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進
打我記事以來,我的家里有十多口人,有爺爺、奶奶、父母親、叔父、嬸娘和我們,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穿的衣服和鞋,全靠母親親手做成。
特別像納鞋底,是一件最不容易的活計,況且還要納成花形針,鞋口還要一針一線去完成,一雙鞋底沒有幾天的工夫是完不成的。每天中午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村里人利用中午生產隊歇工的時間,沒人手的人拿著家里磨破的衣服來讓母親縫補。
縫補丁時,需要用手推著衣服繞著轉圈縫,一中午下來,常讓母親頭暈心煩。不過,破衣服縫上圓補丁,又能讓人們穿一段時間,正應了當年人們穿衣方面的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縫縫補補是家里常有的事兒,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最容易磨損的是褲襠,放學回家后,和家里一只小狗常玩耍,騎在狗身上叫狗往前走,褲襠磨破了,母親拿著褲子在補褲襠時念叨不停,于是“騎狗費褲襠”
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每年穿鞋得兩三雙,上學走在路上連蹦帶跳,天陰下雨被水淋濕,冬季踏雪,給母親增添了更多的麻煩。
我小時候母親總結了四個“費”,即費鞋、費衣兜、費衣袖、費褲襠。
母親每天除了被繁忙的家務活纏身,還要去生產隊干農活。當時父親是百貨公司的政治干事,對于母親的付出,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1972 年,父親用幾年積攢下來的180 元錢,給母親買回了一臺上海飛人牌縫紉機。那時候縫紉機是緊俏商品。
縫紉機拉回后,當地百姓奔走相告,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了縫紉機,母親干起活來更加不知疲倦,大人小孩穿壞的衣褲,母親總能夠及時地去縫補。村里的嬸子、隔壁的大娘找到母親,母親總是有求必應,把左鄰右舍家孩子穿破的衣服縫補得和新衣服一樣。每天晚上母親等我們睡著后,就偷偷地打開縫紉機,嗒嗒的響聲把我們吵醒??匆娔赣H在煤油燈下縫制衣服,我才真正體會到母親的辛苦。之后,再穿新衣服時,就會在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小心,千萬別剮壞了衣服。記憶中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清晨黃昏,煤油燈下,總能見到母親坐在縫紉機前忙碌的身影,那嗒嗒的縫紉機聲聽著那么溫馨。同學們都羨慕我們穿著用縫紉機制作的衣服,相比手工縫制的老布衣服的確洋氣許多。
上世紀80 年代初,時髦的的確良、滌卡、中長華大呢布料面世,母親找專業(yè)裁縫剪好樣子,還買回了鎖邊機,把衣服做好,熨燙平整,鎖上邊子,我們穿上十分優(yōu)美,同學們看見了,都爭先恐后要定制。母親看到同學們的需求,給他們加工起來,加工成學生服、中山服,母親根據學生們家庭困難程度,只收取加工費。后來母親加工的衣服在當地出了名,求她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獲得收入,母親把縫衣服當作手藝活包攬了下來。由于價廉物美,一個月下來母親還能收入百十來元錢,用這些錢來開支家庭費用、買化肥等。
有了這臺縫紉機,母親一年四季都很少休息,別人家里輕輕松松、歡歡樂樂過春節(jié),此時恰恰是母親使用縫紉機最繁忙的時候。每每此時,母親會讓我們幫助鎖紐扣、縫褲邊兒、打兜扣兒、鉸線頭兒。母親的縫紉機在家鄉(xiāng)紅了二十多年,為鄉(xiāng)親們做衣服不計其數,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好評。到了新世紀,市場上各種新潮新款服裝琳瑯滿目,滿足了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穿衣需求,各家的縫紉機成了沒用武之地的擺設。尤其是年輕人趕著潮流,穿衣越來越時尚別致,母親的縫紉機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縫紉活越來越少。母親看到年輕人穿的牛仔褲有個洞,就說娃娃我給你縫個補丁吧,引起了大家一片笑聲。得知這是一種流行款式,母親感慨時代不同了。母親老了,縫紉機自然是時代的見證,沒有活做了,母親戴上老花鏡,閑了給縫紉機擦擦油,用腳蹬著空轉圈兒。有時間做個貓頭枕頭,有時做個鞋墊子,來看望她的人,她就送一雙鞋墊作為禮物。
母親去世一年了。她老人家一生勤儉樸素,愛人如己,淳樸善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這個苦難的家支撐了起來,可她卻沒有過上一天清閑的日子,沒能趕上這樣的好時代,沒能和我們共享天倫之樂,就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為了這個家,母親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今我們姐弟幾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睹物思人,我慚愧難當。母親留給我們的物質遺產有限,但是她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卻有很多,讓我終身受用。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的大半生發(fā)揮過極大的作用,催我自新,教我更好地做人做事。
如今母親已作古,那臺飽經風霜的縫紉機,還擱置在老家墻角,那是母親一生辛勤勞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