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新
(武漢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武漢 430072)
“破體”是相對“辨體”而言的。所謂“辨體”,即強調(diào)“文各有體”,(1)北宋陳師道《后山詩話》引黃魯直語,有“詩文各有體”的說法,見[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03頁。晚明趙南星明確提出“文各有體”,見趙南星《味檗齋文集》卷五《葉相公時藝序》:“文各有體,不容相混?!鼻彗茌o叢書本,第286頁。近人吳曾祺《涵芬樓文談·辨體第六》亦云:“記有友人選賦學(xué),評語多云:‘似記者’‘似箴者’‘似贊者’‘似頌者’,余謂不如‘似賦’為妙,正以文各有體故也。”見吳曾祺:《涵芬樓文談》,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1年,第13~14頁。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反之則為“破體”。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詞為曲”,屬于典型的“破體”寫作。
“破體”所導(dǎo)致的后果,大體有兩種。第一種,因為“破體”而在文體內(nèi)部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風(fēng)格,比如,蘇軾的《東坡樂府》,盡管采用了“以詩為詞”的寫作路徑,但我們依然稱之為詞,因為它只是代表了一種新的詞風(fēng),并非一種新的文體。第二種,因為“破體”而導(dǎo)致了一種新的文體的出現(xiàn),例如晚明小品文。在晚明小品文之前,文章領(lǐng)域有過古文和駢文。古文是與駢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其形式要素是大量采用單行的句子而少用駢儷句式和典故,語言風(fēng)格較為質(zhì)樸,也不講求平仄協(xié)調(diào)。如果僅從形式要素來看,晚明小品文與古文同屬一脈。不過,古文在內(nèi)容上有其特定要求,必須“載”“周公、孔子”之“道”,風(fēng)格質(zhì)樸厚重,而小品文卻以美食、旅游和各種游藝為核心題材,偏于名士風(fēng)流,風(fēng)格輕倩。韓、柳所作被稱為古文,而明末袁宏道、張岱所作被稱為小品文,依據(jù)便在于兩者內(nèi)容和風(fēng)格的不同。小品文可以說是“破”古文之“體”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文體。
唐人傳奇也是因“破體”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文體。拙文《唐人傳奇文類特征的歷史考察》(《文學(xué)遺產(chǎn)》2019年第2期)曾經(jīng)指出:唐人傳奇雖通常以傳、記為名,但它的一系列文類特征,如對私生活感情、自然景觀和虛構(gòu)情事的關(guān)注,第三人稱限知敘事尤其是第一人稱限知敘事的采用,對形式、辭藻、聲調(diào)的經(jīng)營,凡此種種,卻主要取資于辭賦駢文。唐人“有意”用辭賦駢文的寫法改造傳、記,遂成就了唐人傳奇這一劃時代的文類。
本文擬加以論述的,是清初文壇的“破體”風(fēng)尚以及由此造成的傳奇小說的繁盛境況和生存樣態(tài)。
清初傳奇小說在順、康年間臻于鼎盛。王猷定《湯琵琶傳》《李一足傳》,魏禧《大鐵椎傳》《賣酒者傳》,陳鼎《愛鐵道人傳》《八大山人傳》,鈕琇《睞娘》《姜楚蘭》《云娘》《雪遘》,黃周星《補張靈、崔瑩合傳》,徐芳《雷州盜記》《柳夫人小傳》,周亮工《盛此公傳》《書戚三郎事》,張明弼《冒姬董小宛傳》,吳偉業(yè)《柳敬亭傳》,余懷《王翠翹傳》,王晫《看花述異記》,王士禎《劍俠傳》等,均堪稱名篇。尤其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以一部個人作品,即足以與整體的唐人傳奇并駕齊驅(qū)。
清初傳奇小說的繁榮,與清初文壇流行的“破體”風(fēng)尚息息相關(guān)。
清儒三大家之一的黃宗羲,就是“破體”的倡導(dǎo)者。傳統(tǒng)的傳、記寫作,強調(diào)所敘之事與天下興亡有關(guān),否則就會被視為“小說家伎倆”,《晉書》《南北史》列傳即因此備受批評。黃宗羲卻在《論文管見》中說:“敘事須有風(fēng)韻”“《晉書》《南北史》列傳,每寫一二無關(guān)系之事”,所以“精神生動”。(2)[清]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81頁。偏愛“風(fēng)韻”和與天下興亡“無關(guān)系之事”,與歷史敘事、古文敘事注重簡潔和厚重的做法分道揚鑣,小說情趣浸染古文或筆記,也就勢所必至了。
清初古文家汪琬則是反對“破體”的。其《鈍翁前后類稿》卷四八《跋王于一遺集》這樣談?wù)摗靶≌f”與“古文辭”的差異:古文傳、記屬于“史家之體”,須“文氣高潔”,不能“流宕”忘返。(3)[清]汪琬:《鈍翁前后類稿》,見《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53、353頁。所謂“流宕”:一是題材瑣細,不夠“高”;二是描寫細膩,不夠“潔”。他憤憤不平地指斥說:“至于今日,則遂以小說為古文辭矣?!?4)[清]汪琬:《鈍翁前后類稿》,見《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53、353頁。汪琬的極度不滿表明,用“小說”筆法寫敘事古文,在當(dāng)時確乎已成風(fēng)氣。(5)錢鍾書《林紓的翻譯》一文曾列舉了陳令升、彭士望、李良年、汪琬等人的相關(guān)評論,說明“以小說為古文辭”的做法盛行一時,以致引發(fā)了汪琬等人的激烈抨擊。
與古文注重簡潔的傳統(tǒng)大唱反調(diào),清初張潮《虞初新志·凡例十則》明確提出,他的編輯原則是:如果兩篇作品寫的是同一題材,那么被選入的一定是較為詳細的那一篇,目的是“便于”讀者 “覽觀”。(6)[清]張潮編:《虞初新志》卷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頁。張潮這樣大張旗鼓地為鋪敘之“詳”鳴鑼開道,比唐代傳奇小說大家元稹更為無拘無束。唐代中葉的古文作家,今人熟知的是韓愈、柳宗元,其實元稹和白居易在當(dāng)時的影響力也不遜色,只是其描寫較為繁縟,以至元、白自己也感到慚愧,即白居易《和答詩序》所謂“辭繁”。(7)[唐]白居易撰,顧學(xué)頡校點:《白居易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0頁。與元稹的怯場相比,張潮的高視闊步表明,清初文壇的“破體”風(fēng)尚,較之中唐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他如鈕琇的文筆偏于“幽艷”,(8)[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232頁。也是一時風(fēng)氣的反映。
清初蒲松齡未就《聊齋志異》的寫作提出系統(tǒng)的理論主張,但從清中葉紀昀對于《聊齋志異》的批評,卻足以見出蒲松齡對“破體”的偏好。紀氏的批評,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聊齋志異》體例不純,既有“小說”,又有“傳、記”。(9)[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頁。這里所謂“小說”,指劉敬叔《異苑》、陶潛《續(xù)搜神記》一類志怪,其敘事是片段的,無論寫人還是記事,都不強求敘事要素的完整,時間、地點、人物履歷、社會關(guān)系等,也可以部分省略。這里所謂“傳、記”,指《飛燕外傳》《會真記》這一類以傳、記為名的作品。傳與記的差別在于,傳以人為中心,記以事為中心,但無論寫人還是記事,都注重完整,時間、地點、人物履歷、社會關(guān)系等要素不可或缺。第二,《聊齋志異》大量描寫私生活場景,不符合傳、記規(guī)范。傳、記本是史家文體,后來成為古文中的一個類別。按照這一文體的慣例,所記敘的言行必須是有人聽到或見到的,所以不能寫人的心理活動,也不能寫隱秘的私生活,除非記敘者承認自己曾經(jīng)偷窺,或者以當(dāng)事人身份自敘其事。否則的話,就會面臨一個質(zhì)疑,“何從而聞見之”?(10)[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頁。紀昀以史家傳、記或古文傳、記為標準,對《聊齋志異》的“隨意裝點”提出了批評。確實,蒲松齡并不在意傳、記寫作相沿已久的規(guī)范,他熟悉和喜愛講唱文藝,而講唱文藝在面對私生活場景時,可以是一個仿佛總在現(xiàn)場的全知者,甚至連心理活動也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一個用文言寫作的人,卻采用了民間文藝的寫法,正是典型的“破體”之舉。這一做法導(dǎo)致了紀昀的不滿,卻成就了作為小說家的蒲松齡。如馮鎮(zhèn)巒《讀聊齋雜說》所說:蒲松齡要是不這樣寫,還能如此富有魅力嗎?由此也可以加上一句:沒有清初古文作家、筆記作家和志怪作家不約而同的“破體”之舉,就不會有清初傳奇小說的繁榮。
傳奇小說與“破體”之間的因緣,由來已久:中唐文人打破六朝時期的“文”“筆”界限,以辭章為傳、記,其結(jié)果是傳、記成為了傳奇。無獨有偶,清初傳奇小說也往往是由敘事性的古文或筆記或志怪“破體”而成,因而呈現(xiàn)出三種生存樣態(tài):或寄生于古文,或寄生于筆記,或寄生于志怪。
《虞初新志》二十卷是張潮編選的一部敘事作品集,初刊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左右,迅即成為暢銷書,遠播日本等國。影響所及,仿效者紛起,嘉慶間黃承增編了《廣虞初新志》四十卷,鄭澍若編了《虞初續(xù)志》十二卷,民國間又有人編了《虞初近志》《虞初支志》《虞初廣志》等,形成了一個“虞初系列”。初刻本中曾收入錢謙益的《徐霞客傳》《書鄭仰田事》等數(shù)篇,后因錢被清廷宣布為“貳臣”,此書一度被禁。現(xiàn)通行本中的《姜貞毅先生傳》《孫文正、黃石齋兩逸事》《紀周侍御事》《南游記》《板橋雜記》五篇,均為康熙刻本所無,而為乾隆年間刊本所增入。
《虞初新志》所收作品多以傳、記為名,如王猷定《湯琵琶傳》(卷一)、《李一足傳》(卷八)、《孝賊傳》(卷八)、《義虎記》(卷四),徐芳《神鉞記》(卷四)、《柳夫人小傳》(卷五)、《換心記》(卷五)、《乞者王翁傳》(卷五)、《雷州盜記》(卷五)、《化虎記》(卷七)、《義犬記》(卷七)、《奇女子傳》(卷七),周亮工《盛此公傳》(卷一)、《劉酒傳》(卷十六)、《唐仲言傳》(卷十六)、《李公起傳》(卷十六)等。從體式看,它們與古文中的傳、記屬于一路,從題材和風(fēng)格看,其特色卻是“破”古文之“體”。
清代的古文宗師方苞,曾就古文寫作提出了“雅”“潔”二字作為標準?!把拧本皖}材選擇而言,側(cè)重于孝子烈女、義夫節(jié)婦,而才子佳人、豪俠和隱士,則應(yīng)拒之門外?!皾崱本驼Z言表達而言,要簡明質(zhì)樸,不能有楚辭的絢爛、《世說新語》的清雋,或唐詩宋詞的清麗。比照方苞所設(shè)的兩個標準,可以說,《虞初新志》中的傳、記,都是不合規(guī)范的。
比如王猷定的傳、記。他的同時代人李良年,曾在《秋錦山房集》卷三《論文口號》之六中非議他的《湯琵琶傳》《李一足傳》過于“荒唐”,(11)[清]李良年:《秋錦山房集》,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43頁。意思是說,這兩篇作品雖名為傳、記,卻不符合紀實的基本要求。撇開李良年的貶抑態(tài)度不談,他倒是看出了這些作品在內(nèi)容和修辭上不同于古文的一些特性。《湯琵琶傳》敘明末清初琵琶藝人湯應(yīng)曾,所彈古調(diào)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效,卻“世鮮知音”。一老猿為其琵琶哀曲所感動,化身孀婦嫁他,為他孝養(yǎng)老母。湯辭家前往湘鄂,一夜舟泊洞庭,忽有老猿跳入舟中哀號,天明時分,抱琵琶入水而沒。湯歸家,知妻已死,自此頹唐自放,流落淮浦,不知所終?!独钜蛔銈鳌窋⒁蛔阒笧槔锖罋?,一足與弟奮擊里豪,亡命他鄉(xiāng)。明亡,一日端坐而逝。這樣一個“亦孝子,亦俠客,亦文人,亦隱者,亦術(shù)士,亦仙人”(《李一足傳》篇末張潮評語)(12)[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頁。的形象,與湯應(yīng)曾一樣,也是不應(yīng)進入正宗古文的。王猷定的語言,瑰麗絢爛,也不符合“潔”的要求。
《虞初新志》所收黃周星的傳、記,雖僅《補張靈、崔瑩合傳》一篇,卻足以名世。張靈是唐寅、祝允明的同時代人,與唐、祝交誼頗深。朱承爵《存余堂詩話》、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等對其人其詩均有所記載,《補張靈、崔瑩合傳》即據(jù)以敷衍,并參考了若干民間稗乘如《十美圖》之類。作品以男女深情喻家國之慨,細節(jié)描寫淋漓盡致,傳達了作為遺民的黃周星的無限感傷。
徐芳的作品,其內(nèi)容特征:一是對于節(jié)操(包括忠、孝、節(jié)、義等倫理規(guī)范)的極度推崇,如《柳夫人小傳》之贊殉節(jié),《神鉞記》之懲戒“不孝子”,《義犬記》之倡導(dǎo)義氣;一是憤世嫉俗,對于那些葬送了國家的達官貴人深惡痛絕,而將同情與贊譽奉獻給卑賤者甚至異類。其價值尺度,似與正宗古文相近,但其題材不避荒怪,其詞藻絢爛奪目,卻分明來自莊騷傳統(tǒng)。如《乞者王翁傳》在敘寫了王姓乞丐拾金不昧之舉后,大筆一振,喝彩道:“今之讀書明禮義,據(jù)地豪盛,長喙铦距,擇弱肉而食之,至于冤楚死喪,宛轉(zhuǎn)當(dāng)前而不顧者,蓋有之矣,況彼遺而我遇,取之自然者乎?吾故不敢鄙夷于乞而直翁之。夫乞而賢,即翁之可也?!?13)[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94、95、302頁。篇末張潮的評語進一步發(fā)揮了徐芳的憤激之慨:“蓋乞人一種,非至愚無用之流,即具大慈悲而有守者。”(14)[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94、95、302頁?!独字荼I記》有意反仿晚唐溫庭筠《乾子·陳義郎》和皇甫氏《原化記·崔尉子》,刻意強調(diào)做官的比強盜還壞:“異哉!盜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盜也,而其行鮮不盜也,則毋寧以盜守矣。”(15)[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94、95、302頁。這種恣肆不羈的修辭風(fēng)格,在正宗古文家看來,也是不合適的。
魏禧、侯方域、汪琬是清初齊名的三大古文家,其中魏禧的風(fēng)格尤為奔放,這與他的文章理念有關(guān)。在《甘健齋軸圓稿敘》中,他根據(jù)風(fēng)格的差異把文分為三種:“簡勁明切”的是“作家之文”;“波瀾激蕩”的是“才士之文”;“紆徐敦厚”的是“儒者之文”。(16)[清]魏禧著,胡守仁等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第434、248頁。這里,他雖然習(xí)慣性地把“儒者之文”放在最高位置,但并未因此放棄對于氣勢的偏愛,其《答計甫草書》有云:“天地之生殺,圣人之哀樂,當(dāng)其元氣所鼓動,性情所發(fā),亦間有不能自主之時,然世不以病天地圣人,而益以見其大。文章亦然?!?17)[清]魏禧著,胡守仁等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第434、248頁。由于講求“氣盛”,魏禧的傳、記便不期而然地入了傳奇小說一途?!洞箬F椎傳》是其名篇之一。一個來自《水滸傳》世界的劍俠,膽識兼具,卻“泯泯然不見功名于世”,作者借此痛斥了人不能盡其才的明末政治。大鐵椎與“諸響馬”決斗的場面,氣盛言宜,尤其生機勃發(fā)。
周亮工《盛此公傳》寫了一個慷慨自負、以英雄自許卻被小人所玩弄的書生,雖因病目盲,仍潛心于讀書作文,且書法較從前更勝?!稌氶w女子圖章前》記“工圖章”的鈿閣女子,《書王安節(jié)、王宓草印譜前》記工印譜的王氏兄弟,《書姜次生印章前》記“酒外惟寄意圖章;得酒輒醉,醉輒嗚嗚歌元人《會稽太守詞》”的姜次生;《劉酒傳》記“自畫之外,無非酒者,其名酒,其款酒,其死亦酒”(文末張潮評語)的劉酒。(18)[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94、95、302頁。這些有一技之長而又不拘格套的民間藝術(shù)家,攜帶著濃郁的傳奇風(fēng)味。其他如余懷《王翠翹傳》、彭士望《九牛壩觀牴戲記》、張明弼《冒姬董小宛傳》、吳偉業(yè)《柳敬亭傳》、王晫《看花述異記》等,也都以“風(fēng)韻”和“一、二無關(guān)系之事”見長。
上面所列舉的,是寄生于古文的傳奇小說,其共同特點是:雖以傳、記為名,但在題材選擇和藝術(shù)表達方面卻突破了古文矩矱。
筆記體式始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經(jīng)唐人李肇的《國史補》等加以推進,至兩宋臻于鼎盛,歐陽修《歸田錄》、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李廌《師友談記》、莊綽《雞肋編》、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等,都是筆記名作。由這些作品所確立的筆記風(fēng)范,可以大體作如下概括:在選材上偏于掌故,憶舊談往,嘉言韻事,構(gòu)成其主體內(nèi)容;以片段敘事為主,各片段之間相互獨立,無意于寫出完整的人物或事件;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刻意經(jīng)營的描寫殊為少見。
與正宗筆記形成對照,清初的一些筆記,尤其是鈕琇的《觚?!?,卻偏愛那種異于掌故風(fēng)味的奇情異致;無論寫人,還是敘事,都刻意經(jīng)營,致力于情節(jié)的完整、細節(jié)的生動和辭藻的絢爛。
《觚?!纷阝o琇任職高明知縣期間,其正編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共八卷,包括《吳觚》三卷,《燕觚》《豫觚》《秦觚》各一卷,《粵觚》二卷;續(xù)編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共四卷,包括《言觚》《人觚》《事觚》《物觚》各一卷。正、續(xù)編計有300余則,《觚剩·自序》將其內(nèi)容歸納為三個方面:一為“筑摧易水,歌起悲風(fēng)”,側(cè)重記述抗清志士的事跡,收錄其佚文,因而曾被清廷認為多有“違?!?;二為“維美昭于繡管,斯艷發(fā)乎香奩”,側(cè)重記述女性的才識、際遇;三為“心茍通乎大造,將何幻而非真”,側(cè)重記述“怪”“幻”事物。(19)[清]鈕琇:《觚剩》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頁。二、三兩類中包含了不少具有傳奇小說風(fēng)味的作品,如《睞娘》《姜楚蘭》《雙雙》《云娘》等篇,并因此受到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批評:“往往點綴敷衍,以成佳話,不能盡核其實也。”(20)[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232、1232頁。
卷三《睞娘》寫了一個美麗聰慧卻所托非人的女性。睞娘出身于閥閱仕宦之家,聰慧穎異,麗質(zhì)天生,深得父母鐘愛。然而,她的美好的人生圖景不久就毀于明末戰(zhàn)亂,她不得不遠離父母到其姑倩娘家避難。寡居的倩娘與“無行”的潘生有染,“恥睞之獨為君子也”,引誘睞娘與潘生茍合,不成,又蒙騙睞娘父母,將睞娘嫁給了潘生。睞娘忍受不了潘生的“叱詈”“鞭撻”和公婆的“悍虐”,最終選擇了死亡。自縊之前寫給父母的那封信,是她的絕筆,那種刻意錘煉的文筆,更增強了其辭章風(fēng)味。
鈕琇也鐘情于帶有畸人色彩的女性?!鄂!肪砣秴酋隆そm》之姜楚蘭,高自標置,以“情”為重,遠過于尋常歌妓;計賺武夫劉澤清,亦豪亦慧,行跡又頗似紅拂。續(xù)編卷三《事觚·雙雙》之蔣四娘尤為超世拔俗:在常人眼里,狀元是何等令人欽羨,而蔣四娘卻寧與才鬼坐對,亦不做陋狀元的“雕籠鸚鵡”。《觚?!愤€描述了幾位“閨幃奇杰”:有的長于詞翰,“辭能卻敵”,比如“獻詩保寨”的郭貞順(續(xù)編卷二《人觚·獻詩保寨》);有的弓馬嫻熟,俠骨柔情,比如為汪參政一家“奮衛(wèi)長途”的云娘(卷三《吳觚下·云娘》)。這些女性,延續(xù)了唐人傳奇中的柳氏、紅拂一脈,與掌故傳統(tǒng)幾乎沒有關(guān)聯(lián)。
《觚剩》的風(fēng)格可用“凄”“艷”二字加以概括。鈕琇的情懷偏于“悲激”,這里有個人的原因:長期的羈旅漂泊、冷宦生涯以及父母去世給了他沉重打擊;也有社會的原因:明清鼎革,江山易主,漢族士大夫心中幾乎都埋下了憂傷的種子,即使出仕清朝,心頭也不免陰霾重重。鈕琇的文筆則偏于哀艷?!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琇本好為儷偶之文,故敘述是編,幽艷凄動,有唐人小說之遺?!?21)[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232、1232頁?!肚迨妨袀鳌繁緜饕嘣疲骸霸娚僮鳎@才絕艷,方駕齊梁。中歲則婉麗悲激,長于諷喻?!?22)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卷七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5754~5755頁。以這種才情來寫“悲激”情懷,駢散相間,藻飾鮮明,其刻意經(jīng)營的文筆,與如話家常的正宗筆記當(dāng)然大為不同。
王士禎《池北偶談》中的《劍俠》《女俠》二則也是名篇。第一則寫劍俠劫取某中丞的不義之財,并截其夫人頭發(fā)以示警告。第二則寫順治初年,某縣役押送官銀赴濟南,夜宿旅店時,雖嚴加看護,仍被一“著紅帩頭”的男子劫走。眾人向庵中尼姑求助,“尼笑曰:‘此奴敢來此弄狡獪,罪合死。吾當(dāng)為一決!’顧嫗人,率一黑衛(wèi)出,取劍臂之,跨衛(wèi)向南山徑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市人集觀者數(shù)百人。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qū)衛(wèi)而返,驢背負木夾函數(shù)千金,殊無所苦。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官封如故乎?’驗之良是。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卻否?’眾聚觀,果紅帩頭人也。眾羅拜謝去。比東歸,再往訪之,庵已鐍閉,空無人矣?!鄙颀堃娛撞灰娢?,真有王士禎所偏愛的那種神韻。
《劍俠傳》對后世影響甚大。姜泣群所輯《虞初廣志》,卷八收有闕名《記異僧普濤》,敘普濤為人,“蔑視大眾”,唯于王士禎“敬禮有加”,自稱“余即世所傳劍俠也”,囑王蘭皋不要告訴王士禎,說士禎“貴人,且為當(dāng)世詩學(xué)正宗,不愿使形諸歌詠,致留后人口實”。(23)姜泣群:《虞初廣志》卷八,上海:東方書局,1915年,第10頁。把《劍俠傳》當(dāng)作典故來用,可見它的流行程度?!秳b傳》也常被用作古文范本,其實是因為它的故事有趣,對“五四”以來的讀者別有一種吸引力,倒不是因為它在古文中真能代表“正宗”。
上面所列舉的,是寄生于筆記的傳奇小說,其共同之處是:雖編入筆記集中,卻并不謹守筆記家法,在內(nèi)容和修辭上反倒近于辭章。
中國古代的志怪一體,興盛于六朝,干寶的《搜神記》、署名陶潛的《搜神后記》、劉敬叔的《異苑》等,尤為著名。其寫作宗旨,是以史家筆法記敘民俗信仰中的仙、鬼、怪以及其他反常事物,質(zhì)樸簡潔,粗陳梗概,沒有華麗的詞藻,也不看重繁縟的細節(jié)。其題材一部分來自文獻記載,一部分來自當(dāng)時傳聞,并不有意虛構(gòu)。雖有不少以“傳”(如舊題曹丕所作的《列異傳》)或“記”(如《搜神記》)為名,但總體上仍以片段敘事為主。
與正宗的志怪形成對照,蒲松齡《聊齋志異》雖名為志怪(“異”與“怪”同義),題材也偏于志怪,但其宗旨所在,并非記敘民俗信仰,而是以民間信仰為因由,集中抒寫作者的“孤憤”;嫁接在花妖狐魅上的,實為想象中的佳人或俠女,與唐人傳奇的題材一脈相承。那些以人物名篇的作品,實即以“傳”為題,首尾完整,尤能體現(xiàn)其寫作特色。第一,其描寫瑰異真切,委曲細膩,如在眼前。傳統(tǒng)的“志怪”以“粗陳梗概”為正宗寫法,傳奇則注重現(xiàn)場感,致力于經(jīng)營細節(jié),蒲松齡將志怪題材與“傳奇法”結(jié)合,遂創(chuàng)造出一個嶄新的藝術(shù)世界。第二,蒲松齡善于在醇雅的文言中注入生活的新鮮與活力。其敘述描寫語言,往往能逼真地展現(xiàn)生活的一角;其人物語言高度個性化,惟妙惟肖。在某些作品中,作者還有意引入口語、諺語,如“世無百年不散之筵”“一日夫妻,百日恩義”“丑婦終須見姑嫜”等,雖為文言,仍不失生活的親切感。第三,《聊齋志異》有不少作品詩情濃郁。蒲松齡善于將他所熱愛、歌頌的人物和美好的事物加以詩化。如《黃英》中的陶黃英姊弟實是菊花的化身,他們售菊致富,“聊為我家彭澤解嘲”;陶淵明典故的引入,賦予了小說濃郁的詩意?!读凝S志異》經(jīng)常通過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烘托來創(chuàng)造意境?!痘履铩分袃?yōu)美的琴聲,烘托出鬼女宦娘風(fēng)雅不俗的精神世界;《嬰寧》中嬰寧天真爽朗的笑聲,以及總是伴隨著她的鮮花,“亂山合沓,空翠爽肌”的生存環(huán)境,烘染出嬰寧天真無邪的性格?!逗苫ㄈ镒印贰陡鸾怼贰断阌瘛贩謩e寫荷花的神韻、牡丹花的風(fēng)雅、白牡丹的性情,把對每一種花的獨特審美感受融入對一女性的生意盎然的描繪之中,虛實相生,達到了內(nèi)在生命與外在情趣的合一。《白秋練》《宦娘》《花姑子》《西湖主》《連瑣》等篇也都意象豐滿,余韻悠然。這些名篇,自然是一流的傳奇小說。
即使是那些近于片段敘事的作品,在蒲松齡筆下,也洋溢著傳奇小說風(fēng)味。如果比較一下明末清初三篇寫口技的作品,對《聊齋志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的特點,可以看得更加清晰。這三篇作品,一篇出于金圣嘆之手,見金本《水滸傳》第六十五回回前總評,無篇名,可代擬為《京中口技》;一篇是林嗣環(huán)的《秋聲詩自序》,原載《虞初新志》卷一,現(xiàn)行的中學(xué)語文教材改題為《口技》,刪去一首一尾,中間的文字也略有改動;一篇是蒲松齡的《口技》,見張友鶴輯?!读凝S志異會校會評》卷二。
金圣嘆、林嗣環(huán)描述一個家庭夜間的生活和突發(fā)的失火事件,注意到日常性、情節(jié)性和場面的描繪;蒲松齡的《口技》描述幾位女子相聚并討論如何用藥的情形,同樣取材于日常生活,有情節(jié),有場面,有鋪墊,有高潮,可謂異曲同工。而蒲松齡超常的小說家天分尤其體現(xiàn)在下述三個方面。第一,設(shè)計了人物對話。九姑、六姑、四姑和三個丫環(huán),各有情態(tài)和語調(diào),了了可辨。第二,設(shè)計了懸念。金圣嘆、林嗣環(huán)開頭即點明所寫為口技表演,無意于瞞住讀者。蒲松齡寫一個女子“招神問醫(yī)”的情形,仿佛在講述一個與口技無關(guān)的故事,直到篇末才點明原來只是口技表演。其敘事遵循設(shè)疑、釋疑的程序,意在制造扣人心弦的效果。第三,把口技表演與行騙聯(lián)在一起,其題材因而可以歸于公案一類。公案題材、懸念設(shè)置、人物對話,三者的結(jié)合,使《口技》更具世俗生活氣息,足以體現(xiàn)《聊齋志異》的特質(zhì)。“《虞初新志》所載作品,由明末至康熙中,已顯示了文人載筆越來越朝小說敘事方向傾斜。但此時寫作對象仍不脫傳奇舊蹊,以才子、佳人、名士、英雄、仙家、畸客為主。寫藝人,如湯琵琶、柳敬亭;乞丐如徐芳《乞者王翁傳》;老百姓如周亮工《書戚三郎事》;或單純敘小事如彭士望《九牛壩觀觝戲記》之類,數(shù)量尚少,筆觸還沒真正下及世俗事務(wù)。時人筆記,如鈕琇《觚剩》,王漁洋《池北偶談》也是這種情況。真正用此筆法來寫市井生活的,仍是《聊齋》?!薄斑^去,傳奇寫才子佳人、畸士、豪杰,通俗小說寫市井世情,至此乃合二為一?!?24)龔鵬程著:《中國文學(xué)史(下)》,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第413頁。
假如用嚴格的文體標準來衡量蒲松齡的《口技》,只能說:這不是一篇古文傳、記,在古文傳、記中,人物至少要履歷完整,情節(jié)至少要有起承轉(zhuǎn)合;也不是一篇志怪,志怪都是粗陳梗概的,不能寫得如此詳細。由此一例可見,《聊齋志異》不是一部按照規(guī)矩寫出來的作品,而是文成法立。后世讀者之所以把《聊齋志異》作為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來看,是因為其中大多數(shù)作品,可以認定為傳奇小說,并不是說蒲松齡志在成為一名傳奇小說家。
以上所列舉的,是寄生于志怪的傳奇小說,其共同點是:雖編入志怪集中,卻并不謹守志怪家法,其內(nèi)容和修辭不僅有近于辭章之處,甚至有近于民間說唱之處。
清初的諸多敘事作品,之所以被認定為傳奇小說,采用傳、記體式是一個必備條件,因為只有這種體式,才能寫出完整的人物、完整的故事。在此之外,其題材選擇和情感表達,也在考察的范圍之內(nèi)。
就題材而言,唐人傳奇所確立的三個重心,分別是才子佳人(如《鶯鶯傳》《霍小玉傳》《李娃傳》)、豪俠(如《虬髯客傳》《車中女子》)和隱士(裴铏《傳奇》等小說集中均有大量記敘隱居生活的作品)。清初傳奇小說的題材重心,延續(xù)了這一軌范。
以張潮所編《虞初新志》為例,其《凡例十則》就作品取材作了這樣的說明:“予向有才子、佳人、英雄、神仙《四懷詩》及《征選外史啟》?!?25)[清]張潮輯:《虞初新志》卷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頁。所謂“才子、佳人、英雄、神仙”,對應(yīng)的正是才子佳人、豪俠和隱士?!队莩跣轮尽分械娜宋?,屬于佳人的有崔瑩(黃周星《補張靈、崔瑩合傳》)、王翠翹(余懷《王翠翹傳》)、李香(侯方域《李姬傳》)、柳如是(徐芳《柳夫人小傳》)、小青(佚名《小青傳》)、董小宛(張明弼《冒姬董小宛傳》)、陳小憐(杜濬《陳小憐傳》)、陳圓圓(陸次云《圓圓傳》)、姍姍(黃永《姍姍傳》)等;屬于豪俠(“英雄”)的有髯樵(顧彩《髯樵傳》)、大鐵椎(魏禧《大鐵椎傳》)、二劍俠(王士禎《劍俠傳》)、王義士(陳鼎《王義士傳》)、髯參軍(徐瑤《髯參軍傳》)、徐霞客(錢謙益《徐霞客傳》)、李一足(王猷定《李一足傳》)、柳敬亭(吳偉業(yè)《柳敬亭傳》)、汪十四(徐士俊《汪十四傳》)、吳六奇(鈕琇《記吳六奇將軍事》)、名捕婦(姚伯祥《名捕傳》)等;屬于隱士(“神仙”)的有賣酒者(魏禧《賣酒者傳》)、一瓢子(嚴首升《一瓢子傳》)、賣花老人(宗元鼎《賣花老人傳》)、愛鐵道人(陳鼎《愛鐵道人傳》)、八大山人(陳鼎《八大山人傳》)、武恬(方亨咸《武風(fēng)子傳》)、魯顛(朱一是《魯顛傳》)、高昽(朱一是《花隱道人傳》)、陳洪綬(毛奇齡《陳老蓮別傳》)、劉酒(周亮工《劉酒傳》)等。無論是寫佳人,還是寫豪俠、隱士,《虞初新志》都偏于渲染其奇情異致。蒲松齡的小說集以“志異”為名,除了包含志怪的含義外,也包含了對于奇情異致的偏愛。
從情感表達的力度來看,清初傳奇小說“發(fā)憤以抒情”,體現(xiàn)了傳奇慣例與時代新變的交融。
《虞初新志》中的豪俠、隱士,或由俠而隱,或亦俠亦隱,相互之間并無不可跨越的鴻溝。陳寅恪為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作序,曾感慨萬千地說:明清鼎革之際,氣節(jié)之士,“相率遁逃于禪”,(2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2頁。惟其如此,故隱居并非忘懷世事所致,反倒是牽掛世事的激烈反應(yīng),這就通于俠了。比如花隱道人,“尚俠輕財”,明末亂起,“知事不可為”,遂“蠖伏自污”。(27)④⑤ [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184、243頁。愛鐵道人事事與常人異:冬夏不穿衣褲;從不熟食;性尤愛鐵,“頭項肩臂以至胸背腰足,皆懸敗鐵,行路則錚錚然如披鎧”。(28)[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184、243頁。舉止之所以如此反常,是因為這才能表達出深重的亡國之痛。
就連才子佳人故事也與其時士大夫階層的故國之思密切相關(guān)。《補張靈、崔瑩合傳》敘明正德間吳縣才子張靈與崔素瓊一見鐘情,別后日夜思念,憂郁而死。一張一崔,看似與《西廂記》中的張生、崔鶯鶯相仿,實則命意迥然不同?!堆a張靈、崔瑩合傳》在結(jié)尾處這樣點題:“張以情死,崔以情殉,初非有一詞半縷之成約,而慷慨從容,等泰山于鴻毛,徒以才色相憐之故。推此志也,凜凜生氣,日月爭光,又遠出琴心犢鼻之上矣!”(29)[清]張潮編:《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184、243頁。仿劉安評屈原之語立論,令人聯(lián)想到明清易代之際諸多遺民(如歸莊等)眷懷故國的一片深情。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他踏上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時,明清之際那種熾烈的民族情感已經(jīng)降溫,但并未完全冷卻。以蒲松齡的作品為例,既有頌揚清廷的擬表、擬判等舉業(yè)文字,也有《公孫大娘》《林四娘》《林氏》《亂離》《野狗》等暗含對清廷不滿的作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由于在科舉之路上坎坷不斷,蒲松齡心中充溢著難以化解的“塊壘愁”。這種悲憤與明清之際一代遺民的故國之情當(dāng)然不同,但情調(diào)上的凄涼、沉郁則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結(jié)論是:清初的部分敘事作品,盡管有的名為古文,有的名為筆記,有的名為志怪,但通常采用傳、記體式,聚焦于才子佳人、豪俠和隱士,注重鋪寫的細膩、辭藻的經(jīng)營,與正宗的古文、筆記或志怪路數(shù)迥異。它們接續(xù)了唐人傳奇的文脈,理當(dāng)作為傳奇小說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