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喜
1991年冬天,世界落滿大雪。我說的世界,是從商洛山到長白山廣袤的鐵路沿線。
臘月初一,我?guī)е?200元路費趕往當年座山雕耀武揚威的那個林海雪原城市樺甸,與初戀女友相見。那一天,洛陽有風,寒冷,空中飄著零星的雪花。雪花狀若落櫻,剛落下來就化了。我想象著中原雪與東北雪的質地區(qū)別,想象著東北的寒冷。在洛陽火車站廣場前的小市場,我買了一本《百年孤獨》,以打發(fā)旅途的寂寞和寒冷。其時,我并不知道這本書已經征服了世界。
從洛陽到樺甸,加上在北京、沈陽兩處的轉乘,歷時整整5天。沿途大雪茫茫,我縮身在硬座一角,把這本據說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代表作通讀了一遍?!栋倌旯陋殹分v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興亡傳奇,馬孔多小鎮(zhèn)百年的風云變幻。讓我驚異的不是馬爾克斯而是譯者,他怎么能做到將完全相異的語言,置換成這么流暢、磅礴的中文?《百年孤獨》已不只是一本小說,在我21歲的青春世界里,它是一個窗口,它打開了一條通往遠方的通道。通道那邊,那個世界充滿異質的迷幻、傳奇、生死、愛恨、迷?!耸枪陋毜?,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然后孤獨地死去。人生漫長又短暫,充滿了非邏輯性。人與人之間既緊密相連,又疏離遙遠。
當我從水銀瀉地般的語言和天馬行空的故事里抽離出來時,目的地終于到了——滿眼堅硬的雪。一個矮矮的戴著毛線帽的女孩在出站口等候已久。我依然在故事帶來的震顫里無法自拔。這是我第一次讀完一部長篇小說,且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我是幸運的。
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我生活的農村世界封閉而沉默,兩省三縣夾角地帶的山鄉(xiāng)仿佛一個被隔絕的空間。這時候,我開始寫詩,閱讀的資源僅有村里訂閱的《陜西日報》《陜西人口報》等,好在這些報紙的副刊上總開辟有文學詩歌園地。
我在那時候為什么選擇了寫詩而非別的,這充滿了緣由又毫無理由。總之,生命與行為,是有邏輯又無邏輯的。開始我以為它的門檻很低,寫到最后,才發(fā)現門檻高得嚇人,并非憑熱情和學習就可以到達。
我的大伯父終生未娶,他一生似乎活得很無趣,唯一的愛好是讀書,似乎讀書比一日三餐重要得多。他是一個羊倌,終年趕著生產隊的四五十頭羊在山上放。羊們在山上啃草或曬太陽,白花花的,他在山頭捧著一本書,也像一只羊。他的黑木箱里藏著許多書,大部分是線裝書,《小五義》《巧合奇冤》《打金枝》等。老家20世紀90年代才通上電,為了省電,家家使用的燈泡瓦數都非常小,借著昏黃的燈光,我讀完了他的藏書,并寫了一本才子佳人題材的古裝劇劇本,《桃花渡》。隨后,是16年的礦山爆破生涯,風雨飄搖,是閱讀,幫助我打發(fā)那些令人窒息的生死歲月。
也是在火車上,從西安到喀什(其間在庫爾勒轉車),也是整整5天,我讀完了《唐山大地震》,錢鋼的20萬字報告文學。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心靈地震。
在大地震發(fā)生的1976年,我還很小,廣播里播放了一些消息,那時候我對數字還沒有概念,無法想象、還原那樣的慘狀。大人們在屋外搭了棚子,天天晚上領著我們在外面睡覺,民兵整夜巡邏,除非需要取急用的東西,誰也不敢進屋子??梢姶鬄碾y對人的震動之大。
《唐山大地震》讓我第一次進入那場災難的場景之中,哭喊、絕望、不屈與求生,那場災難在書中再現,使往事不再如煙。這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的功用。可以想見,多年之后,錢鋼寫這本書時下了多大的功夫。那宏大的架構、海量的細節(jié)、具體而精確的數據,匯聚成振聾發(fā)聵的力量。它對我后來的寫作,甚至觀察與思考問題的態(tài)度、方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幾乎與世隔絕的葉爾羌河畔的無名礦山上,這本書一直陪伴著我。
在這十幾年里,礦山生活生死無常,但我從未停止讀書。礦山荒涼,人渺小無助得像一粒塵埃,書讓我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度過漫漫長夜。記得在薩爾托海,渺無人煙,信號不通,夜夜大漠星光,長風永不止息。在一個廢棄的工房里,墻上貼滿了《克拉瑪依日報》和《中國黃金報》,我每天下班后都會去看幾頁,后來都讀完了,我便往墻上潑了水,一張張揭下來,再讀另一面。
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隱而不彰的地方史?!皻v史的建構是獻給無名者的記憶”,那些泯沒于時間風塵的人和事也應該被記住。2006年,在阿圖什的街上,我跑遍了所有的書店、書攤。我發(fā)現書攤的意義比豪華書店的大得多。
這座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歸入漢朝版圖的城市,古老又年輕。3月,大地漸暖,雪山融化,艾孜力河靜靜奔流。我和幾個同伴在這里進行為期20天的爆破資格培訓和考試。此前,我對這座深藏戈壁的城市一無所知。為了了解它,我盡一切閑暇時間去淘書,可惜這里書攤很少。我跑遍了全城,雖然紙質收獲甚少,但讀懂了博古孜河、諾魯孜節(jié)、秋吾爾、庫姆孜等藝術、歷史、自然與人文的大書。
2010年左右,我開始使用手機,隨后開通了博客和微博,重新開始中斷了近十年的寫作。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網絡成為我閱讀的一個重要渠道,它快捷方便、內容豐富。很多人說網絡閱讀是碎片化的、無效的,這是一種很大的偏見。當你把這些碎片連綴起來,它就是一個巨大而豐富的集合體,我們從其中離析、整合、取舍、揚棄,最后收獲的是真知灼見。
網絡為我們打開了無數的世界,我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電子書。它是摸不著的,又是最真實的。它包羅萬象、寬闊無岸,只要你手里有電子設備,就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幾年下來,我的電子書架已滿滿當當,讀過的書有100多部。
2015年初夏,一場手術讓我的頸椎再難如常,我再也不能趴在書桌上長時間讀書。便捷的手機閱讀正好補上這個短板。我常常躺在床上,手捧手機,左臥累了換成右臥,看到特別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隨手復制下來。有時我還會拿兩部手機,同時打開兩個頁面,對照著讀。那些重疊的、錯誤的、用心的內容,立即可辨。
人為什么要閱讀,什么才是閱讀的有效作用?似乎有答案,又從來沒有答案。世俗地看,所有的閱讀都是無效的,只有個體的生活和命運到了那些逼仄處,與內容產生了對應,那個“效”才會顯現,有時如春光乍瀉,更多的如清風無聲——集合起來,所推動、影響的就是時代與歷史。
世界廣大,風景與風雨無邊無際,書籍的車馬帶我們遠行,或者回來。
(晉 耳摘自山東文藝出版社《一地霜白》一書,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