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蘭
最近,購物節(jié)一茬接一茬,很多人家里囤滿了各種商品。有心理學家認為,過度囤貨的人很可能患上了囤積癥。
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老人喜歡收集廢品,他們把舊東西堆滿了房間和樓道,甚至東西發(fā)霉、發(fā)臭了也不舍得扔。這就是典型的囤積癥。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五版)》將囤積癥的癥狀定義為:難以丟棄物品,不管它們實際價值如何;有強烈的儲物欲望,丟棄物品會深感痛苦;大量物品堆積,使生活或工作場所臟亂不堪,甚至使人無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這些囤積行為極大影響和干擾了患者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會引發(fā)火災、造成健康隱患等。
不要以為只有老人才會得囤積癥,很多年輕人也會患上囤積癥,如囤積書籍、衣服、化妝品、布娃娃等。日常生活中,囤積癥患者并不少見,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表明,大約有2%到5%的人患有囤積癥,也就是說每20至50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囤積癥。
情緒問題會成為囤積癥的誘因。當我們感到焦慮不安、抑郁孤獨,或者在生活中經(jīng)歷很多挫敗時,我們囤積物品的欲望就會比平時高漲很多。這是因為囤積物品能舒緩我們的不良情緒。
此外,研究表明,年齡越大越易患囤積癥。5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患囤積癥的概率是年輕人的3倍。年輕的囤積癥患者更多由于“喜歡”所以囤積,而中老年患者則多因“丟掉可惜”的心理所以囤積。
精神分析流派認為,經(jīng)歷幼年創(chuàng)傷的個體更易患囤積癥。如果早期經(jīng)歷過極度的匱乏,這樣的個體長大后,需要通過囤積物品來盡量消除內(nèi)在的匱乏和不安全感。如果早期經(jīng)歷如親人離世、被拋棄等心理創(chuàng)傷,個體沒能獲得充足的依戀他人的體驗,長大后也會通過囤積物品來建立與物品之間的情感依戀,以彌補心靈的缺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囤積癥是一種精神障礙,但囤積行為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任何事情過猶不及,當過度囤積帶來的危害大于它帶來的安慰時,就要自我改變或接受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