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薇
以色列特拉維夫,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教徒在地中海邊舉行除罪儀式
以色列2021年人口達930萬,其中猶太人口689萬,阿拉伯人口196萬,國內還有一些非洲的非法移民。本是宿敵的巴以雙方,如何在這彈丸之地中共存?政府對阿拉伯人的態(tài)度如何?巴以關系緊張時,身居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支持哪一方?這些阿拉伯人又是如何與巴勒斯坦地區(qū)以及周邊國家的親人聯系?
耶路撒冷的大街上,身邊黑帽黑衣黑褲、不茍言笑的行人,難免讓人產生穿越的幻覺,甚至還有些詭異的氣息。他們?yōu)楹闻c特拉維夫的猶太人不同?當地人告訴我,這些是極端傳統(tǒng)派猶太人,可以不用工作,不去常規(guī)學校,而是去專門學習圣書的學校。那么問題又來了:他們的衣食住行如何解決?極端猶太教家庭的孩子們,又怎樣抵御信息時代中的全球化大潮?年輕時尚的猶太人又如何看待他們?
世人皆以為猶太人團結,所以才能歷經周折于1948年在他人的土地上宣告主權。殊不知,當今猶太人根據對教規(guī)信奉的程度,分為四類,其中就有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教徒(約占12.6%)。
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人的著裝辨識度很高:男性身著黑衣、長褲,戴黑帽,蓄須;女性穿長裙及長袖、高領服裝。因為經書上不允許避孕墮胎,極端傳統(tǒng)猶太家庭的出生率平均達到7.2個孩子,使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2021年5月,以色列阿什克倫,當地家庭在防空洞內避難
他們反對非宗教的教育系統(tǒng),只將孩子送入為其特設的學校,學校中男女生完全分離。男生學習《塔木德》和經卷,女生還另有幾門有關職業(yè)培訓的課程。在為他們專設的高等學府中,學生們入學前必須簽署對宗教虔誠的承諾書。
他們反消費主義,還反電影、電視、互聯網、報紙,出版物上絕對不得出現女性圖片;還主張在安息日徹底關閉公眾交通,因需要按照猶太律法充分休息。
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人內部又有不同的分支。最極端的組織不支持以色列建國,因為堅信上帝的使者彌賽亞會出現來拯救信徒。他們也不慶祝國慶,希望國家更宗教化,以使正統(tǒng)猶太教更加壯大。以色列義務兵役制豁免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人。在部隊人員短缺的情況下,這一特權自然遭到其他教派的憤恨和不滿。
但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人對外聲稱:他們每日虔誠禱告才換得國民的安生。幾個宗教領袖還威脅,如果迫使他們入伍,他們就會離開這個國家。繼續(xù)升級的矛盾已引發(fā)了肢體沖突。
2020年8月,以色列斯德洛特,一所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教學校
在高科技時代,他們果真對世俗的影響具有免疫力嗎?數據表明,他們遠低于平均水平的低入職率導致國家勞工短缺。有限的政府補貼、財團基金不足以養(yǎng)活龐大的家庭,故50%的極端正統(tǒng)猶太家庭處于貧困狀態(tài)。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極端正統(tǒng)派的猶太年輕人離開耶路撒冷;2017年,極端正統(tǒng)派猶太人的離婚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都是經書所禁止的行為。
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主要分為三種:82%的貝都因人(原沙漠地帶游牧的阿拉伯人)、原巴勒斯坦地區(qū)的阿拉伯人以及德魯茲人。以色列1948年建國引發(fā)戰(zhàn)爭后,當地超過80%的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驅逐,但仍有近20%逗留。
如今,阿拉伯人占以色列總人口的21%。拒絕成為以色列公民的阿拉伯人,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居留權和選舉權。有的雖然成為以色列公民,但仍將自己視為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地區(qū)、加沙地帶、約旦、敘利亞或黎巴嫩的難民營都有親人。
另一方面,同周邊國家、地區(qū)相比,以色列發(fā)達的經濟和不受宗教嚴格約束的生活方式,吸引著向往自由的阿拉伯人,尤其是年輕人。所以,有的阿拉伯人為他們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和西岸地區(qū)的親人辦理了家庭團聚移民。
多達210萬人居住在362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帶(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三,且仍維持著高出生率)。盡管以色列已從加沙地帶撤軍,但為防外界給哈馬斯運送武器,出入該地區(qū)的人、車輛、船舶都在以色列的嚴格管制下。
德魯茲人是穆斯林的另一分支。1967年,以色列從敘利亞手中拿下戈蘭高地,從約旦手中奪過東耶路撒冷;原本居住在戈蘭高地的德魯茲人和東耶路撒冷的約旦人,拒絕加入以色列國籍,而仍保留著敘利亞、約旦國籍。他們雖持有以色列身份證,但很多仍拒絕承認家園是以色列的領土。
2021年7月21日,特拉維夫,阿拉伯民眾慶祝宰牲節(jié)
阿拉伯人的高出生率,會使其人口比例在2025年提高至25%。有猶太學者指出,當阿拉伯人口超過20%,就會威脅到猶太民族的主導地位,屆時驅逐也許將是唯一的選擇。
2017年的一次電話調查顯示,阿拉伯人對自己的身份也存在不同的認知:40%認為自己是以色列的阿拉伯人;15%認為自己是巴勒斯坦人;8.9%認為自己是居住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8.7%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剩余的不表態(tài)。
為保持本土族裔的主導性,一些政界人士提議與巴勒斯坦地區(qū)交換本土上對方族裔的定居點。這一計劃引起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人的不安。民調顯示,他們享受現有民主制度和生活水平,并無意回到巴勒斯坦;出生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對以色列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并無意犧牲個人去支持巴勒斯坦。
以色列的學校分為4類:世俗猶太人去的常規(guī)學校、專為正統(tǒng)派猶太人設立的宗教學校、阿拉伯學校、私人學校。這些學校歸教育部統(tǒng)管,其職責包括學校的課程設置、教育質量、教學員工、校舍建設。不同族裔的孩子進入相應的學校。阿拉伯人將孩子送入阿拉伯學校,猶太人的希伯來語是其第二語言。
2021年4月19日,特拉維夫街頭餐館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一名教授指出,在猶太學校的教材中,阿拉伯人的形象明顯過于負面。另外,阿拉伯學校中的教材也弱化了阿拉伯文化,忽略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存在。他表示,教材應去政治化,不應歪曲事實。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1999年時教育部長承諾對阿拉伯學校的撥款達到25%,超過其人口比例,但到2009年,因為師資力量不足,以色列有超過5000個阿拉伯學生轉去鄰國約旦上學。
地中海邊的特拉維夫陽光、時尚、富有活力,但我跟著猶太友人去位于特拉維夫-雅法的一家阿拉伯餐廳時,主客雙方都不見笑臉,我才知道服務行業(yè)還可以這樣。
當我對友人說特拉維夫的氣氛總體比較輕松,他說帶我去看特拉維夫的另一面。汽車行駛在特拉維夫城南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破舊的建筑和垃圾,坐在車中仍能感到站在街邊路人的敵意。友人說,這里是特拉維夫老汽車站,路人多是非法移民,政府處理起來也很棘手。
以色列移民警察時不時會在該區(qū)域巡查,逮捕沒有合法簽證的勞工,并予監(jiān)禁一至三個月的處罰,但語言障礙為案件的處理帶來了諸多不便。2017年政府宣布,將這些非洲非法移民或遣返至原籍國,或送至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盧旺達、烏干達。
2018年以色列境內仍有37288名非法移民,這一數字還未包括他們入境后誕下的后代。司法部門宣布,這些非法移民如果不離境就進監(jiān)獄。以色列對非法移民嚴格的態(tài)度引發(fā)國際組織的指責。不得已之下,以色列向他們簽發(fā)每一至四個月須更新一次的臨時簽證,得到簽證的人就可以繼續(xù)合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