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
①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②是煙是霧,我們辨認(rèn)不清,只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yán)實。古老的泰山越發(fā)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的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里叫作虬在灣:據(jù)說虬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③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fēng)細(xì)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喑惡叱咤,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xì)紗,護著一幅沒有經(jīng)緯的精致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④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dāng)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鐵拐李和何仙姑,東西兩側(cè)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rèn)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⑤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水聲落在我們后面,雄偉的紅門把山擋住。走出長門洞,豁然開朗,山又到了我們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進虎山水庫的中溪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懸崖崚嶒,石縫滴滴噠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著斜坡,流進山澗,涓涓的水聲變成訇訇的雷鳴。有時候風(fēng)過云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并不很遠(yuǎn);緊十八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dāng)中;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yuǎn),就是有名的經(jīng)石峪,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刻著一部《金剛經(jīng)》,字有斗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
⑥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dān)心。驕傲我已經(jīng)走了一半的山路,擔(dān)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霧又上來。我們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經(jīng)是下午四點多了。困難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輕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輕了一樣,有說有笑,跟在他們后頭。
⑦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yīng)該近了,由于山峽回環(huán)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連我上了一點歲數(shù)的人,也學(xué)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葉子全蔫了,才帶著抱歉的心情,丟在山澗里,隨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
⑧霧在對松山的山峽飄來飄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邁前腳,拖后腳,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我靠住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我膽怯了。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一位老大爺,斜著腳步,穿花一般,側(cè)著身子,趕到我們前頭。一位老大娘,挎著香袋,盡管腳小,也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從我們身邊過去。我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于在下午七點鐘,上到南天門。
⑨心還在跳,腿還在抖,人到底還是上來了。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來。我走在天街上,輕松愉快,像一個沒事人一樣……
(選自《雨中登泰山》,有刪改)
技法提煉
這篇并不算短的文本,讀來令人目不暇接,很是緊湊。原因不少,其中與多種觀察點的合理設(shè)置和轉(zhuǎn)換管控關(guān)系也很密切?!爸灰娀颐擅梢黄?,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yán)實”一句,立足山腳遙望總覽,將一座巍峨迷蒙的雨中泰山顯現(xiàn)在讀者眼前。而后隨游蹤設(shè)置了十個立足點,主要是作了定點觀察,將一幅幅畫面各異的雨中泰山煙雨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來。
②③兩段文字描述了“虎山水庫”,著墨較多,不用說,這是作者刻意為之的。作者重點展示的畫面,自然就是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關(guān)鍵畫面,采用了“定點觀察”結(jié)合“散點觀照”兩種手法來描寫“虎山水庫”,傳遞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天門后的“盤道”(慢十八盤、緊十八盤)是登泰山的“主景”之一,一般人都很熟悉,不宜著墨過多,于是采用散點觀照法,在第⑤⑦⑧三段文字中從三個不同位置觀照“盤道”這個觀察對象,既突出了重點又不顯得啰嗦。
由此可見,觀察點確定三種基本方法是:定點觀察、移步換景、散點觀照。散點觀照具體又有兩種情況:
1.多點(觀察點)多象(觀察對象)式。一個個觀察點,應(yīng)分觀察對象之需召之即來。此法突破時空限制,把分散在一個較大區(qū)域(范圍)內(nèi)美的“景點”集中在一段文字、一幅畫面、一個場景中,給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2.多點(觀察點)獨象(觀察對象)式。就是從好幾個觀察點以不同的視角和距離觀照同一個觀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