鮮葉,每個時間段設置三個重復,共用18 kg鮮葉。目的:散失鮮葉水分,揮發(fā)鮮葉中的青草氣,增加茶葉的韌性,為下一步揉捻工藝的進行提高條件,方便做形。
揉捻:室溫在21~28℃,濕度90%,手揉揉捻1 h,采用“輕、重、輕”的加壓方式,加減壓交替進行,中途解塊篩分,揉至條索卷緊,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葉子局部泛紅,青草氣消失,茶香顯露,成條率達到90%以上,細胞破損率達到80%以上。目的:做形,增加鮮葉的細胞破損率,使茶葉條索卷緊,茶湯醇厚。
發(fā)酵:室溫21~28℃,發(fā)酵溫度30℃、濕度90%、發(fā)酵時間為6 h。目的:進行多酚氧化作用,促進內含物質的進一步變化,使鮮葉紅變,形成紅茶特有的品質特征“紅湯紅葉”。
烘干:分為毛火和足火,初烘毛火120℃厚攤進行10 min,取出攤涼40 min,再復烘足火90℃進行薄攤15 min,烘干至含水量6%。目的:利用高溫鈍化酶活性停止多酚氧化,降低茶葉的水分,提高香氣,方便保存。
茶多酚檢測采用酒石酸鐵比色法檢測(參照GB/T8313-2002);氨基酸總量的測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參照GB/T8314-2002);水浸出物含量的測定采用全量法(參照GB/T8305-2002);感官審評依據(jù)國標GBT23776-2009對茶樣進行審評。
采用軟件 SPSS24對測定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差異顯著性比較分析(α=0.05)。圖表中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標準誤。
萎凋時間對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存在顯著差異。隨著萎凋時間增加,茶樣的氨基酸含量隨之增加但茶多酚含量也隨之減少。作為影響茶葉品質高低的參考因素之一,水浸出物尤其重要,萎凋時間為30 h的茶樣,水浸出物平均含量為34.33%,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圖1)。
圖1 不同萎凋時間對云南烘紅中氨基酸含量(A)、茶多酚含量(B)和水浸出物含量(C)的影響
由審評結果可知(表1),在萎凋30 h下制成的烘紅茶樣,在三個茶樣中總分最高。其次為萎凋24 h,最后為萎凋6 h,表明了紅茶的萎凋時間寧輕勿重,且萎凋時間主要影響紅茶滋味品質,在其它工藝方法一致下,萎凋30 h即最佳萎凋時間下制得的烘紅感官品質最佳。
表1 紅茶品質感官審評結果
氨基酸是茶葉中非常重要的滋味物質之一,它具有鮮爽味,可以中和茶多酚帶來的苦澀味,增加茶湯的回甘。同時氨基酸也屬于香味物質,使得茶湯更具香氣。本研究中云南烘紅茶樣中的氨基酸含量在室內萎凋36 h后最高。
茶多酚存在于茶樹新梢和其他一些器官,多酚類物質易溶解于溫度較高的水,因此多酚類物質和茶葉品質有一定關系,多酚類物質具有生理活性,吸收之后對人體有一定功能,所以是研究茶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不同萎凋時間對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隨著萎凋時間延長,茶多酚含量顯著下降。茶多酚具有收斂性,過多會導致口感生澀,過少會導致口感淡薄,試驗表明在萎凋適度的條件下,茶多酚含量適宜,處于中間,同等條件制成的茶葉品質較好。
水浸出物含量更高,即證明茶樣的內含物質更豐富,能溶于茶湯的物質更多。本研究中萎凋時間為24 h的茶樣,水浸出物平均含量為28.67%。萎凋時間為30 h的茶樣,水浸出物平均含量為34.33%。萎凋時間為36h的茶樣,水浸出物平均含量為26.00%。水浸出物含量高表明能溶于茶湯的內含物質多,即證明室內自然萎凋30 h下制得的茶樣,品質較其他兩個萎凋時間制作的茶樣高。
在本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萎凋時間對制成的云南烘紅中的滋味物質含量有直接影響。氨基酸的含量會隨鮮葉萎凋時間的增加而增加,試驗證明制成的云南烘紅想要氨基酸含量高,適當增加萎凋時間是必要的,萎凋時間不能太短。茶多酚的含量隨萎凋時間的增加而減少,并且幅度變大,也就是表明鮮葉在萎凋30 h時,繼續(xù)萎凋下去,制成的茶樣茶多酚含量降低幅度會變大,表明了萎凋時間增加,多酚氧化作用變強。不同萎凋時間制成的云南烘紅感官審評結果如表一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萎凋時間為30 h的茶樣感官審評總分最高,達到了89.75分,且香氣、湯色、滋味、外形、葉底都較其他茶樣好,萎凋24 h的茶樣因萎凋時間較短,香氣較低,有一點青草氣,茶湯不夠紅亮,在萎凋36 h下制成的茶樣條索不緊,稍帶樸片,有花青。證明萎凋時間在云南烘紅的制作工藝中尤為重要,掌握好萎凋時間能有利于制作較高品質的云南烘紅,而在夏暑季節(jié)時期制茶,有必要適當增加鮮葉的萎凋時間。
本研究中萎凋時間為30 h的云南烘紅綜合品質最佳。因鮮葉采摘是在夏末時期在紅茶的實際生產中,特別是夏末秋季室內溫度不是很高,一般達不到30度左右時,適當增加鮮葉的萎凋時間有利于茶葉品質的提高。本研究結果對云南夏秋紅茶的加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