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晴
這是一個由約至博、遍臨各家、廣采眾美、兼收并蓄的階段,也是一個“融天機于自得,會群妙于一心”的階段。任何書法大家在學書過程中都不是耳目隘陋、株守一家而自辟門徑的,他們總是在一家的基礎上,縱橫博覽,上下求索,立意高邁,志趣幽深,窮其源流,究其變化,博學兼通,而后方能盡萬物之變態(tài),達出神入化之境地。因此,這一階段是“蓄”和“養(yǎng)”的“入帖”階段,也是創(chuàng)作前的醞釀階段。
在此階段,重點在“取”“舍”上??扇∥骸x、唐、宋、元、明諸家小楷之精品,逐家臨摹。臨摹時要抓住此家此帖的特征,汲取其長,擯棄其短。王虛舟《論書剩語》說:“凡臨古人,始在能取,繼在能舍。能取易,能舍難,然不能力取,無由得舍。”取舍又取決于一個人的眼力,眼力不高,或敗筆效顰,徒增其丑;或未窺人長,先求人短,故此時又要參之以學力,博之以見聞,從哲學、美學、文學中獲得文藝素養(yǎng),有眼力則自有鑒別能力,臨帖方有適從。臨摹此帖時,心中亦不可有我,一有我,便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換他帖時,又要將前帖之筆意暫時離去,心中亦只有此帖,不可有他帖。在此階段,又當時時背臨,即經常離開字帖,去抄寫一些詩文,力求筆意與原帖相符,這樣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松年《頤園論畫》中說:“臨摹古人之書,對臨不如背臨。將名帖時時研讀,讀后背臨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貫通,往往逼肖?!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臨摹小楷,最好能旁通篆隸,取法高古,境界自然不凡,特別是臨寫一些以質樸取勝的小楷。當窮其源、探其本,從篆隸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用筆不外乎方圓,篆法者圓筆之源,隸法者方筆之祖,況秦碑力勁,漢碑氣厚,皆為質勝之書,楷書有篆隸意則自高古。傅山《霜紅龕集》中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币γ掀稹蹲謱W憶參》亦說:“未從事于漢隸,欲識晉唐楷法,數典忘祖,終不濟事?!笨芍】獙懙健案唔嵣钋?,堅質浩氣”的境界,還當旁通篆隸以求其本。
在此階段,臨摹各帖當以“神似”為主,不應以形似為尚。所謂“神似”,即透過現(xiàn)象領悟此帖之本質特征,如氣格、命脈、意蘊、骨力等。姚孟起《字學憶參》中說:“離形得似,書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只有神似才能將古法優(yōu)游筆端,而與天地之造化相參。但這神只是他神,也即此家此帖之神情面目。此階段,乃是在傳統(tǒng)之中熬煉,大約要五至十年時間,火候既足,方可入第三階段。
此階段是由博返約,由工到“不工”,由著意到自然,由熟至“生”,從有法到“無法”的出帖階段,是一個書者表現(xiàn)自我、建立風格的創(chuàng)作階段。
如果說,前面兩個階段以法度和功力見勝的話,則此階段當以立意和修養(yǎng)見長。作書貴在“熟”,但熟亦有精粗深淺之別,有爛熟和圓熟之分。法度爛熟好像臻于完美,實則容易泯滅創(chuàng)作靈性,而滑入庸俗。圓熟則生化境,觸手能變,不落蹊徑,新意時出,自有一種超妙之境。湯臨初《書指》中說:“書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惫使P法圓熟便能隨機生發(fā),在生拙平淡之中有新意、有變化、有創(chuàng)造、有膽魄。作小楷時,雖運筆如飛,而氣象超越、神采飛揚,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無意于法而皆法,這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由博返約必須經過一個消化、吸收、會悟、貫通、提煉、篩選的過程。此時心中只有一個“我”字,以我的個性寫我之風格,使人看不出我是某家某派嫡系,但處處有來歷,與古人保持著一種不脫不連、若即若離之狀。以古人之矩運我之性情,以前人之神理盡我之變化。
在創(chuàng)作階段,立意要高,眼光要精審。立意高則審美理想之境界也愈高,眼光愈精審則審美理想之境界也愈真。以理法為尚者,意近莊重;以意趣為主者,意近飄逸:以妍美為工者,意近瀟灑;以質樸為尚者,意近自然。及其旨意已定,腳跟把牢,然后又時時回頭將過去所臨之帖,重新摹習,溫故知新,體味自然也不同。
總之,此三段功夫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必經之路,每過一關隘便有一境界。書雖小道,其實玄微,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趨雅避俗、吐故納新的過程。其中不但關系到一個人的學力,亦關系到一個人的修養(yǎng)。造詣愈深,創(chuàng)作的路子就愈寬廣,愈寬廣則愈覺無止境,愈覺無止境其所得到的樂趣愈無窮。故王羲之用心十五年,始工一“永”字;智永學書,“登樓不下四十年,所退筆頭盈五大簏”??梢姾材溃m通神明,亦當積學累功,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方有所成。若求速成,貪圖捷徑,或朝學執(zhí)筆,便暮夸己能;或把筆無幾,便輕議前賢,此淺薄驕狂者之所為,有志于學書者絕不能采取這種態(tài)度。
《黃庭經》(局部)明·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