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瑋
摘要:總結顧慶華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顧慶華教授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脈絡瘀滯,治療以疏肝和脾、導滯和絡為主,結合兼證及內鏡下情況加減用藥,療效顯著,并附驗案一則以佐證。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脾虛濕滯;和中導滯;顧慶華;名醫(yī)經驗
中圖分類號:R51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2)02-0007-0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為一種異質性、慢性、進展性的病癥,疾病病程較為漫長,并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呈現為反復發(fā)作的情況[1]。從腸道結構與功能層面進行分析,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6種形態(tài):包括黏膜屏障通透性變化;肛門直腸功能障礙;腸道適應性與彈性降低,引發(fā)腸道動力問題;狹窄形成;近端延伸。綜合參考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呈現的黏液膿血便癥狀,同時疾病遷延不愈的特征,潰瘍性結腸炎隸屬于祖國醫(yī)學中“久痢”的范疇,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因素主要為血瘀、氣滯、痰濁、瘀熱、熱毒、濕邪等[2]。相較于西藥治療面臨的不良反應、耐藥性問題,歷代中醫(yī)在有關治療領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療經驗,對于臨床癥狀緩解誘導、疾病復發(fā)率降低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江蘇省名中醫(yī)顧慶華教授師從全國名老中醫(yī)專家邵榮世教授,精于內科,尤其是在脾胃方面的研究頗深,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尤為擅長?,F將顧老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潰瘍性結腸炎病機是以脾虛為本,脾胃一傷,五臟互作,充分證明了脾胃在人體臟腑當中產生病變的核心作用,而脾胃本身位于中焦位置,負責納谷、腐熟、轉輸,能夠充分發(fā)揮升清降濁的功能。因為疲倦久病、飲食失調、感受毒邪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導致脾胃虧虛現象,痢下色黃,或如魚腦。由此可以看出,瀉痢皆本于脾,脾虛是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根本所在[3]。
脾虛為本,邪滯為標,綜合參考病因方面的差異性,“滯”又涉及血癖、濕邪、氣滯、食積,濕邪參考寒熱方面的性質差異,又能夠劃分為寒濕、濕熱兩種類型[4]。因為癖熱互結,熱傷血絡,化肉為腐,膿血溢出脈絡,大腸本身的傳導功能受到限制,所以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表現為大便質稀且不成形、黏液膿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特征,通過內鏡檢查,能夠觀察到息肉樣增生、淺潰瘍、腸黏膜糜爛等[5]。脾虛日久,土虛木乘,臨證表現為肝郁脾虛之證。
2 治療方法
2.1 基本方 根據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腸絡瘀滯的基本病機,顧慶華教授提出采用疏和肝脾,導滯和絡的治療法則。從臨床治療方案來看,顧慶華教授自擬和中導滯方進行治療,基礎方如下:炒白術20 g,炒白芍10 g,炮姜6 g,桃仁10 g,炒萊菔子15 g,佛手6 g,檳榔5 g,制香附10 g,炒枳殼10 g,甘草3 g。從組方意義來看,潰瘍性結腸炎脾被濕困,需要食苦以燥之,脾欲緩解,需要食甘以緩之。和中導滯方中,選用炒白術,用藥劑量為20 g,主要目的在于發(fā)揮運脾燥濕止瀉的功效,枳殼具有破氣消積的作用,通過與白術聯(lián)用,能夠發(fā)揮消補兼顧的作用,在益氣健脾的同時,發(fā)揮助運除滿的功效,白芍具有柔肝緩急、養(yǎng)血斂陰的功效,通過與白術聯(lián)用,通過斂陰作用發(fā)揮和陽的功效,進一步促進白術發(fā)揮健脾的作用,配伍香附疏肝理氣,檳榔消積行氣通滯,輔以甘草和中,炮姜溫經散寒止痛、溫經攝血和絡,桃仁活血祛瘀,萊菔子消食導滯。和中導滯方全方寓攻于補,諸藥合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導滯和絡、疏和肝脾的作用。
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可知:檳榔能夠有效促進胃腸平滑肌張力的顯著提升,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腸蠕動功能恢復;枳殼可以促進腸管收縮節(jié)律的顯著提升;萊菔子對腸道有一定的促興奮作用,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腸蠕動功能恢復;白術則能夠針對腸管進行雙向調節(jié)。
2.2 加減用藥 對于肝郁癥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加郁金10 g,炒柴胡10 g;對于腹脹癥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加廣木香6 g,烏藥10 g;便血、肛門下墜明顯者,加生黃芪20 g,槐米10 g。
2.3 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結合結腸鏡檢查,能夠深入了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腸黏膜產生的變化,以此來獲取大腸局部微觀資料,著重分析潰瘍性結腸在某一個局部位置的特征,其無疑是針對宏觀辨證所進行的有益補充。如果結腸鏡顯示大腸黏膜表現為糜爛出血、充血水腫現象,增加地榆20 g;如果結腸鏡顯示大腸黏膜表現為黏膜糜爛,同時伴隨潰瘍現象,增加煅花蕊石15 g,仙鶴草30 g;對于如果結腸鏡顯示大腸黏膜表現為肉樣增生、腸腔狹窄,同時表現為顆粒狀,增加浙貝母10 g,莪術10 g,皂角刺6 g。
3 典型病案
患者雷某,男,47歲,2019年3月1日初診。黏液膿血便反復發(fā)作2年,再發(fā)4天。2年前,患者出現黏液膿血便癥狀,每日約5~10次,結合電子腸鏡等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最初治療方案采用西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患者服藥以后,黏液膿血便癥狀得以有效緩解,因為飲食不慎或者自行停藥的情況下,黏液膿血便癥狀反復。此次黏液膿血便癥狀的發(fā)生,主要源于4 d前因為食用辛辣、不潔的食物,每日大便5~7次,同時伴隨口干不欲飲、肛門下墜、小腹隱痛等癥狀,診得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細弦。臨床診斷為久痢。辨證為肝郁脾虛,濕滯內結,治予疏肝和脾,導滯和絡,方用和中導滯方加減治療。藥用:炒白術20 g,炒白芍10 g,炮姜6 g,桃仁10 g,炒萊菔子15 g,佛手6 g,檳榔5 g,制香附10 g,炒枳殼10 g,仙鶴草30 g,槐米10 g,甘草3 g。7劑,每日1劑,分別于早晚飯后溫服。
二診:藥后膿血便現象顯著減少,但仍舊存在黏液,癥狀次數有所減少,每日3~4次,腹部時有隱痛感,肛門下墜減輕,苔黃膩漸退。前法已見效機,守方加減續(xù)進。上方加炒白扁豆10 g,風尾草20 g。7劑。
三診:藥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每日大便次數為1~2次,黏液顯著減少,質可成形,舌質淡紅,苔簿膩,脈細。濕滯漸化,脾虛不運,前方加太子參10 g,去炒萊菔子。14劑。守方加減共進3月余,臨床癥狀漸平,復查腸鏡:慢性結腸炎。
4 小結
潰瘍性結腸炎作為一種慢性病癥,臨床特征表現為病程長、復發(fā)率高等,病因尚未明確,臨床推斷其與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環(huán)境因素以及遺傳因素等存在關聯(lián)[6]。疾病多發(fā)于直腸位置,并且會逐步入侵黏膜與黏膜下層,病變主要表現為持續(xù)性分布的狀況,一些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導致整個結腸受到影響。對潰瘍性結腸炎來說,長時間腸道炎癥的刺激,存在致癌的風險,所以,臨床能否針對疾病進行早期治療,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情況[7]。從傳統(tǒng)治療方案來看,主要是采用抗炎方案,當疾病處于急性發(fā)作期時,臨床通常選擇免疫抑制劑、激素以及美沙拉嗪等進行治療,上述各種治療方案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并修復潰瘍面,然而因為西藥本身存在的并發(fā)癥問題,再加上長時間用藥面臨的耐藥性問題,大部分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導致其生存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8]。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xù)深入,臨床越來越提倡采用中醫(yī)方案進行治療,本研究針對江蘇省名中醫(yī)顧慶華在潰瘍性結腸炎方面的診治經驗進行梳理,系統(tǒng)闡述了顧慶華教授提出的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案,并通過臨床治療實踐進行分析,充分證明了和中導滯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侯玲玲.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27):5118-5120.
[2]袁蕊.使用固本益腸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名醫(yī),2020(14):83-84.
[3]王海強,王瑤,李國慶,等.腸愈寧顆粒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部分免疫機制的影響[J].世界中醫(yī)藥,2020,15(17):2570-2574+2578.
[4]劉楊.腸風寧湯保留灌腸聯(lián)合穴位埋線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醫(yī)技雜志,2020,27(9):1248-1250.
[5]遲莉麗,樊靜娜,孫大娟,等.安腸愈瘍湯聯(lián)合美沙拉秦對潰瘍性結腸炎不同腸段內鏡下及組織病理學表現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20,39(9):936-943.
[6]陸喜榮,徐進康,陶鳴浩,等.潰結靈口服、青蒲方保留灌腸聯(lián)合美沙拉秦緩釋顆粒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20,42(8):1199-1203+1207.
[7]王海林,陳敏,侯波,等.痛瀉要方聯(lián)合電針治療肝脾不和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yī),2020,38(7):124-127.
[8]趙文娟,侯新.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美沙拉秦腸溶片治療脾虛濕阻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20,12(19):78-80.
(收稿日期: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