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今年2022 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讓大家眼前一亮的節(jié)目——舞劇《只此青綠》的舞蹈片斷,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將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的美再現(xiàn)給我們當代人。整個作品是根據(jù)宋畫《千里江山圖》創(chuàng)作而來舞蹈詩劇,以《千里江山圖》為背景,以現(xiàn)代展卷人視角探尋畫作的人文價值。該劇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要,跟著現(xiàn)代故宮書畫研究人員,走進宋畫中,體味流傳千年而依舊色彩艷麗、璀璨奪目的畫卷背后的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人對傳統(tǒng)工藝的堅守和敬畏之心,他們是文化在歷史長河里的遞藏者和傳承者。整個作品憑借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濃郁的宋代美學氣質(zhì),讓我們酣暢淋漓的感受到宋風雅韻,詩意書香的中式古典美。
首先,《千里江山圖》的背景時代是宋代。宋代是一個兼?zhèn)溲排c俗的審美系統(tǒng),是一個全民風雅的時代。其次,“韻”是一種作為宋代美學的特有內(nèi)涵,是一種余音繞梁,回味無窮的感覺。它非單指某一種特有風格,而是所有風格的作品都可以有“韻”。最后,這個作品不僅是單表現(xiàn)了一種宋代近乎極致的美,其更多是想讓觀眾可以看到這背后大巧若拙的“匠人之心”。
在《只此青綠》里,服裝色彩以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為依據(jù)進行提取,服裝設(shè)計師致力于打造宋代美學的清雅和畫卷中夢幻般的青綠世界。清雅就是這個作品的服裝色彩風格。色彩風格是觀眾對一部舞臺作品的最直觀的感覺。不論哪種形式的舞臺作品,都需要敏銳的抓住作品本身的氣質(zhì)。從作品自身氣質(zhì)著手,再結(jié)合作品所在的時代背景,所處的人文地理等具體元素,考慮舞臺服裝色彩風格,是設(shè)計初期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它是作為最直觀,最具象,最有表現(xiàn)力的一種藝術(shù)語言存在。如劇中點睛之筆青綠舞段,主要色彩取自于《千里江山圖》中的頭青與石綠,運用漸變色融入所需要傳達給觀眾的感情,表達了由畫中出,終將回歸畫中,青綠不語,卻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境。又如2022年央視春晚創(chuàng)意音舞詩畫節(jié)目《憶江南》,是將詩歌、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融合再現(xiàn)《富春山居圖》這一元代中國山水名畫卷中的世界。十多位女子在江南的煙雨中行走,帶領(lǐng)觀眾進入畫中,途中陸續(xù)遇到樵夫,漁夫,讀書人等,感受山巒連綿起伏,江水煙波浩渺的意境。整個作品體現(xiàn)出黃公望晚年的哲學思想和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那種不論朝代的興亡,做一個簡單的人歸隱于山林而相忘于江湖的淡然心境。服裝設(shè)計師借鑒了中國畫留白的理念,畫中人服裝色彩取自絹本色和氧化后的絹色,加入不同的筆觸設(shè)計,打造出畫中人的淡然自得;江南女子則選用了漸變青綠色,“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的“青”,縹緲詩意體現(xiàn)出江南的韻味。兩部作品雖然都是由中國畫衍生而來的,選用的服裝色彩均為中國古典顏色,但基于作品本身不同的藝術(shù)氣質(zhì),色彩風格不同,選擇的色彩也有所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格,喜好以及習慣。例如兒童大多喜歡鮮艷明亮醒目的顏色,因為明亮鮮艷的事物辨識度高,容易吸引注意力,這是由兒童的生理條件自然反射而來的,這也是人最原始的生理反應。并且因為鮮艷顏色的玩具會讓他們更快樂。大多數(shù)老年人喜歡明度和純度都低的色彩,因為這些色彩看起來簡潔耐用,并且符合他們的審美。年齡,民族,時代背景等的不同,都對色彩的使用習慣和喜好有影響,這些都是服裝設(shè)計師需要參考到,融入設(shè)計人物服裝的色彩。
如在《只此青綠》中,畫卷《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是一位年輕的北宋宮廷畫家。根據(jù)《千里江山圖》的題跋:“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shù)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笨梢姶巳耸且晃磺诿?,天賦異稟的青年,是一位時常徜徉于畫作中,把全部的才華傾注于筆端的畫家。服裝色彩以“茶色”作為主色調(diào),搭配絲質(zhì)面料,突出人物舉手投足間的超凡脫俗。又如《只此青綠》里的赭石男群舞,色彩選取赭石色,通過遍身肌理與褶皺的光影感,搭配帶有金屬絲的有金屬光感的紙質(zhì)面料,動靜結(jié)合形成自然的山石肌理視覺感。這種大色塊的視覺處理方式,是舞臺上常用的色彩表現(xiàn)手段。
舞臺服裝色彩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視覺的審美上,更多的用于體現(xiàn)人物性格、情感、內(nèi)心世界等。
人類在觀察物體時,往往第一感覺就是對色彩的感覺。因為視網(wǎng)膜上的錐狀細胞,它除了能夠感光以外,還有感覺以及分辨色彩。幾乎全世界的色彩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色彩不僅僅是色彩,它對人的心理有著神奇的作用,甚至可以左右人的情緒和生活的意向。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色彩分為冷色、暖色和中性色。在我們心理上分別對于物體的重量,大小,遠近,溫度等有著不同的心理影響。例如,同等重量的物品,黑色的看起來會比白色的重;紅色、橙色物體看起來會比藍色、紫色的距離更近一些;暖色比冷色看起來溫度更高等。這些心理感覺會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情緒暗示。心理學家對此曾做過許多實驗發(fā)現(xiàn),在紅色環(huán)境中,人的脈搏會加快,血壓有所升高。因此紅色容易讓沖動,情緒興奮,帶給人熱情喜慶的感覺,但長時間觀看易產(chǎn)生煩躁的情緒。如中式婚禮多采用紅色。在藍色環(huán)境中,脈搏會減緩,情緒也較沉靜。因此藍色能讓人冷靜,撫平焦慮,帶給人誠實穩(wěn)重的感覺。如商務(wù)用色多選擇藍色。
在舞臺這個小世界里,色彩帶來心理暗示依然有共通性。如劇中的翰林畫院的老師的靛藍色,暗示一種威嚴而風趣的個性;年輕的畫師們個個調(diào)皮聰慧,性情溫和,色彩上選用了耦粉色。既突出他們的活潑可愛,又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生機盎然。又如劇中的山澗村民,色彩取自《千里江山圖》畫中的小白人。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畫中的山澗村民。白色既是畫中的顏色,又帶給我們一種純凈,簡單的感覺,一種“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
筆者認為在舞臺塑造人物服裝的初期,找出與人物有關(guān)的色彩傾向,虛實結(jié)合可以更完美的表現(xiàn)出人物的真我與本我。
舞臺服裝通過色彩的搭配既可以滿足視覺上的審美,又可以多層次的豐富人物形象。色彩搭配主要分為主色、輔色以及點綴色三大部分色彩。主色是指占服裝面積最大的色彩,決定對整個服裝風格;輔助色的面積僅次于主色;點綴色則是襯托主色調(diào)以及承接輔助色,通常占很小一部分。它能豐富著裝的細節(jié),更好地詮釋主體。如《只此青綠》中分別代表篆刻、織絹、采石研磨、制筆、制墨等傳統(tǒng)手工藝的五位手藝人的服裝造型以宋代民間匠人為原型,服裝上賦予了不同色彩,將其特色呈現(xiàn)于舞臺上。篆刻人代表著篆刻這份傳統(tǒng)工藝,頓挫感、穩(wěn)健與篤定,色彩為深沉的花青色,點綴印泥的紅;織絹人選用淡淡的艾綠,織女們從一幅晨光熹微、水色氤氳的畫卷中徐徐走來,帶著春天的氣息;磨石人是一位老者的形象,用腳步丈量歲月,跋涉半生只為尋找天下可入畫的礦石,他的主色彩就用了赭石色,局部暈染了顆粒感的鈷藍,體現(xiàn)歲月留下來的痕跡;制筆的婦人,以深胭脂色為主;制墨人的顏色上選用玄色,如墨一般,輔色以燈草灰為主,融入的紅色是制墨工藝中的燒油色。這些色彩相輔相成,共同塑造人物。
色彩在舞臺服裝設(shè)計還涉及到很多小的細節(jié),如幫助演員更好的修飾身材,修飾年齡,考慮燈光舞美的色彩搭配等,這些都是在服裝色彩設(shè)計中要考慮到的方方面面,《只此青綠》正是從多方面把控,做出恰如其分的色彩設(shè)計,帶給我們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