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
任何藝術品只有在相互比較中才能確立其價值,評鑒其優(yōu)劣。這是藝術領域無可爭議的評價原則與手段,對藝術家的評價也是如此。倘若藝術學研究的宏觀內容包含藝術的界定、藝術的歷史和藝術的批評三個方面,那么, “比較” 在針對這些問題的觀察、思考和論述中無疑具有基礎價值。①針對藝術學理論研究三個方面內容的具體論述,參見彭鋒 《藝術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學術月刊》2021年第7期。它不僅成為比較藝術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存在的核心依據,而且凸顯出它在藝術理論建構中的必要性與活躍性。然而,比較藝術學的學科建立,并非僅僅基于 “比較” 在藝術研究中的普遍性,而是要在 “比較什么” 和 “如何比較” 兩個方面構建獨立的學術內容與方法。這就引發(fā)筆者對比較藝術學研究維度的思考,并對藝術比較的實踐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究。比較藝術學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的設定,應符合當今的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使其逐步發(fā)展成為兼具理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一門顯學。
彭吉象教授在2020年1月發(fā)表的論文《比較藝術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范圍》,對這門新興學科的研究范圍做了全面而宏觀的論述,具有學科奠基的標志性意義。②參見彭吉象 《比較藝術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范圍》,《藝術評論》2020年第1期。文中指出,比較藝術學應以比較文學的發(fā)展作為參照,在研究范圍上包括: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的藝術比較;跨學科、跨門類、跨視域的藝術比較;跨藝術種類、跨藝術樣式、跨藝術體裁的比較。彭吉象教授在文中對此做了系統(tǒng)闡述,并列舉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加以說明。作者在論述中還強調,上述研究范圍彼此之間存在聯(lián)通與交互的關系,這是由各個藝術門類自由延展和相互融通的發(fā)展屬性所決定的。針對比較藝術學研究維度的思考由此展開,筆者將這門學科的研究范圍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就其研究內容與交互關系分別說明。
筆者參考目前通行的比較藝術學研究范圍,從宏觀的研究內容層面,在此提出有關比較藝術學研究的四個宏觀維度是跨領域的藝術比較研究、跨時代的藝術比較研究、跨文化的藝術比較研究以及經典與流行藝術比較研究。①筆者針對比較藝術學宏觀研究維度的設定,還參考了李倍雷、赫云的基本觀點。后者提出比較藝術學屬于本體論而非方法論的主張,認為 “它超越了一般比較方法的含義,將比較的方法提升到學科的高度和范圍,從而使比較藝術學具有特定的視域、目的和對象,形成了跨國別 (民族)、跨族群、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視域的特殊研究” 。參見李倍雷、赫云 《比較藝術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這些宏觀的研究維度分別以各門類藝術研究、藝術史研究、藝術人類學和現(xiàn)當代藝術批評為依托,為比較藝術學劃定了初步的研究范圍。
這一研究維度首先是針對不同藝術門類展開比較研究的。一般而言,傳統(tǒng)的藝術研究者們大多擁有某門藝術專長,并在某個專門領域內取得了研究成果。而跨領域的藝術比較研究,需要研究者對兩門以上的藝術產生興趣,并且具備相應的學術積累。這對大多數(shù)學者而言都是挑戰(zhàn),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專業(yè)學習予以彌補。在此方面,筆者提出一個相對便利的解決方法,就是加強不同藝術門類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以順利展開跨領域藝術比較的具體研究。
跨領域的藝術比較研究還應包括具體藝術門類同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領域的比較研究。隨著當代藝術對新材料、新設計與新觀念的大量運用,門類藝術同建筑業(yè)、電子產業(yè)、造型設計等領域產生了緊密聯(lián)系??梢詮倪@樣的發(fā)展中挖掘出許多比較研究的課題。一個凸顯的例子是對藝術品與商品的比較研究。二者之間的錯綜關系,以及對藝術品與商品的判定、甄別,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這類研究在傳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領域存在已久,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我們在比較藝術學領域所強調的,首先是對后世藝術品同其早期雛形和歷史淵源的比較研究,以此對后來的藝術作品與藝術現(xiàn)象做出更具歷史深度的學術評價。例如,對水彩畫在歐洲藝術史中的創(chuàng)作源流與演變的探究,使人們不僅能認識藝術審美的歷史依據和原因,還能從繪畫技法、材料、風俗等方面對其風格變遷進行分析。此外,針對不同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相同或相似題材、人物、場景及其功能的藝術作品的比較研究,也是跨時代藝術比較研究中更為普遍的內容。
跨時代的藝術比較研究并不限于某一藝術門類之內。這就涉及對跨門類藝術比較研究時,要交叉融入。例如,漢代磚刻浮雕與后世紙質國畫的比較研究。它們雖然都屬于圖像,但其物理基礎和工藝技法卻大相徑庭,實屬不同的藝術門類。另一個例子,是對歷史樂器制作工藝和后世音樂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它們分屬于工藝品制造和音樂形態(tài)學的兩個領域,卻因為彼此之間潛在的因果關系而變成藝術比較研究的具體案例。需要說明的是,跨時代的藝術比較研究總是以在一定時段內的藝術流變作為其基礎的,是一個事關繼承與發(fā)展的藝術研究領域。針對不同時代藝術品與藝術現(xiàn)象的比較研究,要注重透過相似或差異的外在表象探索其藝術傳承、流變、消逝和復興的歷史原因。
自20世紀70年代起,跨文化研究一直是人類學與社會學領域非常熱門的研究。它源于對不同文化中人類群體的社會行為和觀念的宏觀比較,后來又在發(fā)展中顛覆了那些較為狹隘的文化標準。文化中心主義被相對主義所取代,這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通,也使跨文化研究被廣泛應用。事實上,跨文化的藝術比較研究并非新穎的研究方式,而是比較藝術學理應包含的研究維度。
當下的跨文化藝術比較研究應當避免宏觀而寬泛的文化比較,特別是20世紀在中國一度熱門的中西文化比較??缥幕芯咳绻皇轻槍唧w的研究對象和文化語境,而僅僅從概括而模糊的宏觀層面討論文化的異同,往往會得出以偏概全、幼稚荒謬的結論。因此,我們在進行跨文化的藝術研究時,應當謹慎選擇具體對象和研究視角,在充分考察藝術生成的文化語境之后,再來考慮跨文化藝術比較的可能性。不僅如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應當不斷思量研究對象之間的可比性,以及比較的核心目的。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無效的或無意義的比較,繼而在個案研究的積累過程中增加其學理深度。
這個研究維度具有當代性與實用性的顯著特征,應該成為比較藝術學集中關注的一個事關大眾藝術品位和發(fā)展趨勢的重要研究范圍。自20世紀以來,人類藝術呈現(xiàn)出商業(yè)化和流行化的顯著態(tài)勢。在百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流行文化已成為社會藝術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經典藝術不可避免地同流行文化發(fā)生沖突,卻又通過變異與融合派生出一系列新的藝術類別。鑒于此,對經典藝術與流行藝術的比較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探明特定藝術在當代流行的具體原因,并對新興藝術的發(fā)展趨勢進行前瞻性的判斷與評價。
在關于經典與流行藝術的比較研究中,我們應當放棄長久以來對流行文化與公共藝術的偏見,不斷增長相關領域的基本常識。經典與流行藝術的比較研究不在于品評二者的差異或優(yōu)劣,而在于推動二者融合發(fā)展,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其相互促進的增長點。研究者可以通過此類研究對相關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形勢做出判斷,便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經營者做參考。在這當中,有關藝術作品與藝術活動的商業(yè)價值與文化導向的研究應該成為這一研究維度的重點內容。與此同時,作為同此類研究課題緊密相關的具體內容——社會大眾的審美態(tài)度與時尚追求,也應被充分關注。
比較藝術學研究的四個宏觀維度,能夠有效支撐起這門新興學科相對獨立的學術空間。然而,為了推動具體課題的研究,筆者從藝術比較的具體內容出發(fā),提出比較藝術學研究的五個微觀維度,分別是藝術形式比較、藝術風格比較、藝術語境比較、藝術創(chuàng)作比較以及藝術觀念比較。這些研究維度作用于藝術比較研究的實操層面,是針對這一學科具體研究內容的類別設定的。它們同上述四個宏觀維度并行不悖,亦成為引導相關領域研究順利開展的保證。
形式是人類藝術得以呈現(xiàn)的關鍵,也是區(qū)分不同藝術門類與藝術品的參照標準之一。正因如此,針對藝術形式的比較正是比較藝術學居于首位的微觀維度。它所涉及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概括起來則包括:1.同類藝術品之間的形式比較;2.不同門類藝術品之間的形式比較;3.藝術品的形式流變比較;4.藝術品同一般事物之間的形式比較;5.綜合藝術與單一藝術的形式比較;6.藝術結構類型比較;7.藝術形式結構與解構過程比較。在這一研究維度中,我們關注藝術形式的多元性,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形式互鑒、藝術形式的流變特征,以及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同大眾時尚的緊密關系。
藝術風格研究源于藝術風格批評與藝術史研究。它是對紛繁多樣的藝術樣式與內容的一種文化屬性的歸納與評價,其內容既涉及藝術本體的研究,也涉及藝術思想與觀念的研究。風格能夠幫助人們對具體的藝術作品與現(xiàn)象做出判斷。關于藝術風格比較研究:第一,它是對同類藝術中不同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在特定體裁、題材和具體形式層面關注藝術風格的異同和演變過程。第二,它可以在同一風格觀念的背景下對不同門類藝術展開比較研究,探討不同藝術類別在風格構建中發(fā)揮的互補作用與相互聯(lián)系。第三,對現(xiàn)當代藝術作品中的多元風格融合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考察不同風格如何在同一藝術作品中共存并實現(xiàn)平衡。第四,對現(xiàn)當代藝術觀念與傳統(tǒng)風格特征進行比較分析,嘗試觀察、記錄和總結藝術新風格的形成與確立。
對藝術語境的關注與研究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人類學的革新發(fā)展,即任何藝術文本都應該被納入相應的人文語境中加以研究,由此,藝術研究的重心從藝術本體轉向人——從人類的社會與精神活動中探究各門藝術生成、發(fā)展的內在原因。藝術語境比較研究是對藝術品生成與傳播環(huán)境的比較研究。表面相似的藝術文本,可以通過對其藝術語境的橫向比較,觀察它們之間的文化異同。同一藝術作品,可以對其所處的不同文化語境加以比較,以考察單一藝術品的傳播規(guī)律、社會功能和意義變遷。針對特定藝術類別的發(fā)展變遷,我們也可以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語境的考察與比較,了解推動這一藝術類別發(fā)展的社會動力和思想力量,并且對不同藝術品與藝術類型此消彼長的現(xiàn)象進行基于文化背景的深度評價。
此類研究是針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活動的比較研究。它不是傳統(tǒng)的藝術家傳記,而是將個人或集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研究的中心。第一,我們可以對藝術家不同作品的創(chuàng)作行為進行比較,分析其觀念差異和發(fā)展傾向。特定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研究,也可納入。第二,針對相同時期不同藝術家或創(chuàng)作群體展開的比較研究,特別當他們處于相同門類時,其藝術觀念的差異、占據的市場空間和藝術知名度都能成為比較研究的重要內容。第三,對從事綜合性藝術品 (例如戲劇、歌劇或大型演藝活動)創(chuàng)作的不同團隊和個體的分工協(xié)作進行比較研究,探索特定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的不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身份、影響與貢獻。
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直接受到其藝術觀念的影響,而藝術觀念本身則受到藝術家主體的個人經驗、審美旨趣、道德品質、宗教信仰和人生理想等多方面的影響。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與創(chuàng)作思想是藝術觀念比較研究的重點。它所關注的內容包括:第一,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在不同時期是會變遷的,可以此作為評價其藝術風格與藝術品價值的思想依據。第二,不同藝術家各自所持觀念不同比較,特別是同一時期和相同領域的藝術家們的觀念差異,直接影響各自不同藝術道路和風格追求。此類研究在對特定創(chuàng)作群體的藝術個性與共性的研究方面顯得格外重要,能夠更加有效地體現(xiàn)出個體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進而進一步探索多種藝術潮流興起的思想原因。
有關比較藝術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彭吉象教授提出借用比較文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三種方法——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并且增加一項針對不同藝術門類的 “藝術樣式” 比較法。①參見彭吉象 《比較藝術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范圍》,《藝術評論》2020年第1期。此文刊發(fā)之后,彭吉象教授還專門針對上述研究方法分別著文詳細論述,具體參見彭吉象 《比較藝術學的 “影響研究” 方法及其運用》, 《藝術百家》2020年第3期;《比較藝術學的 “平行研究” 及其方法運用》,《民族藝術研究》2020年第3期;《比較藝術學 “跨文化研究” 及其運用》,《藝術評論》2020年第10期;《比較藝術學 “類型研究” 及方法》,《中外藝術研究》2020年第3期;《如何進行比較藝術學 “類型研究” ——以西方音樂劇和中國京劇為例》,《中外藝術研究》2020年第4期。筆者以為,這些研究方法遵循藝術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切實可行的,值得深入開展研究。但是,上述研究方法仍是基于 “比較什么” 這個研究目的的,而對解決 “如何比較” 的方法論問題而言,這仍然顯得較為宏觀。筆者嘗試對藝術比較中一些基本的實踐方法進行討論。
我們要進行藝術比較研究,首先要設定研究對象之間的關聯(lián)區(qū)域,即我們要在怎樣的前提與范圍之內展開比較研究。關于藝術比較關聯(lián)區(qū)域的設定:第一,遵循比較雙方的對等原則,避免出現(xiàn)藝術品、藝術家、藝術門類和藝術觀念之間的錯位比較,確保論域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第二,部分藝術比較的關聯(lián)區(qū)域因其存在的天然聯(lián)系,我們得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相關認識。一般而言,同類藝術或相同門類的藝術品,彼此之間存在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容易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關聯(lián)區(qū)域。第三,關于彼此間較為疏離,或者完全不存在聯(lián)系的研究對象,藝術比較的關聯(lián)區(qū)域則要通過研究者的思辨活動和主觀構架予以設定。這一情況常出現(xiàn)于跨門類和跨文化的藝術比較研究中,有時出現(xiàn)在跨時代的個案研究里。第四,關聯(lián)區(qū)域的合理設定不僅為比較藝術學研究的具體課題確立論域,而且成為研究推進和觀點提出的重要基礎。
藝術比較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對研究對象彼此之間相似性與差異性的考察。這要求研究者具有洞察力,對藝術特征高度敏感,能夠從具體藝術對象中捕捉其獨特的閃光點。在一個嶄新的藝術作品還未廣為人知時,研究者對它的評判本身就建立在相互比較的基礎上。通過對相似性與差異性的敏銳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的藝術特征和獨立價值。在針對不同藝術品或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中,對其相似性與差異性的辨識,更體現(xiàn)出審美主體的藝術修養(yǎng)和廣博見識。在大多數(shù)時候,藝術比較中所見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并不均等,其論述的側重點由研究者的主觀目的所決定。一般而言,在對表面相似或彼此切近的藝術進行比較時,要更加注重其差異性和獨特性;而在針對跨門類、跨文化的藝術進行比較時,則更有可能探索出彼此之間潛在的相似性或同源性。此外,對藝術相似性與差異性的考察可以從藝術形式、內容、材料、觀念、接受等方面考察。關于其相似性和差異性的論述具有抽象的歸納與總結意義,這是一個將藝術現(xiàn)象理論化的過程,研究者應當避免表面化的異同分辨,深入探索其本質因素和思想觀念。
研究者在具體的藝術比較過程中,在對兩方論述的詳略程度上往往并不相同。這就需要循著研究目的,明確雙方孰為論述主體,孰為參照對象。事實上,研究者采用比較手段往往旨在探索某個單獨的藝術作品或藝術現(xiàn)象。藝術比較的目的并非止于對彼此異同的考察,而是在對比互鑒中展現(xiàn)和闡釋論述主體的藝術特征與價值。如此一來,對參照對象的合理選擇就至關重要,研究者需要以研究的具體內容為出發(fā)點。在同類藝術品或藝術種類的研究中,參照對象的選擇往往基于二者的相似性來決定。而要選取跨門類、跨文化的藝術參照對象,則更要從彼此之間關聯(lián)區(qū)域的確定性和充分性上入手,施展個人的學術才華,發(fā)揮感受力和想象力,完成針對主體研究內容的縱深思考和補充解釋。
藝術研究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闡釋藝術的內涵與價值。比較藝術學為多元豐富的藝術闡釋提供了研究保證。當對不同領域和門類的藝術展開比較時,研究者容易形成關于具體研究個案的獨立見解,繼而得出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闡釋結果。基于多元比較的藝術闡釋能夠突破傳統(tǒng)研究的思維局限,引發(fā)廣泛爭鳴,促進藝術理論的發(fā)展。藝術闡釋在各門類藝術學科內部積累的研究方法與經驗,可以被運用于比較藝術學的具體研究。筆者在此特別強調藝術比較中的互釋研究。它能夠賦予研究對象更為豐富的文化意涵,推動藝術思想的更新,反哺當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也是藝術比較研究引人入勝的實用價值之一。
比較藝術學研究作為藝術學理論的分支學科之一,其研究對象不限于藝術本身,而是通過藝術比較深入探索人類藝術活動與思想觀念的屬性、原則和規(guī)律。這就要求針對藝術的比較研究不能止于認知與描述,而是能上升到探索其本質的哲學思想層面。它不僅能有效避免將 “比較” 手段視為研究內容的誤區(qū),也有助于將膚淺、平庸的藝術比較行為排除在外。比較藝術學對抽象藝術思想的探索和追求,為這門學科確立了高遠的學術標準。它對研究者的藝術經驗和思維水平提出要求,以此確保具體研究成果的思想深度和學術品質。研究者們基于藝術比較的思想闡發(fā),必將引起學科領域內外的共鳴,從而推動新的學術爭鳴與合作。
本文集中討論了比較藝術學的研究維度,并對藝術比較的具體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上述觀點無不建立于學術前輩們在此領域已取得的開拓性成果之上。對比較藝術學研究維度的分類探討能夠使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明確這一學科的研究范圍和彼此關系,進一步廓清研究對象和比較內容。在有關藝術比較方法的論述中,筆者按照實施步驟對藝術比較研究的方法展開分類說明,并且強調了藝術比較研究的抽象觀念和思想高度。作為一個在不同層面對藝術進行綜合比較的理論學科,比較藝術學憑借其豐富性與多元性,能夠有力打破藝術領域的專業(yè)壁壘,引導藝術家與社會大眾拓寬藝術視野,改變傳統(tǒng)觀念,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①筆者在此提出的學科發(fā)展愿望受惠于王一川對藝術學理論研究獨立屬性的論述。他認為, “藝術學理論學科致力于藝術普遍性規(guī)律的研究,與其說是為了給特定藝術門類型學科以必要的普遍性引導或促進 (當然這種意義也是具備的),不如說主要是讓各藝術門類中蘊含的普遍性意義盡量釋放出來,被更加寬廣的文化界賦予普遍性理解,并進而成為與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等諸多文化形態(tài)同等重要的普遍性符號形式系統(tǒng),整體上作為文化成就的一部分,通過教育等手段而傳遞給后世” 。參見王一川 《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進路》,《文藝研究》2021年第8期,第6頁。作為研究者,在選擇課題時,我們更應將研究重心轉向當代中國,充分關注當今的藝術活動和文化思潮,為人們的藝術參與、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學術支持,開拓思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