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話說,冬至,是冬天到來的意思嗎?
我小時候,是這么問我外公的;問的時候,抖抖索索。畢竟天氣已如此寒冷,如果冬至是冬天才到的意思,那之后怎么過?想起來就絕望。我外公——一個把幾本老書翻得脫了線的老爺子——跟我說:“至嘛,就是極。這一天過去后,一天比一天亮了!”
北方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但我又聽說,頭伏餃子二伏面。大概北方老鄉(xiāng)以前,逮著個機會就要來頓餃子吧?
南宋倒已經(jīng)有記載了,說冬至日,大家都吃餛飩——哎,其實都是用面皮裹餡兒吃,也不用計較那么多。
無錫人習慣餛飩與小籠包兩樣一起吃。小籠包個頭大,大過淮揚湯包;肉頭厚,厚過上海南翔小籠;鹵汁紅甜,吃一兩個就能粘住嘴。
餛飩,好的用豬肉蝦仁,一般的用豬肉蝦米,湯照例要鮮,酌加豆腐干絲與紫菜提味。
我外婆說,只吃湯包,會覺得又燙又膩;只吃餛飩,會覺得不夠味道??傄加?,慢慢地吃,才能吃出味道,吃熱乎——無錫話叫“吃得暖熱”。
還真是。
我們那里冬至時,大家手腳都凍得冰冷。進館子,要一籠霧迷迷的湯包吃了,解饞,身體暖起來,手腳開始暖得發(fā)痛;再來一碗餛飩,脊背發(fā)熱,鬢角出汗。
現(xiàn)在想起來,每年最冷的時候,常在冬至之后一個月一個半月,過年前后。
但那時候,心情沒有冬至前后那么低了。
大概因為:已經(jīng)是新年了?雖然冷,但周遭都在過春節(jié)了?也許已經(jīng)下過雪了?
我們那里的說法,“下雨下雪貓狗歡”,孩子們也歡騰至極。
現(xiàn)在想來,還有個緣由:到那時,白晝已經(jīng)變長了。
畢竟我們的情緒,很大程度是光照決定的嘛。到過年前后,只要有晴天,哪怕天氣嚴寒,還會裹著大衣傻笑。
某年春節(jié),我外婆說天氣好,要我去幫著,“趁暖熱,去曬被子”。
那時已經(jīng)知道冬至白晝時間最短的我,跟外婆抱怨:白天都變長了,天氣反而更冷。
我外婆就說了,天到中午,太陽就頭頂曬,但終歸要到下午一點兩點,天才熱起來:暖熱起來,總要再等一等的。
冬至之后,白天一天天長;但天氣暖起來,總還要再等兩個月。
從因果來說,到開春,天氣暖和起來,是果;最初的因,從至暗的冬至就開始了吧?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聰明人都對因比較敏感。
所以,冬至要過了,將來的明亮與溫暖在種因時,該提前高興一下才是嘛。
就像此時此刻的我們,在經(jīng)歷北半球里一年最暗的一天;之后還會冷上一兩個月;但白晝既要延長了,之后的溫暖,也在路上了。
最冷的時候和最暗的時候,常是錯開的。
逢天氣向冷時,想想已經(jīng)過了至暗時刻,越來越亮的天候,想想已經(jīng)在路上的春天,也不錯。
每逢最糟糕的時候,就可以想一想:覺得到低谷了,那說明至暗時刻也快過去了;明亮先到,溫暖在醞釀,正預備隨之到來。
就像我外婆說的,暖熱起來,總要再等一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