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 張徵羽 宋穎
鋼琴作為極具表現(xiàn)力的樂器為中國民族歌曲伴奏,無論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還是演奏要求角度上都需要在多聲部伴奏思維的前提下,將獨奏、伴奏部分同時進行醞釀構思,盡可能解決兩者在音色、旋律、地域或者民族韻味以及和聲、風格等諸多方面的協(xié)調問題,并使之相互配合天衣無縫。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想用鋼琴伴奏中國民歌作品,確實稍顯有些難度,更加需要我們一線的音樂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提高自己專業(yè)的業(yè)務能力,不斷提升個人的音樂修養(yǎng),從音樂的核心素養(yǎng)去思考如何在平時的教學研究中完善自己。而我思考的點是如何利用有趣的鋼琴伴奏來玩轉小學音樂教材中涉及中國民歌——為廣大同仁提供一些鋼琴伴奏的方法和素材,音樂織體和風格,配合速度與力度等相關聯(lián)的維度表現(xiàn)民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我把自己的經驗和總結呈現(xiàn)給讀者,拋磚引玉,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一、選取不同地域的民族歌曲編配有趣的伴奏音型
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騎手》,是一首蒙古風格的歌曲。情緒活潑、充滿自豪感,充分表達了蒙古族小朋友對草原生活的熱愛之情。歌曲為四二拍,一段體結構,是加入變宮的六聲羽調式,變宮(si)在曲中出現(xiàn)4次,為經過音,使旋律顯得非常的流暢、豐富了旋律色彩。歌曲塑造的是一個英姿颯爽的藝術形象,在伴奏的速度、情緒上可選擇“歡快地、活潑地”的定位,在伴奏肢體上選擇輕快的“柱式”或“半分解”節(jié)奏型為主。在演繹時,加入“跳音”的演奏技巧,節(jié)奏短促緊湊,積極、主動、熟練地演奏,會出現(xiàn)較強的動感。
歌曲中“馬步節(jié)奏”是歌曲的特點。鋼琴的伴奏肢體選用了“走奔式節(jié)奏”的? ? ? ? ?節(jié)奏型,而雙響筒敲擊的是歌曲重點學習的“走馬式節(jié)奏”,也就是“附點節(jié)奏”,所以鋼琴伴奏要適當調整音量,不能太大聲,否則會蓋過雙響筒的聲音。當然,聲音也不能過小,否則雙響筒的聲音就會顯得很單一。
江蘇民歌:《茉莉花》旋律優(yōu)美、曲調流暢,長期以來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全曲采用了具有民族性的調式語言,充分挖掘了鋼琴在力度、技術、聲部等方面的優(yōu)勢。其旋律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xiāng)風土人情的圖畫。在創(chuàng)編歌曲伴奏時,大量的運用了二度、四度、五度、三和弦加六音的和聲語言,使其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還少數(shù)運用了半減七和弦、九和弦等增加了歌曲的音樂情緒。同時還兼顧了主旋律的歌唱性及和聲的色彩性,做到了既含蓄又奔放,既清澈又濃郁。
活潑鮮明,極富有特色,動感十足,大多歌曲結構規(guī)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多采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五聲調式,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如《美麗的夏牧場》四四拍,一段體,運用了民歌旋律發(fā)展中最簡樸的手法,將第1、2樂句多次反復構成全曲。歌曲演唱新疆地區(qū)的景色廣闊美麗,所以在編配伴奏時注重運用較多琶音,速度為中速稍慢來進行。只有在涉及重點樂句時,我才選用特殊節(jié)奏型的伴奏出現(xiàn),凸顯歌曲濃郁的新疆地方音樂的藝術特色。
二、提幾點建議
第一,鋼琴伴奏中用和弦標記(音樂中7個基本音級的音名C、D、E、F、G、A、B進行標記,功能標記除外。),這樣做能使彈奏者快速找到和弦的位置。
第二,選擇伴奏型要緊扣民族歌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
第三。對每一個常用和弦色彩聽覺上有自己的感受,每一個調的音階、琶音、和弦之后再在此調上進行鋼琴伴奏。
第四,左右手分工要明確(比如;右手以歌曲旋律流動為主要線索,左手以伴奏為主:柱式和弦、琶音式、半分解式低音式等等)
第五,選擇有特殊民族風格的鋼琴曲進行彈奏。
第六,可以從歌詞方面入手摸清歌曲本身的脈絡,清楚中國民族歌曲的時代背景,明確歌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明確歌曲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編配與之匹配的伴奏音型。
結束語:鋼琴伴奏在構思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民族歌曲的背景,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所承載的感情基調,并注意其表現(xiàn)的歌曲意境,以此確定鋼琴伴奏在整首歌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應強調其自身的完整性、嚴謹性、藝術性。如鋼琴伴奏中前奏、間奏及尾聲等部分的音響飽滿度、力度和速度等,使之能充分地融入到整首民族歌曲的精神中,使得原作品更為豐滿。由此可見,成熟的鋼琴伴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的民族歌曲在氣質、情感表達上有開拓作用,而如何更好的構思鋼琴伴奏,將其滲透進民族歌曲中,使得鋼琴伴奏真正能玩轉中國民歌將是音樂工作者要努力實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