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因虹膜與小梁組織表面生成新的纖維血管膜,進而導致虹膜和角膜內皮層之間發(fā)生粘連,正常房水循環(huán)受阻[1]。作為青光眼的一種,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壓高,治療難度大,在無法對眼壓進行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還會出現(xiàn)劇烈眼痛,甚至失明的情況,且這種視力喪失具有不可逆性,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2]。臨床治療以合理控制眼壓,降低其對視功能影響為原則。臨床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較多,如對原發(fā)疾病治療、視網(wǎng)膜缺血狀態(tài)治療、眼壓藥物控制等效果均不十分理想[3],手術是相對更加有效的方法。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60 例(60 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手術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60 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30 眼)。對照組患者中,男18 例(18 眼),女12 例(12 眼);年齡38~78 歲,平均年齡(55.6±7.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7 例(17 眼),女13 例(13 眼);年齡35~79 歲,平均年齡(56.1±7.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時均有眼球疼痛癥狀;均符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為單眼發(fā)?。换颊呓?jīng)降眼壓藥物治療后,眼壓仍>40 mm Hg(1 mm Hg=0.133 kPa);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青光眼手術治療史的患者;合并血壓、血糖異常的患者;合并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開始前3 d,經(jīng)由玻璃腔為患者注射康柏西普0.5 mg,在確認患者的新生血管消退后,為患者實施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上方球結膜下先做浸潤麻醉處理,然后以上穹窿視為基底,做結膜瓣;以角膜緣為基底,做鞏膜瓣。在鞏膜瓣下方放置沾有絲裂霉素的棉片,時間為3~5 min。對結膜瓣、鞏膜瓣下方組織進行完全、徹底沖洗后,實施前房穿刺,將房水放出以調節(jié)眼壓。然后將小梁組織切除,同時實施虹膜四周根部切除術。為避免新生血管對切口造成阻塞,要保證切除的小梁組織多于常規(guī)小梁切除術??p合切口后,在球結膜下方注射地塞米松2 mg,并在結膜囊位置涂抹抗生素眼膏,包扎術眼。
1.3.2 觀察組 采用引流閥植入術進行治療。術前3 d 為患者實施康柏西普注射治療。然后行引流閥植入術,選擇在顳上面球結膜下對患者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利用開瞼器開術眼,并在顳上面角膜邊界后5 mm的位置,以上方穹隆處為基底,做結膜瓣,并行瓣下止血。在結膜瓣下方放置沾有絲裂霉素的棉片,時間為3~5 min。使用平衡液沖洗測試植入引流管,引流閥的位置應位于顳上方球筋膜之下,引流管角度設定為45°。在角膜邊界10 mm 位置,在淺層鞏膜處固定引流閥盤前面邊界,在角膜緣后方5 mm 的位置做鞏膜隧道穿刺口,向前房內注射粘彈劑,縮短引流管長度到送進前房中2 mm 并和虹膜相互平行,實施縫線。在球結膜下方注射地塞米松2 mg,包扎術眼。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眼壓、視力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包括前房出血、一過性低眼壓、淺前房、低眼壓黃斑性病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視力完全恢復,眼壓水平<16 mm Hg;有效:患者的視力明顯改善,眼壓水平<21 mm Hg,且需要輔助性使用抗青光眼藥物;無效:患者視力及眼壓均未見明顯改善甚至發(fā)生惡化的情況??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眼壓、視力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壓和視力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 個月,兩組患者的眼壓和視力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眼壓和視力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眼壓、視力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眼壓、視力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前房出血1 例;對照組發(fā)生前房出血2 例,一過性低眼壓2 例,淺前房1 例,低眼壓黃斑性病變1 例;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1/3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6/3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n,%)
視網(wǎng)膜缺氧缺血是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危險因子[4]。視網(wǎng)膜缺氧缺血會造成血管因子大量釋放,對視網(wǎng)膜血管造成刺激,導致其大量增殖,經(jīng)瞳孔擴散至房角和前房,促進新生血管生長,最終導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研究顯示,糖尿病是誘發(f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見的因素[6],其可誘發(fā)缺血性病變,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的持續(xù)升高,導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發(fā)病也呈現(xiàn)升高趨勢[7]。
本次研究比較了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和引流閥植入術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治療后1、3 個月,兩組患者的眼壓和視力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眼壓和視力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引流閥植入術則能更好控制眼壓,促進視功能改善,加上術前應用康柏西普能夠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進行抑制[8],促進房角和虹膜對應新生血管得以消除,降低手術引發(fā)前房出血、玻璃體出血等情況[9]。
除本文提到術式外,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還包括睫狀體冷凝術、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等[10],睫狀體冷凝術可以通過低溫效應破壞患者的睫狀血管、上皮細胞,促進房水減少,眼壓降低[11]。但該法會因鞏膜急性收縮導致眼內容積的迅速改變,并使眼壓進一步升高,視神經(jīng)損傷加重,效果不如人意。全視網(wǎng)膜光凝術能夠對新生血管生長因子水平進行有效抑制[12],改善眼底缺血缺氧情況,降低眼壓,是治療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治療方案。相對而言,引流閥植入術的臨床效果確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促進其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