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袁宏道談論山水養(yǎng)生時有過這樣的比喻:“湖水可以當藥,青山可以健脾,逍遙林莽,欹枕巖壑,便不知省卻多少參苓丸子?!?/p>
用山水作處方,為自己治病。這時候,山水就是一味藥。于青山綠水、韶光美景中,解除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尋求個體的自由和快樂。
在江南的山水間旅行,那些老巷深處有好些古宅值得你去拜訪。雨打青苔,噗噗作響,一場雨,又落一地花。我18歲時,第一次出門,去了蘇州,踏訪了滄浪亭。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文人蘇舜欽來此建亭。亭立山嶺敞亮軒昂,石柱飛檐典雅壯麗,山上古木茂盛繁密,左右石徑皆出于竹叢、蕉蔭之間,山旁曲廊隨波,可憑可憩。拾級而上至亭中,可覽全園景色。蘇舜欽徜徉其間,看著眼前美景,他所受的那些大委屈,他肺腑中郁結的憂憤,全在吐故納新中漸漸消解。
有些古宅一見如故,從此便不會相忘。揚州片石山房,石濤和尚“搜盡奇峰打草稿”,建了這一藏身地。清軍攻破桂林時,9歲的他不得不逃到全州,目睹國破家亡,滿目滄桑,心情悲憤,從此便裝聾扮啞,不與人語。長期積憂積郁,遂患癲狂之疾。飽經磨難的他,給自己取別號道濟、大滌子,又自稱苦瓜和尚,但他并未真正遁入空門。唯一讓這個無家可歸的人感到欣慰的是,有了可清靜繪畫的寄居之地。青年時代的石濤游覽名山大川,在敬亭山居住過一段時間,晚年定居揚州,直至終老。
山水明心,古宅養(yǎng)志,雨過留煙色。
古鎮(zhèn)同里退思園,是清朝官員任蘭生被罷官返回故里后所建。任蘭生被革職時47歲,正是一個行政官員最成熟的時候。他回到老家,建了一座退思園,園名引自《左傳》中的“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古宅正是他療傷養(yǎng)心的地方。
古宅如何療傷?老建筑有楠木之氣,那些沁人肺腑的香氣,從門、窗、桌、椅中散發(fā)出來,清人神志;廊檐走道少了那些喧囂與爭名奪利,一盞茶,一卷書,可以消磨一下午的辰光,眉眼間都是閑散氣;庭院有嘉木,花枝勃發(fā),生陽氣,坐在窗下,或憑欄,人與花樹相望。
據說,此園任蘭生只住了兩年,用兩年的時間療傷已經足夠。之后他復出,北上治水。
記得那年,我從江對岸,帶著一身揚子江上的水霧,來到這有雨的江南小鎮(zhèn)。在古宅,訪主人不遇,茶盞微溫,剛剛出門遠去。
門扉處,風過有舊痕。
(十里荷摘自《解放日報》,李 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