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宏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yè)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
該山區(qū)公路工程項目全線長38.22km,建設標準為二級公路,起止樁號為K11+338~K49+558,設計行車速度為60km/h(主線)與40km/h(支線),路基寬度為12m/8.5m,行車道設計寬度為2×3.5m,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的汽車荷載為公路Ⅱ級,其中,最大縱坡為6%。本項目中K26+10~K29+351段需要穿過魚塘,根據項目實地勘察,發(fā)現魚塘屬天然水塘,池底主要以淤泥層為主,魚塘之間的連接道路主要是雜填土、耕植土等土質道路。根據公路設計紅線要求,該魚塘與道路均在征收范圍內,結合路基穩(wěn)定性和沉降規(guī)定要求,對魚塘與聯通道路路基進行特殊設計。
經地質勘察報告分析,該項目現場地層由上至下依次為填土、素填土、淤泥、粉質黏土和中粗砂。
(1)按堆填時間和填料成分主要劃分成①-1、①-2亞層。
(2)素填土①-1,顏色以褐黃色、褐紅色為主,呈稍密狀,填料為粉質黏土和殘積土,部分區(qū)域包含中風化巖石(呈破碎狀),均勻性較差,堆積時間接近8年,基本達到自重固結狀態(tài),承受的荷載力為90kPa。素填土①-2,基本分布在魚塘周邊,顏色呈灰色、滲水色,是由魚塘清底挖出的軟土堆積而成,堆填時間為5年以內,并未達到自重固結狀態(tài),整體工程性能較差,可承受的荷載力為70kPa。
(3)淤泥,顏色為深灰色,呈飽和狀態(tài),主要由黏粒和粉粒組成,部分區(qū)域為貝殼和細砂混合,其中,局部段的含砂量相對偏高,形成了砂混淤泥。切面較平整,黏性和韌性良好,無搖震反應,干強度級別中等,整體屬于欠固結土。該層的特點是高壓縮性、易觸變,整體工程性能較差,可承受的荷載力為40kPa。
(4)粉質黏土,顏色為灰色、灰黃色,較濕潤,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組成,含砂量為10%~15%,部分段的含砂量≥30%,切面稍微光滑,黏性和韌性比較好,且無搖震反應,干強度級別較高,整體工程性能屬于中等級別,可承受的荷載力為200kPa。
(5)中粗砂,顏色為灰色、灰黃色,處于飽和狀態(tài),基本是稍密與中密,部分呈松散狀態(tài)。該層呈透鏡體狀分布,大部分由粗粒砂組成,角礫較多,黏性土含量為15%~20%,砂顆粒呈次圓狀與次棱角狀,級配良好,整體工程性能一般,可承受的荷載力為200kPa。
項目現場表層填土、淤泥層的可壓縮性較大,如果采用普通路基施工技術方案,有可能發(fā)生路基失穩(wěn)或局部沉降等現象,從而直接影響山區(qū)公路行車安全。另外,項目現場周邊石材資源比較豐富,石方路基壓實處理后,可顯著提高路基結構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有效解決路基失穩(wěn)、沉降等問題。因此,經過綜合分析、探討和研究,確定該路段采用填石路基施工技術方案。
該方案要求提前填筑下部路基,且路基面高度>設計水位0.5m。由于這一部分主要是魚塘底部淤泥,因此,應把塘內積水抽干,再進行拋石擠淤。同時,由于魚塘面積較大,整體壓載拋填很難實施,因此,應采取散式拋填方案。拋石體沉入硬質土層和砂層,經過石料層擠壓,形成一個結構穩(wěn)定的承重骨架,具有良好的承載能力和抗變形能力。另外,兩側路基邊坡的設計應達到1∶2,避免路基發(fā)生垮塌。
在下部積淤路基施工完畢后,應施作緩沖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級配碎石層(厚度30cm)→土工格柵(2層)→砂墊層(厚度50cm),作用是分散和緩沖上部形成的行車荷載,同時,通過土工格柵將路基斷面拉緊,以免局部發(fā)生不均勻沉降。上部路基選用片石堆填,在堆填的兩端和下部路基位置建立平臺(寬度2m),路基邊坡率控制在1∶1.75,然后在兩側建立漿砌石護腳,以免雨水滲入路基而引發(fā)不均勻沉降。為了防止水土流失,護腳上側采取植草防護處理措施。
該山區(qū)公路填石路基施工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山區(qū)公路填石路基施工流程
(1)由于項目施工現場位于山區(qū),因此,施工前需要重點、全面勘察現場地質條件、邊坡特點和地質災害隱患等,同時,嚴格排查山區(qū)通信、基站和電力塔布設情況,如需拆遷,必須提前溝通。
(2)對項目現場進行清表處理,清理干凈施工范圍內的渣土、廢土等。
(3)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和施工要求,合理布設排水系統(tǒng),如采取排水邊溝、碎石墊層等措施。
(4)施工前,應合理選擇試驗路段,以確定最佳拋填石料粒徑范圍。其中,石料應選擇不易風化的巖石,根據魚塘底部淤泥的具體稠度來確定石料粒徑,確保石料穩(wěn)定、快速地落入土層內。對于流動性較高的魚塘底部淤泥,應選用小粒徑的片石。
(5)土工格柵選用高強聚丙烯土工格柵(規(guī)格為TGDG150,禁止焊接和熱熔)。在土工格柵鋪設階段,搭接長度必須≥3個孔格(>0.15),并保證綁扎緊密。該項目中土工格柵性能指標控制要求詳見表1。
表1 土工格柵性能指標控制要求
先精確地測量排出淤泥的深度和面積,再計算出實際排淤量,并換算得到拋石數量和密實程度。該項目中拋石層的基腳寬度應大于路堤設計要求的坡腳寬度。待片石拋出水面后,應選擇粒徑偏小的石塊進行填塞墊平處理,然后碾壓密實,提高表面平整度。在頂部位置建立透水層或隔離層,采用分層的方法填筑路堤。
一些魚塘面積較大,與水系直接連通,不能抽干魚塘內的水,因此,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施作隔水圍堰。從坡腳的外側用推土機填筑土體圍堰(頂部寬度控制在3~5m以內),并將圍堰頂作為施工便道,以實現施工材料的有效運輸。圍堰施工結束后,應按規(guī)定要求進行隔水檢驗,排出圍堰內的水,清理干凈雜物,確保淤泥達到液化狀態(tài)。
拋石階段需要從路堤中部向兩側進行,將淤泥擠出。在片石露出水面后,選擇小粒徑石塊進行填塞墊平,利用重型機械設備密實碾壓,按要求鋪設反濾層,實施上部填石。魚塘底部淤泥橫坡的坡率為1∶10,應從高側向底側拋石,在底側合理高度范圍內提升拋石數量,使底側邊形成寬度為2m的平臺頂面,以強化其穩(wěn)定性。對于厚度大于5m的魚塘底部淤泥,應采取“爆破或強夯”等處理措施,以確保填筑體下沉到持力層。在施工階段,若測量發(fā)現魚塘底部淤泥厚度大于5m,應及時與設計單位溝通,結合實際情況,對處理措施進行有效調整。
緩沖層施工階段應嚴格按設計分層由下向上順序施工。該項目中級配碎石層厚度控制在30cm,保證鋪設一次完成。碎石層級配應提前通過試驗確定最優(yōu)配比,若條件允許,則應選取試驗路段準確判斷級配效果。從兩側位置鋪設土工格柵,中間用中粗砂分隔。每一次土工格柵鋪設施工都要保證路基兩端反包符合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另外,砂墊層厚度為50cm,主要與土工格柵配合施工。
填石路基施工結束后,需在路基中央和兩端位置合理布設沉降觀測板和位移邊樁,主要監(jiān)測路基中央實際沉降量和路基邊位移量。同時,監(jiān)測階段需輔以堆載預壓,使預壓時間控制在12個月。經分析研究監(jiān)測結果可知,在該項目中,路基填筑施工完成且預壓12個月,計算出的月平均沉降量為4.6mm,與土路基段的沉降速度基本一致,交界段位置沒有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而卸載預壓荷載后,采用鉆孔取樣、土工試驗等方法對路基進行測試,得出路基的平均固結度>77%。經監(jiān)測分析研究,該山區(qū)公路工程填石路基沉降與穩(wěn)定性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確保了公路行車安全。
綜上所述,文章圍繞山區(qū)公路工程項目實際情況,重點對填石路基施工技術進行了研究。要根據項目現場地質條件及要求設計施工技術方案;在具體應用階段要嚴格按照技術流程進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嚴格控制施工質量,使公路工程達到設計規(guī)定要求,確保山區(qū)公路通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