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玲
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在《阿Q正傳》中,魯迅先生以貧窮落后的鄉(xiāng)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貧窮、卑微、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雇農(nóng)的形象。阿Q無名無姓,長期寄居在未莊的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他處處遭受欺凌,在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常常落于下風。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他只能靠“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在強勢的人面前,他自輕自賤,唾面自辱;在弱勢的人面前,他又極度傲慢,近乎狂妄。他頑固守舊,恪守封建禮制,有時又顯得十分可笑。本文就分析一下阿Q的性格特征。
一、狂妄自大
阿Q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他沒有固定的職業(yè),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家,甚至連姓名也沒有,一直寄居在未莊的土谷祠中。在當時的社會,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未莊人也只是在需要人幫工的時候才會想起他。 “因為未莊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作者以一句“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深刻地揭露了阿Q處境的艱難以及未莊人的涼薄。在未莊人的眼里,阿Q這個人無非就兩個用處:一是可以為他們干活,二是可以供他們?nèi)⌒?。至于阿Q的來歷、喜怒哀樂,全都不是他們關(guān)心的。對于自己的處境,阿Q并非一無所知,相反,他也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惜,他所做的一切反而讓他受到了更多人的嘲諷與奚落。于是,他只能憑借精神上的“常處優(yōu)勝”來對抗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堪。未莊人看不起阿Q,阿Q同樣也不把未莊人放在眼里。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卑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他連闊氣的趙太爺都瞧不上,因為他在心里想著“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但事實上,阿Q連媳婦都沒有,又哪里來的兒子?他似乎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窘困,只因進了幾次城,便看不起未莊的這些“鄉(xiāng)下人”,也看不起“城里人”。因為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城里人煎大頭魚,而城里人在煎魚時不用半寸長的蔥葉,并且管“條凳”叫“長凳”。阿Q與其他底層人物不同,他總是在心中瞧不上別人,總認為自己是最有見識的,自己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即使面對的是現(xiàn)實中那些有權(quán)有勢的“大人物”,他也能在精神上給予否定,認為“我們先前 — —比你闊的多啦!”
二、膽小懦弱
一貧如洗、地位低下、無家無業(yè)、長期飽受未莊人的欺凌,種種境況造就了阿Q膽小懦弱的性格。未莊的閑人們最喜歡拿阿Q取笑。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于是終而至于打。”阿Q被打后仍然以“精神勝利法”取勝。閑人知道后,辱罵阿Q: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卑并沒有奮起反抗,而是“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 — —還不放么”。雖然阿Q已經(jīng)自認是“蟲豸”,但閑人并沒有因此就放過他,依然拽著他的辮子“就近什么地方給他碰了五個六響頭”,才洋洋得意地離去。閑人以為阿 Q 這下子肯定“遭了瘟”。但不到片刻功夫,阿Q自己也洋洋得意起來,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而且拿自己和“狀元”比。由于社會地位低下、身體瘦弱,阿Q在遭受欺凌的時候往往只能選擇“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甚至當著他人的面羞辱自己,自認是“蟲豸”。阿Q無力反抗,只能步步后退,以至于完全失去了自尊。在面對社會地位比自己高、權(quán)勢比自己大的人時,他只能靠自我安慰的方式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比如,在遭到閑人的羞辱和毆打之后,阿Q并不憤怒,轉(zhuǎn)眼“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幾碗酒,又和別人調(diào)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勝,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阿Q和人賭錢,意外地贏了“一大堆錢”。后來,所有的銀錢都不見了。面對這樣的結(jié)果,他第一次覺得從前的種種妙法都不再管用,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 “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奔词谷绱?,他還是很快便“轉(zhuǎn)敗為勝”了。他轉(zhuǎn)敗為勝的方式是“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
三、欺軟怕硬
阿Q還是一個欺軟怕硬的人。見到比自己強的人,他如同見到了蛇、虎;見到比自己弱的人,他便蠻橫、囂張起來。他挑釁王胡,結(jié)果卻被王胡狠揍了一頓;心中想著報復,卻“遭遇”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他既打不過王胡,又不敢找假洋鬼子發(fā)泄怒火。一轉(zhuǎn)頭,瞧見從遠處走來的小尼姑,滿腔的怒火頓時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即使對方從未招惹過他。他走上前去劈面便吐了一口唾沫,然后肆意辱罵小尼姑。 “阿Q便在平時,看見伊也一定要唾罵,而況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發(fā)生了回憶,又發(fā)生了敵愾了”,阿Q在面對王胡這樣的無賴和假洋鬼子這樣的“里通外國的人”時,即使是挨了罵、挨了揍,也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唯獨看見小尼姑時卻顯露出一股“男子漢”的氣概。他朝小尼姑吐唾沫,怒聲咒罵,小尼姑充耳不聞,一徑往前走??砂并沒有打算放過她,而是追上前去肆意輕薄,口吐污言穢語。在未莊這個小社會中,阿Q長期遭人欺凌,卻不敢去找欺負自己的人算賬,只靠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獲得滿足感。看見阿Q欺凌小尼姑,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見自己的勛業(yè)得了賞識,便愈加興高采烈起來”,相比于阿Q,小尼姑是更弱小的人。阿Q在欺負小尼姑的過程中獲得了心理上的快感,就如同未莊的閑人們通過欺負他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一樣。酒店里的閑人們則將之稱為鬧劇,認為這是乏味生活的調(diào)劑品。在阿Q看來, “閑人”們的反應無疑是對他此番行為的鼓勵,也讓他更加得意了。
魯迅先生通過塑造阿Q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指出啟發(fā)民智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需深入地分析阿Q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城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