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彪
(蘭花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山西 澤州 048200)
蘭花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zhèn)三家村附近,行政區(qū)劃隸屬澤州縣巴公鎮(zhèn)管轄。目前礦井正在進行9#煤層的采掘工作,9#煤層呈黑色塊狀特征,平均厚度1.14 m,一采區(qū)地面相對位置為農(nóng)田,地勢呈東高西低,無地表水體存在。莒山煤礦9#煤層開拓巷道布置在太原組煤層,除膠帶大巷沿煤層頂板掘進,其余大巷沿煤層底板掘進,大巷直接頂多為砂質(zhì)泥巖、泥巖,厚2.6~4.6 m; 砂泥巖上層為細砂巖,厚2.7~3.5 m,灰色,薄層狀,石英為主,含呈星狀白云母,泥質(zhì)膠結,具砂質(zhì)結構,緩波狀層理發(fā)育,偶見裂隙;直接底為泥巖,厚4.1~4.7 m。泥巖為灰黑色,致密,性脆,中部夾薄層細粒砂巖。9#煤層一采區(qū)大巷位置詳情如圖1所示。在兩側回采工作面回采期間,對應區(qū)段內(nèi)的大巷圍巖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巷道底鼓最為嚴重,影響巷道的正常使用和礦井安全生產(chǎn)。為保證礦井的安全高效生產(chǎn),以9#煤層進風大巷為例,展開其加固支護技術的研究。
圖1 9#煤一采區(qū)大巷位置詳情
莒山煤礦9#煤層進風大巷為直墻半圓拱形斷面,掘進期間采用錨網(wǎng)噴聯(lián)合支護方式;頂板錨桿長度2.4 m,直徑22 mm,每排8 根錨桿,間距0.8 m,排距為0.8 m,采用4 840 mm 托梁配合冷拔絲網(wǎng)聯(lián)合支護; 頂板錨索直徑21.8 mm、 長度6.3 m,“三0 三”布置,巷道中線處布置一根,距中心線1.6 m 各布置一根,排距1.6 m;兩幫錨桿規(guī)格與頂板相同,每排布置3 根,間排距0.8 m;巷道表面噴射厚度不小于150 mm 的C15 細石混凝土。對應位置工作面回采后,大巷頂板錨桿多處失效,底板多處底鼓破壞,最大底鼓量達到600~800 mm,原有支護方案無法有效控制巷道圍巖破壞及底板底鼓。
為解決進風大巷圍巖變形及底板底鼓嚴重的問題,工程技術人員經(jīng)查閱相關的研究成果[1-2],結合莒山煤礦9#煤層進風大巷具體的開采技術條件,設計大巷圍巖、底板控制方案:①方案一:錨網(wǎng)噴+ 錨注支護,9#煤層進風大巷沿煤層頂板掘進,底板多為整體強度較低的泥巖,在對應位置工作面采動影響下,底板巖層內(nèi)裂隙逐漸發(fā)育,導致底板整體性降低,引發(fā)底板底鼓變形,因此設計采用中空錨桿對破碎的底板進行注漿加固。錨桿規(guī)格為Φ28 mm×L2 500 mm,底板每排布置5 根,沿巷道中線對稱布置,間排距800 mm×1 600 mm,漿液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漿。②方案二:錨網(wǎng)噴+卸壓槽+錨注支護;莒山煤礦9#煤層埋深較大,底板巖層內(nèi)應力集中程度高是導致底鼓嚴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可通過在底板中部開挖一定尺寸的卸壓槽,使巷道底板應力向深部轉移,達到減小底板底鼓的效果。卸壓槽布置在底板中部,寬度為0.6 m,深度2.0 m,兩側底板采用中空錨桿進行注漿。③方案三: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9#煤層進風大巷底板巖層巖性較差,且軟弱巖層厚度較大,因此可采用U 型鋼反底拱支護提供更高的支護強度,減小底板破碎巖體向巷道自由空間擠壓破壞,達到控制底板底鼓的效果。反底拱采用U29 型鋼,反底拱上方填充體采用C20 細石混凝土,下方注漿參數(shù)與方法二相同。④方案四:底板無支護措施,頂板和兩幫支護采用錨網(wǎng)噴,與原支護方案相同。
為更加合理地確定莒山煤礦9#煤層進風大巷的支護方案,以FLAC3D數(shù)值軟件進行不同支護方案條件下模擬分析[3-4],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0 m進風大巷建立模型。模型y 軸方向長度20 m,大巷軸線與y 軸平行,工作面沿y 軸方向布置,由右向左推進,z 軸方向模型高度35 m; 進風大巷寬4.8 m,直墻高1.8 m,半圓拱直徑4.6 m,巷道埋深450 m; 模型上方設置垂直向下11.25 MPa 的均布載荷;進風大巷表面錨噴支護采用實體單元,厚度150 mm,方案一中采用水泥漿,方案二中,底板卸壓槽寬度0.6 m、深度2.0 m,方案三種U 型鋼反底拱澆筑厚度為500 mm,進風大巷各支護方案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各支護方案模型
截取模型y 軸方向中部位置,得到大巷圍巖塑性破壞特征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在不同支護方案條件下,方案一~方案四,幫部破壞深度分別為3.5 m、3.5 m、2.5 m、4.0 m,底板巖層塑性破壞深度分別為2.4 m、3.3 m、0.8 m、3.0 m,頂板塑性破壞深度分別為2.0 m、2.0 m、1.4 m、2.0 m;頂板巖層破壞深度和范圍的變化很小,底板和兩幫圍巖的塑性破壞深度和范圍存在明顯的差異,支護方案三條件下,大巷底板、兩幫及頂板的塑性破壞深度和范圍均最小,且底板的底鼓變形量也明顯小于其余支護方案; 因此確定9#煤層進風大巷采用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返修方案。
圖3 數(shù)值模擬分析成果
為確保莒山煤礦9#煤層進風大巷返修施工期間的安全,減小返修施工對于圍巖的破壞,在擴修前對巷道頂板及兩幫進行注漿。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大巷頂板破碎冒落較嚴重,因此選擇充填效果較好的高水速凝注漿材料作為注漿材料;由于圍巖裂隙發(fā)育較深,為便于漿液滲入較深的圍巖裂隙內(nèi),設計注漿壓力為2.5 MPa,漿液水灰比為1.5:1,注漿孔深度為4.0 m,孔徑為42 mm,頂板每排兩個注漿孔,間排距2.0 m;注漿方式采用順序注漿,每幫布置兩個注漿孔,孔深和直徑與頂板布孔相同,間排距0.8 m×1.6 m,頂板及幫補注漿孔布置斷面如圖4(a)、(b)所示,采用電動雙液注漿泵,專用封孔器封孔。
莒山煤礦9#煤層進風大巷采用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返修方案。頂板錨桿選用Φ21 mm×2 400 mm 高強度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每排8 根,間排距800 mm,每根錨桿均采用K2350、Z2359 樹脂藥卷錨固劑一支,安裝時外露長度不小于50 mm,預緊力大于40 kN;錨索選用Φ17.8 mm×6 300 mm 鋼絞線,采用“212”布置方式,每排兩根時間距3.2 m,排距0.8 m,每根錨索采用1 根K2350、2 根Z2350 樹脂藥卷進行錨固,頂板采用12 號菱形金屬網(wǎng);幫部每排3 根錨桿,規(guī)格與頂板相同,間排距800 mm。頂板和兩幫噴射混凝土厚度150 mm,混凝土標號C20;底板采用“U 型鋼反底拱+ 注漿錨桿”支護方式,大巷臥底后安裝U29 型鋼,型鋼弧長5.2 m,高度0.8 m,水平長度5.0 m;U 型鋼中預留5 個注漿錨桿安裝孔,孔間距0.8 m,排距同型鋼1.0 m;注漿錨桿采用型號GY28 的中空注漿錨桿,漿液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配置,型鋼上方充填體采用C20 細石混凝土,進風大巷最終支護斷面如圖4(c)所示。
圖4 進風大巷支護
莒山煤礦9#煤層輔運大巷采用上述支護方案返修后,每間隔50 m 布置測點監(jiān)測頂?shù)装逑鄬σ平?,整理得到進風大巷頂?shù)装逑鄬σ平孔兓€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成巷早期,大巷圍巖變形速率較大,監(jiān)測至45 天左右,大巷頂?shù)装逑鄬σ平炕静辉僭龃?,圍巖過渡至穩(wěn)定狀態(tài);測站三頂?shù)装遄罱K相對移近量為198 mm,為4 個測站中的最大值,測站二頂?shù)装遄罱K相對移近量為162 mm,為4 個測站的最小值,大巷頂?shù)装逑鄬σ平勘3衷?62~198 mm 之間,處于合理可控范圍內(nèi)。結合現(xiàn)場情況可認定:“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 聯(lián)合支護措施有效控制了進風大巷的底鼓變形,能夠保證大巷圍巖的長期穩(wěn)定。
圖5 進風大巷表面位移曲線
莒山煤礦9#煤層一采區(qū)多條大巷在服務期間出現(xiàn)嚴重的底板底鼓、支護結構失效等問題。以9#煤層進風大巷為例,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相關研究成果,提出“錨網(wǎng)噴+ 錨注支護”、“錨網(wǎng)噴+ 卸壓槽+錨注支護”、“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聯(lián)合支護方案,通過數(shù)值模擬研究確定最佳返修支護方案為“錨網(wǎng)噴+U 型鋼反底拱+ 錨注支護”聯(lián)合支護。設計具體的返修支護方案,返修后監(jiān)測進風大巷頂?shù)装逑鄬σ平?,進風大巷頂?shù)装遄罱K相對移近量保持在162~198 mm 之間,返修支護效果良好,莒山煤礦9#煤層其余大巷返修及掘進可借鑒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