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祥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以濃重的筆墨繪就了一個含辛茹苦、飽經(jīng)風霜而又樸實善良、充滿期待的父親形象。該畫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轟動。此后《父親》已然成為特定時期中國農民的形象代表,乃至是一個符號和標記。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畫中就以羅中立的“父親”占據(jù)畫面,但畫面一角是一個貪官彎腰捂臉,漫畫的標題為“不敢看父親”。
每一個“父親”對子女都充滿了期許,不管是成才還是成人、健康還是快樂、平庸還是優(yōu)秀。尤其是子女成為為某一個方面的重要人物,“父親”理所當然會為之欣慰和自豪。相反子女跌跤受挫、罹災蒙難,尤其是罔顧法紀、禍國殃民,東窗事發(fā),千夫所指,對“父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的岳父母都是忠厚、樸實的農民。當?shù)孟坌鲆驒噱X交易、生活腐化墮落而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并移送司法處理時,心痛難平,卻還天真地以為只要認罪改造,過幾年出獄后仍然可以回家種田。他們不僅自己早晚燒香磕頭,還叮囑兒子兒媳和女兒每天燒香。2000年3月8日,87歲的岳父從電視新聞中得知胡長清已于當日上午在南昌被執(zhí)行死刑時,當即熱血上涌,一頭栽倒,沒能搶救過來。
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fā)科早年貧困,是母親用米糠和野菜讓他活了下來,省吃儉用供其讀書。兒子被查后,91歲的老母親整日以淚洗面,盼望有生之年能夠再見兒子一面。她得悉兒子一案要開庭審判,提出到庭見兒一面。倪發(fā)科思慮再三,還是沒能應允。他在法庭上作最后的陳述時說:“我何不想與老母親見一面?可我不忍心91歲的老母親見兒傷感,我讓老人失望了。我只能向遠方的老母親道一聲對不起,媽媽,兒子不孝,來世再報答您的養(yǎng)育之恩?!?/p>
四川省原交通廳副廳長鄭道訪的老母,在電視上看到兒子被審判的鏡頭,當場氣絕身亡,之后其岳母也服毒自盡。
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庭審中聲淚俱下,說我對不起85歲的老父老母,十年了我沒有和他們吃過一頓飯,原諒我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自己的兒女在飛黃騰達、炙手可熱之時,他們并沒有雞犬升天,享受榮華富貴,但一朝折戟沉舟,從天上掉下來,卻讓他們臉面丟盡、愧見鄉(xiāng)鄰,更為自己的孩兒傷筋動骨而痛徹心扉。
再說這些兒女吧,在春風得意、大紅大紫之時,忘乎所以,突破底線,巧取豪奪,權力變現(xiàn),或為錢或為物,或為色或為名,竭盡齷齪卑鄙之勾當,但外表卻光鮮漂亮,那時他們并沒有覺得愧對父母,相反自我感覺好極了,一切都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是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是自己付出的回報,他們給家人和父母親長臉了。如若那時他們能夠在“父親”面前捫心自問,初心是什么,使命還在嗎?黨員該怎樣,公仆應如何?當不會越走越遠,成為人民的罪人。
不敢看父親,往往是在事發(fā)之后,受到審判,失去了自由,往日的榮耀和威風不再,丑事披露天下,猶如漂亮的外衣被剝去,只剩下赤裸裸殘缺畸形的身子。
有的貪官確實有了深刻認識,就像被人猛擊一掌,幡然醒悟,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追悔莫及,在父親前羞愧難當。也有的只是因己禍及家庭而內疚,親人無顏外出,擔驚受怕,自己怎有臉面面對?
但無論是什么原因,哪種考慮,不敢看“父親”總是人性尚存、良知還在的表現(xiàn)。比起有的貪官百般辯解,沒點懺悔要好得多。明明是與魔鬼為伍,卻說不得不為之。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宕縣原縣委書記王先民斂財1500萬元,被查后竟說“反腐敗是隔墻扔磚頭,砸住誰誰倒霉。”他不過是一個不幸被砸中的倒霉蛋,誰跟誰都差不多,只不過自己運氣不好。甚至有的被查貪官大叫冤枉,自己是被人暗算了,他這點破事不算什么,別人比他還出格呢,紀檢部門是選擇性反腐,等等。他們即便跌得鼻青眼腫、斷腿丟臂仍然沒點反思,將個人罪惡歸咎到時代大環(huán)境和社會大氣候中。這樣的人已經(jīng)病入膏肓,難以救治了。
不要等到翻船了、跌下馬了才想到“父親”,愧對“父親”,那時已經(jīng)晚了。平時就要經(jīng)常面對“父親”,三省吾身。這個“父親”已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父親,更是一個群體的父親——父老鄉(xiāng)親,乃至整個人民。
心中有“父親”,才會保持清醒的頭腦,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不管誘惑如何強大,都能夠處變不驚,坐懷不亂,咬定青山,排除干擾,為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砥礪前行。
時時直面“父親”,難道僅僅是對官員的要求嗎?
羅中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