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江蘇 宿遷)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時,對數(shù)學知識抽象性與思維形象性的理解有一定難度,而動手操作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
孩子年齡尚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對于他們來說,掌控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雖然動手操作了,但有時很難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針對學生動手操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應先讓學生知道怎樣操作,操作要解決什么問題,并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設(shè)計不同的目標。目標的設(shè)置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也才會達到教學的理想效果。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教師先創(chuàng)設(shè)用七巧板比賽的具體情境,要求學生由簡單到復雜,先用2塊、3塊七巧板拼,再增加到用4塊、5塊……最后把7塊都用上。學生借助操作認識了七巧板,并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通過操作,學生知道了平面圖形的特點,教師趁機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造出日常生活中的圖形。學生的作品展示中有俏皮可愛的兔子、挺拔矗立的大樹、歡快的小魚……看到這些美麗的圖形,學生可高興了。借助孩子好玩的天性,讓他們通過擺一擺、拼一拼,引發(fā)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知識的學習自然輕松牢固。又如,教學“整理書包”時,教師為了讓數(shù)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直接準備了一個學生常用的書包,并把里面的東西故意放得亂七八糟??粗@些,教師立即提問:“這么亂的書包,看著舒服嗎?該怎么辦呢?”不甘落后的學生個個摩拳擦掌,都想著怎樣把書包整理好。
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學具,會不自覺地把學具當作日常玩具。他們看似在觀察,其實毫無目的。此時教師不應急躁,要耐心地提出相應的要求:我們的學具是用來幫助學習的,不是玩具;老師在做的時候,你要認真看,看老師怎么做的;待會你要按著老師的要求自己做。
例如,進位加法的知識學習:“9+5=?”。課前筆者布置學生每人準備20根類似小棒的學具。課堂上,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有的是五彩繽紛的水畫筆,有的是色彩鮮艷的吸管,有的是牙簽,有的是塑料小棒……孩子們拿著自己的東西左看右看,愛不釋手。筆者先讓學生安靜下來,把自己準備的東西放在桌角,然后教師一聲令下——開始,動手擺。因為學生的動手能力存在一些差距,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一些,速度非??欤粍邮帜芰θ跻恍┑?,擺得相對較慢,這時教師就要針對這類學生進行單獨指導,也可以請速度較快的本組同學幫忙。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很快就知道了結(jié)果是14。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你怎樣讓別的同學一下看出是14呢?馬上有學生回答:把10根捆成一捆,和余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從學生的張張笑臉上,不難看到他們已經(jīng)學會了湊十法,而且他們還從操作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最后,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快速地把小棒收好,并強調(diào)接下來的學習暫時不需要操作了,不準再看或摸剛才用過的學具,以確保不影響后面的正常學習。
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在操作時要注意安全,操作完學具后要把它們推到桌面的上方或者收起放到桌洞里。只有規(guī)范學生操作的過程,嚴要求,細指導,學生的良好習慣才能逐步養(yǎng)成。
在學習有關(guān)探究數(shù)學概念和關(guān)系的內(nèi)容時,學生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因是他們認知有限,所以只側(cè)重于形象思維。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讓新知的學習在動手操作中產(chǎn)生,使教學中的重難點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因此,教學中教師賦予學生把握操作的最佳時機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時,剛開始學生對“倍”這一概念很陌生,理解起來很困難,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理解的目的: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后,教師出示三幅圖,每幅圖都表示黃花的朵數(shù)是紅花的2倍。為什么每幅圖的黃花和紅花的朵數(shù)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黃花朵數(shù)是紅花的2倍呢?面對疑問,教師讓學生動手圈一圈,觀察每幅圖中黃花的朵數(shù)有幾個紅花那么多。學生一邊圈一邊觀察,發(fā)現(xiàn)這三幅圖中黃花的朵數(shù)都是2個紅花那么多。學生經(jīng)歷了動手操作,印象深刻,對倍的含義理解就顯得容易多了。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苯虝W生動手操作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讓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多一些動手實踐,讓學生多一把學好數(shù)學的“神奇鑰匙”,這樣,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