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撲下身子,深入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出“四下基層”理論。從調查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這一理論既包括“調查研究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等直接調查,也包括“信訪接待下基層”等間接調查。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實踐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推動了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的生動教材。
[關鍵詞]調查研究;以人民為中心;“四下基層”;信訪工作
[作者簡介]方曉恬,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雅博士后,北京 100871。
[中圖分類號] D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2-0023-03
習近平曾說,“福建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在1985至2002年間,習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這其間,他通過調查研究深入群眾、發(fā)現(xiàn)問題,帶領落后地區(qū)群眾擺脫貧困,有力推動了福建經(jīng)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習近平還依據(jù)實踐提出“四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從調查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這一理論既包括“調查研究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等直接調查,也包括“信訪接待下基層”等間接調查,是對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方法的極大創(chuàng)新,本文將圍繞這兩個方面對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實踐展開論述。
一、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實踐的基礎
調查研究指的是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對客觀事物進行了解和分析,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知,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正是依據(jù)調查研究實踐撰寫了《摩塞爾記者的辯護》,揭示了農民的貧苦生活;恩格斯通過對工人階級生存狀態(tài)和工人運動的調查,完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指導。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立的實踐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取得勝利的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深入基層搞調研,摸清了中國社會的階級和經(jīng)濟狀況,探索出了革命的勝利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發(fā)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經(jīng)由調查研究獲得的寶貴經(jīng)驗既保證了中共八大的順利召開,又克服了三年國民經(jīng)濟的嚴重困難,為探索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作出貢獻;改革開放前后,鄧小平于1978年前往東北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調研,于1983年前往江、浙、滬進行“小康水平”調研,于1984年前往深圳進行經(jīng)濟特區(qū)調研,針對不同地區(qū)的調研為改革開放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實踐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繼承與發(fā)展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梁家河,為了學習使用沼氣,習近平帶人走遍了四川5個地區(qū)17個縣,冒著感染血吸蟲病的風險趟河溝、踩水,細致考察不同地方沼氣池建設的情況,回來后帶人打下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①;在正定,習近平經(jīng)常騎自行車下鄉(xiāng),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即使辛苦,他也堅持通過調查研究摸清基層情況②。習近平還讓正定縣委干部上街搞隨機問卷調查,他自己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坐在那里聽取群眾意見,了解到很多實際情況,對正定農村的現(xiàn)狀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深入了解,對正定的戰(zhàn)略定位和制定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規(guī)劃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思路。從習近平到任福建前的經(jīng)歷來看,早在梁家河的知青歲月中,習近平就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了正定后,他不僅繼續(xù)堅持直接下基層調查的好習慣,還探索了隨機問卷等多元化的間接調查方法,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都成為福建調查研究的實踐基礎。
二、直接調查: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直接調查,指的是領導干部親自深入基層,獲取大量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也稱為實地考察法。直接調查有助于領導干部看到真實的情況、聽到真實的意見,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毛澤東曾說:“許多問題必須親自下鄉(xiāng)調查才能了解,依據(jù)不同的具體對象和情況,而有不同的解決?!雹哿暯教岢觯骸爱斂h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雹芰暯皆陂}東工作期間,曾“二到九仙村”“三進下黨”“三上毛家坪”“四到坦洋”“洪口調研”“閩東九縣調研”,在近2年的時間里跑遍了全區(qū)1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僅僅到基層還不夠,習近平還堅持到百姓生活、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聊一聊,車間碼頭、田間地頭、市場社區(qū)都是他了解社情民意的辦公之地。習近平到廈門的第一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調研上,廈門的工業(yè)、農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民政、部隊、鄉(xiāng)村他都去過,他經(jīng)常說,“我們一切工作,基層最重要”,“基層是第一線,也是前線,也是火線”。⑤在寧德,習近平多次深入貧困鄉(xiāng)村,和當?shù)厝罕娨黄鹩檬肿ブ浴芭疵讟t”,喝老百姓端來的艾葉沖蛋,百姓們都說“這個書記可真好接待”。⑥1989年7月,習近平帶著30多人,一路用柴刀砍掉荊棘葦桿,沿山路走進壽寧縣下黨鄉(xiāng),成為第一位親自進入下黨鄉(xiāng)的地委書記,當?shù)匕傩兆园l(fā)為他們擺上清涼湯消暑。進入下黨鄉(xiāng)后,習近平就地召開辦公會,了解群眾困難,返回壽寧縣后立刻召開辦公會,依據(jù)調研情況制定發(fā)展計劃。⑦擔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第二天,習近平就在東南汽車公司的工棚里召開座談會,與群眾一起討論兩岸關系問題,聽民聲、知民意。⑧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到群眾中去”也正是習近平調查研究的鮮明特點。在廣泛深入群眾的過程中,習近平了解了人民群眾真實的生產、生活情況,加強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并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調查研究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等理論,進一步指導黨員干部走好群眾路線。
直接調查是制定科學決策、克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有效途徑。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⑨;習近平進一步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⑩。寧德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qū),當?shù)厝似诖骂I導可以馬上開動建新城、開發(fā)港口、修鐵路“三大戰(zhàn)役”,但習近平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他跑遍了9個縣區(qū)、13個鄉(xiāng)鎮(zhèn)、18個村、12家工廠電站和學校進行調研,參觀了毗鄰的浙江等地區(qū),從而發(fā)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瞻灿诂F(xiàn)狀的思想問題,也掌握了閩東地區(qū)的自然優(yōu)勢。在調研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中,習近平提出了“弱鳥可望先飛”“扶貧先要扶志”等思想,論述了閩東地區(qū)如何“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利用自然資源發(fā)展經(jīng)濟。?1990年8月12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寧德利用當?shù)刭Y源狠念“山海經(jīng)”、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的脫貧戰(zhàn)績。?習近平?jīng)]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堅持根據(jù)調查研究實踐所得,規(guī)劃發(fā)展,為黨員干部保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樹立了榜樣。
三、間接調查:利用一切材料了解社情民意
間接調查,指的是領導干部利用下級匯報、群眾信訪等材料了解不能親自前往的地方的情況。間接調查有助于全面把握情況,突破個人精力和時間的限制,拓展調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1955年出版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正是一項毛澤東指導下完成的間接調查成果,該書包含了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76篇調研材料,都是經(jīng)毛澤東認真核實、修改、補充過的,為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農業(yè)十四條”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習近平充分繼承與發(fā)展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1992年,習近平任福州市委書記,他組織班子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研究20年后的福州應該達到什么發(fā)展水平。習近平指導成立了北上、南下兩個調研組,成員親赴北京、上海、江蘇、深圳等地取經(jīng),將大量調研報告匯報給習近平,再根據(jù)他的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形成了《福州20年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設想》,科學謀劃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廣泛調研基礎上開展的“3820”工程取得了卓越成績,2012年的《人民日報》這樣報道:20年后的福州,GDP總量突破3000億元大關,高出同期全國10.5%和全省13.6%的增速;人均GDP去年突破5萬元大關,高出同期全國9.6%和全省12.3%的增速。?
信訪工作可以廣泛收集群眾意見,也是重要的間接調查方法。1951年5月16日,毛澤東作出批示:“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lián)系的一種方法”。?在這一批示指引下,《關于正確處理人民來信和接待人民來訪工作的決定》于同年頒布,國家信訪制度由此正式建立。習近平充分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在福建工作期間所提出的“四下基層”的起點正是“信訪接待下基層”。1988年12月20日,霞浦縣首次舉辦“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剛就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親自參加活動,與102名來訪群眾對話,受理各類問題86件,當場答復解決12件,其余的要求相關部門在一個月內處理完畢。習近平在當天就提出,要將“信訪接待下基層”作為工作制度和重要方法堅持下去。此后,習近平率先踐行“信訪接待下基層”,并在實踐中逐步將其延伸擴展為“四下基層”理論。?1989年5月,為了解決一位村民在信訪中提出的問題,習近平親自帶著地、縣、鄉(xiāng)的干部到村民家里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習近平通過將“信訪接待下基層”制度化,督促黨員干部重視人民群眾意見,轉變了干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在福建期間,習近平還充分利用新聞工作開展間接調查。1992年,《福州晚報》開辟了專欄,發(fā)動市民參與討論福州的發(fā)展,通過報紙征集到的群眾建議為“3820”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還經(jīng)常請《人民日報》、新華社、《經(jīng)濟日報》等媒體記者參加調研活動,與他們一起了解社情民意,不斷詢問他們的意見。2001年6月,《經(jīng)濟日報》福建記者站站長石偉就當?shù)刎涇噿焱馐≤嚺七@一“怪現(xiàn)象”給習近平提交了調研材料,習近平當即批示整改,很快解決了問題。?習近平在福建期間不斷嘗試間接調查,拓展了調查研究渠道,豐富了調查研究手段。間接調查可以為直接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指引方向,并通過直接調查獲得驗證,直接調查與間接調查兩種方法相輔相成,都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徑。
結語
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實踐一方面將直接調查制度化,使黨員干部下基層變成常態(tài),一方面不斷探索下級匯報、群眾信訪、報紙討論等間接調查,拓展獲知民意的渠道,這些寶貴經(jīng)驗在他之后的執(zhí)政歲月中進一步完善。2003年9月18日,習近平將浦江縣作為“信訪接待下基層”的浙江第一站,當天親自接待了9批20多位群眾,解決了山區(qū)百姓出行道路、學前樓拆遷等難題,他告訴隨行干部:我們要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干部多下訪,群眾少上訪。在浙江,習近平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在上海,僅7個月內他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qū)縣,到中央后,他更是親自深入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對24個貧困村考察調研,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在福建堅持“到群眾中去”的調研方法,正是源于他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堅定信念。同時,習近平福建調查研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知過程,在實踐基礎上創(chuàng)新調研方法、提出“四下基層”理論,并以新的認識指導實踐,在實踐與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中推動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福建省委原書記項南稱贊習近平在閩東地區(qū)的工作是“真正把心貼在人民身上”,習近平在福建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搞調研,因地制宜謀發(fā)展,深刻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情懷。今天重溫這段歷史,對于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新時代黨員干部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走好群眾路線,都將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注釋]
①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108,111.
②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7-8.
③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2.
④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7.
⑤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廈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78,23.
⑥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寧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16-17.
⑦?孫健.“真正把心貼在人民身上”——習近平三進下黨調研的啟示[J].福建黨史月刊,2018(9).
⑧?邱然,陳思,黃珊.“習近平同志不僅重視調研、躬行調研,而且講究科學調研、高效調研”——習近平在福建(十七)[N].學習時報,2020-7-24(03).
⑨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
⑩黃敬文.習近平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 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7-25(1).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
?陳健.苦干不苦熬 開發(fā)山海資源——寧德越過溫飽線[N].人民日報,1990-8-12(02).
?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31-32.
?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福州[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261-263.
?趙鵬.開放引領 改革推動 “3820”工程促福州鏗鏘前行[N].人民日報,2012-11-13(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華通訊社編.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213.
?湯伏祥.習近平“四下基層”的來龍去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2-28(03).
?朱毓松,劉復培.誕生于20年前的宏偉構想——福州市“3820”工程系列解讀報道之一[N].福州日報,2012-10-16(01).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wǎng).習近平的改革足跡——浙江.http://news.cctv.com/2018/12/13/ARTIu7N4b7crXdihz2v8zqCz181213.shtml?spm=C73544894212.P5mKnRnczkLJ.0.0.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序
388950055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