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昆
(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經濟理性是人們基于一般理性與“經濟人”假設的特點概括出的一種新的理性范式。西方“經濟人”假設,經過了“古典經濟人”“新古典經濟人”和“泛經濟人”三個發(fā)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70年代至今,伴隨著“經濟學帝國主義”大行其道,經濟理性逐漸泛化,其將所有人的理性行為都假定為“經濟人”行為,“經濟人”假設也就由最初的經濟領域擴大到了所有社會生活領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都被泛化為“經濟人”。經濟學家們主張人們所有的行為選擇都應該在經濟理性指導之下基于“成本—收益”進行充分的“利益權衡”,從而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F(xiàn)實生活中,經濟理性的泛化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本文將在分析經濟理性的基礎,對經濟理性的泛化現(xiàn)象進行探析。
經濟理性是根據(jù)“經濟人”假設的理性特點所概括出的一種理性范式。因為“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理論構建的基礎(1)趙昆:《“經濟人”假設與制度認同》,《齊魯學刊》2007年第5期。,因而經濟理性也被稱之為經濟學的理性或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2)呂耀懷:《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學術論壇》1999年第3期。。
經濟理性作為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是經濟主體(即“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運用理性能力的一種思維范式或是方法論。
經濟理性與哲學意義上的理性有很大區(qū)別?!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理性的解釋是:“1.指屬于判斷、推理等活動的(跟感性相對):理性認識。2.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失去理性?!?3)《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800頁。人們通常認為,西方哲學中的理性概念與reason和rationality相關,前者更強調邏各斯方面的內涵,后者則側重合理性方面的內涵。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理性(邏各斯)一詞,他認為“邏各斯是萬物生成的原則,邏各斯是共同的原則,邏各斯是統(tǒng)一的原則,它是智慧,它支配著萬物,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不是人們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把握的”(4)聶敏里:《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史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頁。。西方理性主義開創(chuàng)人蘇格拉底則認為理性是靈魂的本質,但是“蘇格拉底所說的理性不只是后來康德所說的純粹理性那種意義的理性,更重要的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理性”(5)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頁。。在康德那里,理性成為了在感性和悟性之上的一種“提供先天知識原則的能力”(6)[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頁。。只有理性才能脫離經驗去思考那些超驗的理念。就中國哲學的理性而言,“中國哲學雖然未明確地區(qū)分理性的以上向度,但其理性觀念在實質的層面包含以上涵義”(7)楊國榮:《中國哲學中的理性觀念》,《文史哲》2014年第2期。。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繼承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理性的解讀賦予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內涵,由此開啟了嶄新的哲學視域”(8)李成旺:《何謂“理性”?“理性”何為?——完整理解“理性”內涵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啟示意義》,《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3期。??傊?,我們可以將哲學意義上的理性界定為:理性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主體自覺能力,也是改造世界和人自身、為社會立法、為自身確立價值目標的能動力量。
而經濟理性,即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阿瑪?shù)賮啞どJ為:“我們可以識別出三種相互區(qū)別的規(guī)范含義,它們都十分常見,并屢屢被引用。這三種解釋分別將選擇的理性理解為:(1)選擇的內在一致性;(2)自利最大化;(3)一般最大化(maximization in general)”(9)[印]阿馬蒂亞·森:《理性與自由》,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頁。?!暗谝环N內在一致性的解釋注重的是在不同情況下各種選擇之間的關聯(lián),它將選擇結果與不同的‘菜單’(也就是不同的可以利用的備選方案集)進行比較?!薄耙簿褪钦f將這些要求全都根據(jù)這些選擇本身的含義來看待,而無須任何外在的參數(shù)(即,將選擇與選擇進行比較,而不是與目標、價值、偏好或其他非選擇變量進行比較)?!?10)[印]阿馬蒂亞·森:《理性與自由》,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頁。汪丁丁也認為經濟學“理性”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人的自利性”假設;二是“極大化原則”(也可以表示為“極小化原則”);三是“每一個人的自利行為與群體內其他人的自利行為之間的一致性假設”(11)汪丁?。骸督洕鷮W理性主義的基礎》,《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林毅夫也指出:“所謂理性,經濟學里最一般的定義是:‘一個決策者在面臨幾個可供他選擇的方案時,會選擇一個能令他的效用得到最大滿足的方案’?!?12)林毅夫:《小農與經濟理性》,《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3期??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經濟人”依賴經濟理性,通過功利計算選擇自己的行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場經濟也正是通過經濟人的經濟理性,通過利益驅動,從而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
綜上,我們可以將經濟理性界定為:經濟理性是行為個體在行為選擇時所具有的推理和計算能力,其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為根本目標。
1.經濟理性具有個體性。經濟學理論強調只有個體才具有經濟理性,才能進行行為選擇?!敖洕鷮W假定,只有個體,也就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意識的生命體,才有目的和行動能力。人要行動,就必須思考,就需要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然后作出決策,而這些活動只有個體才能完成。集體是不會思考的,它本身也不可能有行動”(13)張維迎:《經濟學原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
這和哲學意義上的理性不同,哲學意義上的理性雖然也強調理性是行為主體自身的本質體現(xiàn),是行為主體自覺的能動力量,但哲學意義上的理性不排斥集體理性,人們認為集體、國家和政府也具有理性,能夠有效進行行為決策和制度建構。也就是說從主體角度來看,經濟理性只認為單個的人才是行為選擇的主體,只有單個的人才能依據(jù)成本—收益權衡進行行為選擇。因此,經濟理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反映人的本能的理性,它只重視個體人的自身需要,一切選擇都出于自身目的、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即是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
雖然美國經濟學家曼瑟·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提出了集團行動的理性(也有學者稱之為集體理性),認為在集團內部其成員并不是按照個體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而是按照所有成員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奧爾森進一步指出了集團行動的理性:“對潛在集團概念的批評是離題的,因為這一概念并不必要假設一定要有經濟學家通常在市場中發(fā)現(xiàn)的自私自利和利潤最大化行為。只要這里提出的大型或潛在集團的概念講究的是嚴格的‘理性’行為,那么不管行為是自私的還是無私的,這一概念都是正確的?!?14)[美]曼瑟·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物品與集團理論》,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3頁。但在經濟學領域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還是堅持認為經濟理性是與個體相關的理性。例如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和大衛(wèi)·普雷契特科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強調:“經濟學理論看重個體,這一點與重視選擇密切相關。我們的日常語言常常將這二者混為一談。因為實際上只有個體進行選擇,所以經濟學家在剖析企業(yè)、政府、國家等集體的決策時,總試圖確定集體之中個人的選擇。比如,你選擇上你現(xiàn)在的學校,但是學校本身并沒有‘選擇’收下你做學生?!薄耙粋€經濟學學得好的學生應該很快就能懂得是個體在作決策和選擇,而不是集體自身。”(15)[美]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大衛(wèi)·普雷契特科:《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馬昕、陳宇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10頁。
2.經濟理性具有自利性。經濟理性不僅強調只有個體才能進行行為選擇,而且認為個人行為選擇都是有目的的,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自利,即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阿瑪?shù)賮啞ど浿赋觯骸盁o論如何,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這種將理性理解為對自利的理智追求的狹隘觀點以及與此相應的所渭‘經濟人’對形成當代經濟學的主流學派起了很大的作用(無論它們把這相似的觀點歸之于斯密是否準確)。”(16)[印]阿馬蒂亞·森:《理性與自由》,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因此,自利性被看作是經濟理性的動機,為了自身利益進行最優(yōu)選擇也就成為經濟理性的核心。
經濟理性在最原本的意義上主張,個人的活動總是有自利動機的,雖然斯密并沒有完全否定個人的利他性,但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自利性才是個體行為的根本動機?!氨M管有過這樣的變化,但經濟理性的突出特征——個人性、自利性卻始終未變”(17)呂耀懷:《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學術論壇》1999年第3期。。“有一種流行很廣的說法是:個人的‘理性’意味著個人是自私的,邊際效用經濟學中說的個人將其主觀效用最大化,就是個人將其私利最大化。就是一些近年在美國的名牌大學經濟專業(yè)獲得了博士學位的經濟學教授,也是這樣解釋主流經濟理論中的個人‘理性’假說”(18)[奧地利]路德維?!ゑT·米塞斯:《人的行動——關于經濟學的論文》(上冊),余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頁。。經濟理性的自利動機似乎在休謨那里也可以得到佐證,因為休謨曾說:“人如果寧愿毀掉全世界而不肯傷害自己的一個指頭,那并不是違反理性的?!?19)[英]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54頁。
3.經濟理性堅持效用最大化原則。經濟理性不僅是自利的,而且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運用理性計算在幾種可行方案里選擇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方案?!耙粋€決策者在面臨幾個可供他選擇的方案時,會選擇一個能令他的效用得到最大滿足的方案”(20)林毅夫:《小農與經濟理性》,《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3期。?!霸谛鹿诺浣洕鷮W以及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中,所謂“理性”,就是指行為主體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21)汪丁丁、葉航:《理性的危機——關于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對話》,《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當然,在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理性總是被認為在成本—收益之間追求利益最大化,行為主體總是希望用最可能少的成本獲得最可能大的收益。但在19世紀70年代,在西方經濟學所謂的邊際革命之后,經濟理性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也變成了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決策者追求的往往是個人效用的最大滿足,而不是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安全、名譽、社會地位、自我實現(xiàn)等,也都是決策者所珍惜的。在研究決策行為時,把決策的目標當作是利潤的最大化,實際上是把問題過于簡化”(22)林毅夫:《小農與經濟理性》,《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3期。?!昂沃^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呢?它是一般最大化行為(即對最大化的對象不施以任何限制),還是最大化實現(xiàn)個人的特殊私利呢?這一區(qū)別在相當一部分現(xiàn)代經濟學的文獻中都消失了,這應歸功于‘顯示偏好’理論的出現(xiàn),在這一理論中,‘效用’僅僅被定義為可以觀察到的個人所追求的最大化目標,此外,‘效用’這一術語也用以代表個人的自利或福利”(23)[印]阿馬蒂亞·森:《理性與自由》,李風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當然在邊際理論中,經濟理性所追求的是邊際效用最大化,“所謂‘邊際’,指的是對現(xiàn)有行動進行的微小調整,這些微小調整所帶來的成本和收益分別被稱為‘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經濟學所要關注的問題,通常不是極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比較,也就是對‘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權衡”(24)張維迎:《經濟學原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頁。。因此,經濟理性追求邊際效用最大化,行為主體總是要從各種可能方案中,選擇預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4.經濟理性具有推理與計算能力。經濟理性是個體在行為選擇時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為目的的推理理性。這種理性首先就體現(xiàn)在精明、準確的計算上,簡言之,經濟理性是在幾個可能方案中進行權衡和計算,試圖用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使邊際收入大于邊際成本的推理理性。
理性,在哲學意義上通常被看作是人的本質能力或本質屬性:“我們將理性作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就意味著我們將某種形式而非質料作為人之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有理性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性、精神性、文化性的存在者,也正是人的理性內在地構建著人的社會性、精神性、文化性”(25)易小明、張達瑋:《人際對待中的理性與情感——合理對待無理性能力者的原則探究》,《齊魯學刊》2017年第5期。。而經濟理性顯然不同,它不被看作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而僅是個人具有的一項推理能力:“理性是在生活中使用有效推理的能力和傾向”(26)[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因此,“盡管理性是我們在探尋實現(xiàn)目標的相應手段時的強大工具,但它卻無法對目標本身提供任何幫助”(27)[美]赫伯特·西蒙:《人類活動中的理性》,胡懷國、馮科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經濟理性作為一種“會計算”的理性,隨著實證主義經濟學日益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數(shù)據(jù)模型更加促進了經濟理性的“計算能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曲解人類行為的模型反而讓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中最強大的學科之一。它的強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即在所有社會科學家當中,經濟學家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最大;……第二個方面是,就知識性而言,經濟學也被視為最強有力的社會科學之一,這是因為經濟學擁有統(tǒng)一的核心理論,其他一切理論幾乎都遵循這一理論”(28)[美]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王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特別是隨著實證“計算”能力的加強,經濟理性越來越遠離了道德價值的維度,經濟學家也越來越看重經濟理性的選擇能力,經濟學也被看作是“研究理性人如何決策的科學”或是“研究有目的的人是怎樣行動的”科學。
當然,經濟理性的計算必須是在社會法律、制度、規(guī)范的約束之下進行的,經濟學家將之看作是先驗的、不證自明的公理。而且隨著經濟學的發(fā)展,許多經濟學家也看到了經濟理性的“有限性”,例如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就明確提出了經濟理性的有限性:“公理和推斷規(guī)則共同構成了支撐推理杠桿的支點;不過,我們卻不能用推理的方法來判斷該支點的具體結構是否合理,因為如果要進行這種判斷,就必然包含一系列的邏輯性倒推,而倒推中每一步的邏輯基礎都具有隨意性。這種隨意性是破壞推理過程從而損及推理結果的一種原罪?!?29)[美]赫伯特·西蒙:《人類活動中的理性》,胡懷國、馮科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但承認經濟理性的有限性,并不是從根本上否認主流經濟學的經濟理性。例如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就明確指出:“西蒙提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意思是人們缺少解決復雜問題的認知能力,這一點顯然是正確的。雖然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我認為他對經濟學領域的影響甚微,這么說其實很公平。我相信很多經濟學家都忽略了西蒙的研究,因為他們很容易將有限理性看作‘正確但毫不重要的’概念?!?30)[美]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王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頁。
經濟理性不是價值理性和道德理性,而是追求效率、注重計算的一種工具理性。高茲曾經明確指出:“經濟理性是一種徹底的工具理性:不僅所使用的手段與要實現(xiàn)的目標不一致,而且目標本身也是資本增值的手段?!?31)[法]安德列·高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tài):迷失與方向》,彭姝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52頁。
工具理性是直接源自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注重效率、計算和量化分析,從而“把真與善、科學與倫理學分割開來”(3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頁。。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日益發(fā)達,工具理性也日益膨脹。在工具理性的邏輯中,人和世界萬物都不過是供它謀劃的材料,是實現(xiàn)其價值最大化的工具。工具理性的膨脹必然導致人的異化或物化,使人由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tǒng)一體分裂為只重視工具理性的單向度的人,從而導致人性、精神性以及價值理性的弱化、割裂甚至拋棄。
經濟理性就是這種工具理性的體現(xiàn)。正如經濟學家們所說:“作為一門理論科學,經濟學確實不作任何價值判斷。指出人們的終極目標不是經濟學的任務。它是一門工具科學,用以實現(xiàn)選擇的目標,而肯定不是一門選擇目標的科學?!茖W永遠不能告訴某人應該做什么,它只指出如果他想實現(xiàn)某一既定目的而應該如何去行動?!?33)[奧地利]路德維?!ゑT·米塞斯:《人的行動——關于經濟學的論文》(上冊),余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 13頁?!吧畈⒉粫儐栁覀冃枰裁础K鼮槲覀兲峁┻x擇。經濟學就是試圖教會我們做出這些選擇的一種方法”(34)[美]托馬斯·索維爾:《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吳建新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高茲也“將經濟理性批判同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批判結合起來,他認為當前資本主義的危機不能被簡單認為是現(xiàn)代性的危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非理性的危機”,“因此,經濟理性和工具理性本質上是一樣的”(35)馮旺舟:《資本批判與希望的烏托邦:安德烈·高茲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333頁。。
“經濟人”式的工具理性是對人文理性、價值理性擠壓的結果,最終會導致人的工具化、片面化和精神的空虛與主體性的喪失。而一旦人們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和生命體驗都被工具理性主宰,人就會變成只知追求效率的經濟人。不過,我們批評工具理性并非是要徹底推翻工具理性,代之以價值理性,而是主張要兼具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人們之所以會指責經濟理性泛化,并不是單純指責它的一般性“越界”,還是指責它在越界研究的時候由于過分崇尚工具理性而排斥了道德理性和倫理價值。
隨著經濟學的發(fā)展,經濟學越來越“帝國主義”,經濟學將自身的“經濟人”理性即經濟理性擴張至其他非經濟領域,甚至將之抬高為人們行為的最高理性。這其實就是一種經濟理性的泛化。
所謂泛化,《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由具體的、個別的擴大為一般的”(36)《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65頁。。所謂經濟理性泛化,就是指經濟理性由個別擴大為一般,即經濟理性的擴大化使用或是經濟理性運用的泛化。
如前所述,經濟理性是個體在行為選擇時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為目的的推理理性。經濟理性作為經濟學的核心公理和信條,一直被主流經濟學所堅持。隨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逐漸由經濟領域擴展到所有社會生活領域,經濟理性也逐漸泛化,由經濟分析擴展到人類所有行為的分析。經濟學家們認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適用于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或其他任何經濟制度——并且適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政府?!?37)[美]托馬斯·索維爾:《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吳建新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頁。經濟理性被用來指導和分析人們的所有行為,甚至在無形中日益成為人們社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理性泛化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價值問題。
經濟學“帝國”的不斷越界,其實也就是經濟理性的泛化使用。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假設,經濟理性被擴展運用到人類全部行為;作為一種工具理性,經濟理性被用來指導個體的各種行為選擇。雖然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曾經評論道:菲利普·威克斯蒂德的研究“使經濟學不再被視為是一種武斷地與所有其他行為分離開來的特定類型行為的討論,而是對視為整體的行為的特定方面的研究”(38)[英]菲利普·威克斯蒂德:《政治經濟學常識》(上冊),李文溥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第20—21頁。。但真正使經濟理性擴展運用到人類社會生活所有領域所有行為的是加里·貝克爾,貝克爾明確宣稱:“經濟分析適應于說明全部人類行為?!?39)[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王業(yè)宇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1頁。貝克爾將經濟理性擴展到非市場領域,用以研究人類行為,將經濟因素放在首位,專注于揭示和考察人類行為的激勵因素,而不是對社會整體經濟趨勢的研究??梢哉f,在經濟理性擴展應用方面,貝克爾是成功的先驅者。
正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經濟學家的推動下,經濟理性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經濟理性泛化現(xiàn)象較為普遍地存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經濟學家們通過經濟學的公理、假設和方法分析問題,“毫無疑問,經濟學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其假設就是世上之事都是人們選擇的結果,特別是無意的結果”(40)[美]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大衛(wèi)·普雷契特科:《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馬昕、陳宇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10頁。。經濟理性為經濟學分析提供了可能的理論假設,體現(xiàn)了經濟學的科學性,并隨著數(shù)理模型和實證分析的發(fā)展,建構了邏輯嚴密的分析理論:“理性人假說的動搖絕非小事,因為整個經濟學體系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離開了這個前提,嚴密、精致的理論分析,邏輯性極強的數(shù)學推導,就都不那么堅實了,由此得出的結論也要打個折扣”(41)[美]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的形成》,王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推薦序一第Ⅵ頁。。經濟理性也逐漸泛化,在某種程度上為其他社會科學分析提供新思路的同時,愈加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甚至呈現(xiàn)出霸權之勢,排斥其他理性。具體而言,經濟理性泛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人都是“經濟人”,個體自利性是人的根本動機。經濟理性泛化首先表現(xiàn)為將經濟理性適用于所有人類行為,從而將人人都看作是“經濟人”,認為所有個體選擇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自利。如前所述,經濟理性是個體在行為選擇時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為目的的推理理性,其首先強調單一主體,強調只有個體才能進行行為選擇,而個體的行為選擇其根本的出發(fā)點都是自利。
其實人的動機或行為出發(fā)點有很多種,我們通常認為既有自利的,也有利他的;既有從經濟利益出發(fā)的,也有從愛情、友情、理想、信念等非經濟利益出發(fā)的;既有經濟動機,也有道德動機,等等。但經濟理性泛化的表現(xiàn)或泛化的結果就是,經濟學家們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出發(fā)點或根本動機就是自利,個體自利性是人的根本動機?!敖洕鷮W的思維方式假設所有社會運轉的參與者都想通過合理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假設基礎上,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試圖解釋社會的運轉”(42)[美]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大衛(wèi)·普雷契特科:《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馬昕、陳宇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第276頁。。也就是說,經濟學家為了將自利作為人的行為選擇的根本動機,將其他動機都抽象掉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僅僅將自利作為經濟分析或行為的唯一動機,馬歇爾就曾指出:“經濟動機不全是利己的”,但他同時肯定“它是大規(guī)模地衡量人類動機的唯一便利的方法”(43)[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42—43頁。。“沒有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能進行經濟分析”,“沒有這個假設,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44)許華安、李建偉:《“理性經濟人”:一個批判性考察》,《哲學動態(tài)》2007年第6期。??梢?,在馬歇爾看來,經濟人的自利性動機假設是經濟學得以發(fā)展的理論基石。
當個體自利性成為人的根本動機后,久而久之,利己、自私等就會逐漸滲透到人們的價值觀中,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經濟學家們則樂意論證個體自利性的必然性及其積極價值。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人是自利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由此,人類才有了最終的大同世界的理想?!?45)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頁。同時,經濟學家們也主張在社會生活中,就人們的交往而言,“雙方都以謀利為目的,通過討價還價卻都可以達成協(xié)議,而無私的君子國里的討價還價則不可能”,并充分肯定了自利動機的巨大作用,“自利為目的的談判具有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都同意的均衡點”(46)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頁。。
我們不能否定自利是人的一種動物性本能,人都有趨利避害的自利性本能,但這不是將個體自利性作為人的根本動機的理由,正如福山曾經指出的:“人類永遠不可能如經濟學家認為的那樣按純粹自私的最大功利原則行事”,“他們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但是他們的道德感使他們感到對他人負有義務,這一面常常與其自私的本能相矛盾”(47)[美]法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彭志華譯,??冢汉D铣霭嫔?,2001年版,第41頁。。高茲更是反對經濟理性的自利本性,主張要“使經濟理性歸根結底為社會服務”(48)[法]安德列·高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tài):迷失與方向》,彭姝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48頁。。我們必須看到,并不是所有理性選擇和決策都可以用經濟學進行分析,更不是所有理性選擇和決策都必須遵循經濟學原則。
2.將利益驅動普遍化,以之為人們行為的根本內驅力。經濟理性泛化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將利益驅動普遍化,認為人人都是“經濟人”,人們的行為選擇都是以利益為根本內驅力。這與經濟理性泛化的第一個表現(xiàn)是密切相關的,也被認為是普遍性公理。
利益驅動是行為主體以自身利益為追求目的而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選擇趨向,利益驅動確實是人們行為選擇的最基本動力源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行為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袄媸且磺猩鐣l(fā)展和運行的原動力,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都與人的利益驅動密切相關。社會主體在社會關系中的定位是以利益驅動為基本前提”(49)馬春騏:《論利益驅動與社會選擇》,《中國黨政干部論壇》1998年第2期。。因此,在我們的社會治理中也需要運用好利益驅動的杠桿:“就當前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又要充分運用利益驅動這個杠桿?!?50)李捷:《從取信于民做起 改革要善用利益驅動杠桿》,《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現(xiàn)實社會中,利益驅動雖然直接有效,能夠解釋諸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我們也能夠利用利益驅動的激勵機制進行制度設計和行為調節(jié),但是除了利益驅動之外,我們還需要意義驅動、價值驅動等。例如即便是在企業(yè)管理中,我們也不能將員工的個人利益追求作為唯一驅動力,有學者明確指出:“‘價值驅動’是當代企業(yè)管理倫理實現(xiàn)的重要方法”(51)龔天平:《價值驅動:當代企業(yè)管理倫理實現(xiàn)的重要方法》,《倫理學研究》2009年第2期。。
可見,經濟理性泛化,將利益驅動普遍化,以之為人們行為的根本內驅力,雖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其最大問題是把利益驅動當成人類行為的唯一驅動力,并將之普遍化為唯一真理從而將利益驅動普遍化、極端化。顯然,這不符合人們行為選擇的事實?,F(xiàn)實生活中眾多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他們的行為難道是由于自身利益的驅動嗎?同時,很多時候人們的行為選擇根本不是出于利益驅動,而是由于文化、信仰、習俗或是行為的習慣。福山就曾指出:“許多傳統(tǒng)文化(包括西方傳統(tǒng)文化)在論及與目標相關的事情時,反而總是顯得無關理性或根本缺乏理性,因為經濟福祉的重要性比其他的目標低多了。舉例來說,虔誠的佛教徒深信生命的目標并非財富的累積,而是必須徹底斷絕六根,務使個體化于宇宙之無形。知識分子過度自大,相信只有狹義的經濟目標才算是理性。”(52)[美]法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彭志華譯,??冢汉D铣霭嫔纾?001年版,第36—37頁。
同時,將利益驅動普遍化為唯一真理也會帶來價值混亂和諸多社會問題。例如央視新聞就曾對個別地方以利益驅動促進“學雷鋒”活動進行了批評,并指出:“以利益獎勵為手段,總歸難脫實用主義的色彩,這不僅與雷鋒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公益本色有所齟齬,在實施中也存在變味、異化的風險。”(53)《用利益驅動學雷鋒容易變味》,《京華時報》2012年2月20日。
3.以“最大化”和“效率”為根本行為原則。隨著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實證經濟學逐漸成為主流,甚至成為了現(xiàn)代經濟學的代名詞。因此,經濟理性也往往被兩個詞所概括,即“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和“效率”。經濟理性泛化,經濟學家們越來越主張以最大化和效率作為人們的根本行為原則,并將之普遍化。特別是法律經濟學家波斯納在《法律的經濟分析》中證實:“效率概念肯定是我們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倫理制度的組成部分。由于法院沒有能力有效地促進其他目標,當法院在執(zhí)行法律時這一概念就可能成為主導法律的概念之一?!?54)[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頁。
當然,以“最大化”或“效率”為基本要求的經濟理性,在保持解釋問題的有效性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以不追求效率為目標的一些領域就容易出現(xiàn)解釋不足或解釋偏頗等問題,例如當用經濟理性看待倫理學“應然”價值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價值混亂和誤導。
如前所述,經濟理性雖然具有一定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和意義,但把經濟理性無限泛化到社會生活所有領域,就會超出其必要限度,也就必然帶來諸多社會問題。高茲就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理性是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了更加嚴重的異化和一系列的社會危機,特別是導致了對工人的摧殘和革命主體的死亡,顛倒了消費與生產的關系,使社會關系金錢化,人們的自由被消解,自主性的活動被限制。”(55)馮旺舟:《資本批判與希望的烏托邦:安德烈·高茲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頁。有的國內學者也指出:“經濟理性泛濫,也就是經濟學越出了自己的范圍成為宏大敘事,經濟理性被濫用”,并從個人層面、政府層面、意識和學術層面探討了經濟理性的表現(xiàn)和消極影響(56)何麗野:《經濟理性泛濫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宏大敘事批判》,《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這里我們主要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和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分析經濟理性泛化已經和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1.經濟理性泛化使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利益關系或金錢關系。經濟理性泛化將人人都看作是“經濟人”,每個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工具人。這樣,人與人的關系也就變成了不同“經濟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下了彼此算計的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或金錢關系。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和交往,當人們首先考慮利益和金錢的時候,諸多非經濟的價值和不能用金錢量化的情感、意義、價值、信仰等就會被忽視甚至拋棄,個體自身也就會被異化為利益或金錢的工具。
經濟理性泛化使人成為了簡單的工具人,從存在論意義上看,人的主體性就會削弱甚至迷失,“這樣一來人們的活動就不再是一個善惡的問題,而是一個計算和預算的經濟問題,經濟科學就成為了人們行為的依據(jù)和準則,人們不可能對他們的活動有主導權”(57)湯建龍:《高茲論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本質、后果及其當代中國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這樣,不僅個體自身會異化為金錢的奴隸,整個社會也會被利益和金錢充斥,這是早就被思想家們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xiàn)象,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要竭力避免的。因此,我們要警惕經濟理性的過度泛化及其消極影響。
2.經濟理性泛化分裂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人成為“原子式個人”,助長了個人主義。經濟理性泛化不僅使人成為了工具人,異化了人與人的關系,還進一步分裂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人成為“原子式個人”,從而助長了個人主義。經濟理性泛化將每個人都看成是“經濟人”,人人都是“依據(jù)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他們是理性的、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私人偏好的滿足是集體活動存在的首要目標”(58)[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譯者序言第58—59、58、46、47頁。。“公共選擇理論是從方法論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開始其分析的”(59)[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譯者序言第58—59、58、46、47頁。,不僅如此,運用經濟學方法和經濟理性進行分析的法律經濟學也“是以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假定為其基礎的”(60)[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譯者序言第58—59、58、46、47頁。。雖然法律經濟學為經濟理性的個人主義辯解強調其具有“個人”(personal)和“自決”(self determination)之意(61)[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譯者序言第58—59、58、46、47頁。。即便可以以“自決”“自主”,甚至是“主體自由精神”等為經濟理性泛化的“經濟人”個人主義辯護,但這種所謂的自主自由精神,本質上依然是“個人的”,即只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為精神權威,認為自己的精神不需要依賴他人,突出的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其實是夸大了自我。同時,“經濟人”在逐利行為的過程中,僅僅是以自我偏好考慮問題,其行為選擇也僅僅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將他人看作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人作為目的。正如趙汀陽所指出的:“當自我人與經濟人合二為一,就形成了原子式個人。這種個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堅決與他人劃清界限,與社會劃清界限,與國家劃清界限”(62)趙汀陽:《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頁。。其實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過這種“原子式的個人”。在馬克思看來,“原子式的個人”只能是一種理論的抽象,或者是一種想象,即便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也不能成為原子式的個體,因為“原子是沒有需要的,是自滿自足的;它身外的世界是絕對的空虛,也就是說,這種世界是沒有內容的,沒有意義的,空洞無物的,正因為原子是萬物皆備于自身的”(6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1—322、322頁。,而個體的人雖然可以在主觀上夸耀為原子,但實際上卻是與原子完全不同的存在物。任何個體都是有生命的感性存在,人的每一種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都時時刻刻“迫使他相信他身外的世界和個人的意義,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在提醒他:身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虛的,而是真正使人充實的東西。他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他的每一種生命欲望都會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把他的私欲變成追逐身外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需求”(6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1—322、322頁。。因此,每個個體都需要與他人交往、建立聯(lián)系,“每一個人都同樣要成為他人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對象之間的牽線者”(6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321—322、322頁。。因此,馬克思批評并反對這種原子化的個人主義。
3.經濟理性泛化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深化了生態(tài)危機。經濟理性泛化不僅使人成為了單向度的工具人,成為原子式個人,使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利益關系和金錢關系,割裂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助長了個人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經濟理性也因為過分追求個體的自身利益和效用,只關注經濟利益,而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深化了生態(tài)危機。
因為“經濟理性范式假定萬事萬物歸根結底都是為人類所用的,人類可以自由地把環(huán)境商品化”(66)王若宇、馮顏利:《從經濟理性到生態(tài)理性: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念創(chuàng)新》,《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第7期。,“正是在經濟理性的操控下,資本家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必須不斷擴大生產和消費,不斷擴大的生產和消費必然超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承受力,導致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這樣就導致‘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異化消費)—生態(tài)破壞’這一惡性循環(huán)”(67)馮旺舟:《資本批判與希望的烏托邦:安德烈·高茲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7—218頁。。高茲也指出:“賺取最大利潤,這意味著消費與需求也要最大化,唯有如此,增加資本投資才會獲利。企業(yè)層面對經濟產出最大化的追求導致了經濟層面不斷惡化的浪費。然而從生態(tài)角度來看的浪費和破壞自然資源,從經濟角度來看卻是增長的來源”(68)[法]安德列·高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tài):迷失與方向》,彭姝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51頁。。而正是“經濟理性中單一化價值取向、‘越多越好’追求以及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范式”(69)王野林:《價值的復歸與生態(tài)的拯救——從經濟理性到生態(tài)理性的轉向》,《廣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深化了生態(tài)危機,更加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當今社會,生態(tài)危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們不能在經濟理性指導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必須關注生態(tài)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7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9頁。,“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協(xié)調統(tǒng)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71)《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頁。。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的諄諄教誨,努力遏制經濟理性的過度泛化,積極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