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抵達北京。2月28日,中美《上海公報》發(fā)表。尼克松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戰(zhàn)略家毛澤東與極富外交才華和組織能力的周恩來聯(lián)手,走出了邀請尼克松訪華這一步反轉之絕殺,使得滿盤皆活,中國外交出現(xiàn)歷史性轉向。
與尼克松“吊膀子”
“我來給尼克松解解圍?!睆男氯A社內部刊物《參考資料》上看到外電評論“尼克松是打著白旗到北京來的”,毛澤東笑著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1972年2月21日上午,他一睡醒就叫護士長吳旭君去了解尼克松專機的具體到達時間。吳旭君打了五次電話,最后一次得知專機馬上就要在首都機場著陸。毛澤東讓她打電話給周恩來,請尼克松總統(tǒng)直接從機場到游泳池來,自己立刻會見他。
關于毛澤東是否會見尼克松,此前一直是一個懸念。美方總是問:毛澤東主席何時會見總統(tǒng)?中方照例答: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無法確定與毛的身體狀況有關,“九一三事件”后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同時也不無策略上的考慮,他曾說“要學諸葛亮留一手”。如果說這是一盤大棋,毛澤東已經耐心地布局多年了。
1970年國慶時,斯諾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還與他長談,稱之為釋放了一個“探空氣球”。隨后就有了眾所周知的“乒乓外交”,小球玩轉大球。毛澤東戲稱,自己在與尼克松“吊膀子”。
1972年2月21日下午三時許,毛澤東和尼克松這兩位棋逢對手的政治家終于在毛的書房見面了。尼克松回憶,握手達一分鐘之久,“這一動人的時刻在談話的記錄里大概沒有寫進去”。
當尼克松夫婦及大批隨從人員在好客的主人陪同下馬不停蹄地飽覽中國的名勝古跡之時,基辛格與喬冠華關在房間里就聯(lián)合公報的未盡部分進行最后的談判。公報的主要內容在基辛格上次訪華時已達成協(xié)議,尤其是突破了其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表述,即:“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p>
在美國國內,一些人批評尼克松是“叩頭外交”,認為他作的重大讓步只換回了一些比較次要的東西,中國人在這場交易中占了便宜。
被推倒的“骨牌”
毛澤東曾說,中美關系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一點,很快以推倒多米諾骨牌之勢顯現(xiàn)出來。被推倒的第一塊骨牌是英國。
英國1950年1月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1971年10月英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上投票支持中國,消除了兩大障礙中的一個,剩下的就是英國所持的“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了。
中美上海公報公布后,英國的讓步來得很快。1972年3月13日,中英簽署建交公報,其中關于臺灣問題的表述是:“聯(lián)合王國政府承認中國政府關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決定于1972年3月13日撤銷其在臺灣的官方代表機構?!?/p>
1972年5月18日,總是與英國神同步的荷蘭也與中國將外交關系升格為大使級。與英國一樣,荷蘭也在建交公報中承認了中國政府關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立場。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訪華。9月29日上午,《中日聯(lián)合聲明》在北京簽字。日本媒體稱,日中之間漫長的“冰封雪凍時代”由此結束了。10月,中德建交。
“用筷子一樣的外交”
戰(zhàn)后澳大利亞的外交是以與美國結盟為基軸的,以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上海公報發(fā)表后,剛上臺的澳工黨政府立刻恢復了與中國的建交談判。關于臺灣問題的表述采用了英國模式,即“承認中國政府關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的立場”,澳政府確認1973年1月25日前從臺灣撤走其官方代表機構。12月21日,中澳建交。
在新西蘭,同樣是工黨戰(zhàn)勝了保守黨政府上臺,同樣是光速與中國談判成功,關于臺灣問題的表述也采用同一模式。12月22日,中新建交。新西蘭成為了與中國建交的第87個國家,這也是中國1972年建交行動的收官之作。
這一年中國還與馬耳他、墨西哥、阿根廷、毛里求斯、希臘、圭亞那、多哥、馬爾代夫、馬達加斯加、盧森堡、牙買加、乍得建交,共達18個,是新中國建交國家最多的一年。
1972年年末,奧地利《皇冠報》刊登了記者恩斯特·特羅斯特撰寫的文章,題為《用筷子》?!氨本┯孟袷褂每曜幽菢屿`巧的外交取得了他們的最大成就。”他寫道。(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黃衛(wèi) 宋春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