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沛
摘 ?要:重大疫情之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出現(xiàn)新契機,呈現(xiàn)出網絡活動場域優(yōu)化、愛國主義情感表達外顯、話語形式不斷升級等顯著變化,同時也面臨著技術賦權下的圈層傳播導致信息管理難度增加、網絡輿論風暴頻發(fā)下的證實偏差以及發(fā)聲主體無序導致的認同危機等現(xiàn)實困境。為進一步凝聚價值共識,凈化網絡環(huán)境,提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匯聚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可以從思想引領、頂層設計、陣地建設、優(yōu)化教育內容等方面發(fā)力,探索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科學路徑。
關鍵詞:疫情;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
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來勢洶洶,席卷全球。受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居家學習成為常態(tài),物理空間的限制延長了人們使用網絡、瀏覽網頁的時間,使得網絡信息的變化更加受人關注。重大疫情之下,網絡環(huán)境以及網民群體對國家的情感和認同均發(fā)生了變化,網絡空間成為廣大網民群體抒發(fā)愛國情懷,表達國家認同的載容器,這就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契機,與此同時,疫情之下的網絡輿情呈現(xiàn)出愈發(fā)復雜的態(tài)勢,給公眾心理和疫情防控形勢造成強烈沖擊,也給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新的考驗。認清當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進而探索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對于提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繪好疫情防控的“同心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重大疫情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人們不得不隔離在家,“宅在家”的網民迫切希望通過網絡圍觀來建立心理上的社會參與,以減輕自身的焦慮情緒。受疫情影響,人們在網絡空間的互動范圍不斷擴大,情感聯(lián)系加深,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獲取疫情信息、交流互動、在線學習的重要媒介平臺,成為了凝聚疫情防控思想共識、表達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國家認同的重要戰(zhàn)略陣地,這一系列的新變化為探索提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路徑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一)互動場域得以拓展和優(yōu)化
網絡空間是網民群體的唯一活動場域,由于對疫情形勢和防控措施的高度關注,網民在網絡空間互動的范圍也更加廣泛。一是線上與線下深度互動。疫情期間,網絡空間憑借大數(shù)據技術和強大的信息傳播效能,迅速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主要戰(zhàn)場之一,與現(xiàn)實戰(zhàn)場互為補充,人們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兩個陣地,實現(xiàn)人與信息同步,整個社會攜手共進,堅定信心,構筑疫情防控的同心圓。二是主流官方媒體與廣大受眾深度互動。主流媒體始終堅持弘揚互聯(lián)網愛國主義主旋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傳播真善美的力量,將人民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沖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醫(yī)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基層的防疫工作者。通過宣傳榜樣,傳遞正能量,弘揚愛國情,砥礪報國志,最終實現(xiàn)報國行,在切實肩負起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的同時,增強網絡空間正能量,讓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旋律更加高昂。三是網民之間的交流互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場域本質上就是輿論場域、交往場域,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構成了該場域的主要內容。疫情期間,全體網民熱切期待著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為此積極地進行消息共享、知識共享甚至情感共享,使得網絡社會人際交往出現(xiàn)了新形態(tài)。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網民群體的互動體驗更加深刻,進而優(yōu)化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場域的信息場域。一是網絡互動具有多元文化性。人創(chuàng)造了符號,同時又依賴于符號開展交流和互動。疫情期間,不同層次的網民群體以及網絡族群原有的交往圈層被打破,通過全球共通的信息符號和數(shù)字語言進行了跨國別的多元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符號信息場域,在交流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對比各自的信息,從而深化對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的認可和贊同。二是網絡互動具有跨角色性。面對疫情,無論處于何種社會職業(yè)或者社會角色的網民都主動被動地參與到了網絡互動中來,助推了信息生產主體的多元化,與此同時也不斷拓寬了人們獲取和共享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廣大網民在廣泛的交流互動和情緒分享中達到更深層次的心理認同。
(二)愛國主義情感表達得以外顯
網絡互動場域的優(yōu)化有利于人們在密切的交流和信息交換中實現(xiàn)情感共鳴,并且激發(fā)了更加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教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亦然。回顧歷史記憶,構筑共同的價值信仰以及喚起民眾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度溫情是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要義。第一,情感價值導向,喚起網民心中潛藏的家國情懷。疫情初期,由于對病毒的研究還未深入,疫情防控經驗和措施尚未足夠成熟和完善,疫情形勢一度陷入困苦?!拔錆h挺住”“熱干面加油”“不給祖國添亂子”等口號在疫情期間廣泛傳播,從個人自發(fā)轉向群體自覺。網民群體時刻關注疫區(qū)情況,積極發(fā)聲,用點滴之光,照亮抗疫之路,用“愛國情懷”與“無私奉獻”生動闡釋了中國精神的時代特質;第二,榜樣示范引領,加深網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新冠疫情期間,涌現(xiàn)出許多抗擊疫情的模范人物,“最美醫(yī)護人員”“最美建筑工人”“硬核村長”等感人事跡被各大媒體平臺廣泛報道,全面展現(xiàn)了新時代公民的理想形象,用榜樣力量凝聚群眾力量,用榜樣行為指引群眾行為;第三,抗疫成就顯著,強化網民的國家認同感。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fā)使整個人類社會都面臨著重大的生存危機。面對病毒肆虐,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活受到嚴重威脅,黨帶領人民群眾毅然果決地展開了疫情狙擊戰(zhàn),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齊心協(xié)力共克時艱。中國在短短數(shù)月控制疫情蔓延,研發(fā)疫苗,并積極推進疫苗接種,成為疫情之后經濟最快恢復的國家之一,使得廣大人民對打贏這場“戰(zhàn)爭”充滿信心。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更是充分地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這是“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結合所產生的強大力量,在這一次艱難的戰(zhàn)役中,人們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進而明確了愛國乃立身之本,為民是發(fā)展之基。
(三)話語表達形式得以升級
情感的表達離不開話語表達。疫情之下,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更加強烈,因此其話語表達形式也有所變化。話語表達形式就是話語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1]在網絡時代,網民通過網絡符號以獨特的話語方式表達對國家的深度認同與赤誠熱愛,呈現(xiàn)出有別于其他代際的顯著特點。疫情期間,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形式呈現(xiàn)出全方位、全過程、全時域、全員參與的特征,同時也呈現(xiàn)出了“三化趨勢”。一是靈活化。一方面,媒體平臺的愛國主義話語表達方式愈加多樣化。在客觀真實地呈現(xiàn)疫情防控現(xiàn)狀的同時,融媒體平臺從文字表達、圖片制作、視頻剪輯、案例報道、歌曲創(chuàng)作、專題訪談等多個層面著手,力求用詼諧幽默、接地氣的話語方式向廣大受眾輸出愛國主義內容和情感傳遞,與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話語內容刻板、僵硬的表達形式相比,有了不一樣的特征和新的進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對話方式更加多樣且靈活。為最大化地利用高校教學優(yōu)勢,使其轉化為防疫力量,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人民網聯(lián)合舉辦“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全國大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等,全新的形式給全國大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思政課體驗,鼓勵青年一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努力學習,踏實奮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時,各級學校利用微信客戶端、釘釘平臺、QQ 群等途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開創(chuàng)了新型的課堂形式。二是潮流化。結合疫情現(xiàn)實,為滿足網民的情感和娛樂需求,一些疫情主題歌曲如《天使逆行》《武漢!武漢!》等在網絡上廣泛傳唱,通過動人的旋律、深情的歌詞、真摯的情感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還有不少圍繞疫情主題的微電影、電視劇以及相關的醫(yī)療紀錄片,反映了疫情之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表達不斷在迎合時代潮流的趨勢。三是生活化。疫情期間,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表達深度結合了基層的疫情防控實踐,與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更加“接地氣”??梢钥吹剑F(xiàn)實生活世界的話語極大地縮短了施教主體與接受主體的心理距離,賦予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以濃厚的“煙火氣息”和人情味,使得教育的成效愈發(fā)顯著。
二、重大疫情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遇到的挑戰(zhàn)
任何事情的結果都具有兩面性,機遇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一定的挑戰(zhàn)。新冠疫情期間,網民群體的擴大和交融使得多方輿論在網絡空間相互碰撞,進而放大,產生許多連鎖反應,極易引發(fā)網絡輿情危機。傳統(tǒng)網絡輿論場的格局被瞬息變化的疫情熱點和快速更迭的公眾話題所改變,疫情之下的網絡輿情呈現(xiàn)出較以往不一樣的特點,給公眾心理和疫情防控形勢造成強烈沖擊,也給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新的考驗。
(一)技術賦權和圈層傳播下的輿情風暴
目前,網絡空間的輿情防御戰(zhàn)既取得了斐然成績,也暴露了許多的短板,引發(fā)輿情的后遺癥甚至“高燒不退”,牽動著廣大網民的情緒。相較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短視頻APP 等新型媒介通過大數(shù)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呈現(xiàn)出信息代謝周期縮短、信息發(fā)布即時性增強、輻射范圍擴大的傳播特質。社會大眾在網絡社區(qū)中形成了各自的圈層,比如QQ群、微信群、貼吧等,這類基于親人、同事、朋輩、老鄉(xiāng)等建立的“圈層”,成員之間有著較深厚的信任。通常情況下,信息局一般只在“圈層”內部流動,較少進行圈際的信息互動。新冠疫情無疑是一次重大突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刻牽動著廣大民眾的情緒,因而輿情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一個有所偏差的話題。除此之外,焦慮情緒和恐懼心理的疊加和集中爆發(fā)會產生信息激流,瞬間擊穿無數(shù)相互獨立的“圈層”,使疫情防控期間的網絡輿情在不同的“圈層”之間蔓延,呈現(xiàn)出“圈層”傳播與個體傳播交融的特征,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全民輿論場。一旦輿情的“管控閾值”被打破,民眾內心恐慌感會賦予其極其強烈的表達欲望,甚至惡化為聲勢浩大的輿論聲討。在傳統(tǒng)媒體主導輿論格局的時代,媒體管理者在信息接收與信息發(fā)布之間尚且還可以爭取一定的時間差和緩沖期,給輿情研判及輿情干預提供了可操作空間。當前主流媒體管控輿情的施展空間在技術賦權之下被大幅度地壓縮了,5G時代的輿論信息同步接收,即使借助大數(shù)據技術的信息整合和統(tǒng)一發(fā)布也難以避免權威信息傳遞的滯后性,“未雨綢繆”顯得愈發(fā)艱難,許多輿情信息“不翼而飛”,甚至越過主流媒體“搶占先機”,給網絡治理帶來巨大壓力,使得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危機四伏”。
(二)疫情信息泛濫下的“真相失焦”
技術賦權和圈層傳播下的輿情風暴使得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也對人們理性辨別真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立足點是教育內容與教育對象需求的契合度,倘若教育內容失真,愛國主義教育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疫情期間,社會大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傳播、防控等相關問題保持著高度關注,形成網絡圍觀。然而,網絡信息生產者的匿名性、媒體門檻降低和信息反饋的趣味性,致使部分網民為滿足自己的表達欲,借助某些消極或者夸大的信息發(fā)布吸引大眾的注意。但遺憾的是,缺乏專業(yè)媒體運營理念和網絡素養(yǎng)的網民并未揭示“真相”,反而導致網絡輿情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傳統(tǒng)媒體“獨占風騷”的媒體格局中,信息的來源有著嚴格的把控,信息生產和發(fā)布亦有著多重“過濾網”,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得到很好的保障。在網絡時代,媒體平臺為追逐流量,將主要的抓手放在了“信息首發(fā)”上,這種只注重信息的及時性和新穎性的傳媒理念是對信息真實性的忽視和舍棄,也致使大量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充斥輿論場。
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造成了“信息超載”,讓網絡圍觀中網民情緒的影響力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網民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容易產生一定的“證實偏差”。所謂證實偏差就是指一個人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會主動選擇支撐自身原有信念、偏見的信息,而主動舍棄與自身信念相悖的信息。在疫情之下復雜的輿論場中,理性的聲音容易被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所遮蔽,讓網民傾向于相信自己在情感上認定的“事實”,進一步造成真相的失焦,把網絡圍觀演變成偏失的、極端的情緒化表達,造成輿情危機。新冠疫情期間,部分自媒體捕風捉影,未向有關部門核實就發(fā)布疫情信息,實際上淪為謠言散布的幕后推手;某些敵對勢力借機“興風作浪”,肆意歪曲事實,以偏激言論博人眼球、煽動網民;少數(shù)網民盲目從眾,對接收到的信息不假思索進行渲染和散播,依靠強關系社交圈將網絡謠言包裝成“真相揭秘”。真假參半的海量信息干擾著網民的信息選擇和價值判斷,嚴重削弱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力。
(三)輿論格局顛覆下的認同危機
復雜的輿情和海量的信息使得網絡上的真相更加難尋,而網民對真相之“真”的追尋又往往訴諸于感性直觀,這就給網絡民粹主義提供了可乘之機?!熬W絡民粹主義是傳統(tǒng)民粹主義在當代的具體表現(xiàn),是對傳統(tǒng)民粹主義承繼與衍化的結果?!盵2]在新媒體技術加權的背景下,網絡民粹主義與泛娛樂主義等社會思潮實現(xiàn)“話語合流”,產生了新的特征和樣態(tài),其表現(xiàn)形式更加隱蔽,造成的影響更加惡劣。在新冠疫情期間,網絡民粹主義持續(xù)蔓延,以網絡符號為載體,以微博、微信、QQ以及其他短視頻媒體平臺為載體,塑造一個“廣場式”的傳播平臺,聚集眾多“無名氏”“跟從者”,用道德標準和情感取向對特定對象進行是非正義的宣判,瓦解原有的“真相體系”。西方敵對勢力虛構事實、肆意炮制輿論,形成網絡上的負面信息流,還有部分“意見領袖”和“網絡大V”出于博取眼球、謀取利益等動機,以夸張的標題、煽動的語句和戲謔的表達意圖解構人們對主流價值的認同。網民對真相之“真”的追尋傾向于訴諸感性直觀和價值選擇,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群體的集體話語權力,企圖顛覆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總會避免自身陷入孤立和劣勢狀態(tài),甚至為了尋求環(huán)境支持而選擇沉默或附和。權威的信息來源崩塌,懷著不同動機和情感的網民個體對信息真相得出迥然不同的答案。在疫情期間,由于“沉默螺旋效應”的影響,部分網民因防止被群體孤立選擇非理性的沉默,枉顧事實真相,跟隨群體進行網絡攻擊和道德譴責,進而引發(fā)“群體極化”和“感性狂歡”。這種“真”讓位于“善”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使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陷入感性與理性對立的割據狀態(tài),情感共鳴也因價值認同危機而收效甚微。
三、重大疫情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轉變
由上可知,重大疫情境遇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在迎來了新的契機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把握其中的新變化、新特點,可以從轉變教育理念、優(yōu)化頂層設計、豐富教育內容等方面著手,探索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為提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強化思想引領,轉變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理念
在信息技術和視聽媒介的更新迭代之中,隨著傳統(tǒng)信息傳播格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流向控制難度加大,網絡空間的聲音愈加復雜,各種“雜音”“噪音”充斥其中。進而言之,能否深耕網絡信息土壤,強化價值導向指引,扎下穩(wěn)固根基,對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和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強調發(fā)展教育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3]同時指出,人民的滿意程度是衡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尺度。重大疫情下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因當前的現(xiàn)實際遇而有著特殊的育人使命,但其歸根結底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要積極滿足教育對象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精準性與實效性,實現(xiàn)“文本”向“人本”的積極轉變。其次,堅持“立德樹人”理念。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人才成長的根本規(guī)律?!耙蚜⒌聵淙说某尚ё鳛闄z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4]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要凝心鑄魂,用最深切的愛國主義情懷引領網民的價值取向,堅定其理想信念;用最踏實的愛國主義行為加固全國各族人民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精神紐帶,筑牢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防線。最后,堅持“多方協(xié)同”理念。重大疫情下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涉及多要素、多領域、多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工程,依托于多主體的團結與協(xié)同合作。第一,應注重線上線下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拉緊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安全紅線。第二,應注重課堂內外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找準校園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點,構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聯(lián)動場域。第三,應注重前沿技術的協(xié)同聯(lián)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賦權教育,激發(fā)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潛在動力。
(二)優(yōu)化頂層設計,構筑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機制
首先,要強化組織領導,嚴抓責任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凝心聚力,鑄魂育人。2019年黨中央正式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把愛國主義教育擺上重要日程。”[5]首先,應組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主體責任,打造科學化的組織領導體系,形成統(tǒng)籌兼顧、協(xié)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切實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落地;要統(tǒng)籌多方育人力量,明確并把握網絡媒體運營的內在規(guī)律,打造優(yōu)質的網絡文化產品供給鏈,占領網絡信息傳播制高點。其次,要建立獎懲機制,量化教育效果。大數(shù)據時代的數(shù)據挖掘和提取技術實現(xiàn)了多維領域的量化進程,也助推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評估的客觀化與精準化。獎懲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推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簡言之,要優(yōu)化網絡部門工作績效考核規(guī)則,借助大數(shù)據分析技術,將網絡文化建設、網絡輿論引導、網絡話語權建構納入年終評價指標,鼓勵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體主動發(fā)聲,傳播“正能量”,唱響“好聲音”。最后,要完善配套措施,形成系統(tǒng)合力。作為一個涉及多主體、多元素、多領域的整體工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需要各個分合力的協(xié)調一致。為彌補特殊時期線下教育的缺失,必須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將網絡輿論和新冠疫情的“最大變量”轉化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大增量”。此外,可以建立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網站,推廣有態(tài)度、有溫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愛國主義案例;培育網絡“名師”,迎合媒體時代“再中心化”趨勢,發(fā)揮“意見領袖”在思想引領、價值培育和文化熏陶方面的影響力和引領力。
(三)重視陣地建設,構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矩陣
習近平總書記就疫情防控中的輿情治理指出: “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tǒng)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盵6]對輿論資源的把握和網絡陣地的占領是疫情之下有序開展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之舉,決定著理性愛國主義精神能否迸發(fā)出強大力量。因此,應搭建矩陣化的融媒體格局和線上線下互動橋梁。第一,新舊媒介結合,推進媒體整合互通。當前“兩微一端”媒體格局已擴展至“三微一端”,以抖音、快手為首的短視頻平臺相繼涌現(xiàn),打破了原有的媒體傳播格局,時代特征與技術背景催生了更快節(jié)奏的短視頻時代。當前疫情下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主動出擊,占領傳播范圍廣、輻射力度大的網絡陣地,如短視頻平臺等,加快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載體的換代轉型。第二,建立專業(yè)網站,重點培育特色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媒體平臺建設不能盲目統(tǒng)一,應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抓重點、破難點、創(chuàng)亮點。例如,結合地方特色與媒體傳播特點建設線上“榜樣事跡館”“英雄紀念館”,搭建網民了解榜樣和英雄人物事跡的線上平臺;建立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網絡工作室,注重網民參與和體驗,依托數(shù)據思維和技術手段描繪網民數(shù)據畫像,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運轉起來。第三,挖掘線上線下契合點,克服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的離散危機?!叭藙?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7]網民雖然是環(huán)境的產物,在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本質上一個信息生產、信息消費、信息接收、信息認同、信息內化以及信息共享的過程,受到網絡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故此,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不能割裂現(xiàn)實世界和虛擬場域,應將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協(xié)同推進作為著力點,保障教育環(huán)境的完整性和時空場域運轉的靈活性和平衡性。
(四)堅持內容導向,凸顯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特色
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ヂ?lián)網時代,網絡內容已成為互聯(lián)網競爭的核心命題。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體現(xiàn)教育尺度和人文向度,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導向,以引導網民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之要與個人成長之需的思維特點、價值取向及言行操守為目的。
第一,豐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內在要素。重視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背景信息,注重感性與理性因素的邏輯互動。新冠疫情是愛國主義面臨的一次大考,亦是產生愛國主義教育新生態(tài)契機。在這個過程中,“感性—知性—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運行邏輯發(fā)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所謂愛國主義感性因素,是指要充分利用疫情下網民對國家各項事業(yè)的認同感、信賴感和自豪感,在感性體驗中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所謂知性因素,就是在疫情之下要認清復雜輿論場下的真相,客觀看待現(xiàn)實,具備事實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前提要件。所謂理性因素,是指要厘清愛國主義本質,凸顯平等意志與包容之愛,嚴防將愛國當做網絡攻擊的借口和擋箭牌,引發(fā)輿論危機,瓦解主流價值觀。一言蔽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握疫情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在感性中增進理性,在理性中正視感性。第二,重組網絡愛國主義內容的結構體系。重大疫情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結構應結合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而提升信息生產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價值性,為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網民提供多樣選擇。一是歷史邏輯。教育者必須要從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找尋愛國主義的思想源頭,賦予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以厚重感和說服力。二是理論邏輯。知識是認同之本,更是熱愛之源。要針對習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論述有計劃開展公共衛(wèi)生知識教育以及國家抗擊疫情政策知識的宣講,在把握疫情動態(tài)與政策導向的前提下形成科學的疫情認知。三是實踐邏輯。生活在科技發(fā)達與信息共享的現(xiàn)代社會,網絡開啟了人類生活實踐的新篇章,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人類自身。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主動建構新型互動關系,如正向互動和反向互動;主動引領互動內容,如思想互動和情感互動;主動推進行為落地,搭建線上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場域,等等。
四、結語
概而論之,新冠疫情既是一場嚴峻的現(xiàn)實考驗,也是培育愛國主義的現(xiàn)實土壤,關乎網絡生態(tài)的秩序和社會治理,更關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從認知、認同、內化與外化的完整過程,亦是從感性、知性、理性的邏輯過程,更是把握網絡陣地,贏得網民群體,贏得青年的關鍵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影響力、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輿論引導力、制度執(zhí)行力。[8]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虛擬空間中主動出擊,將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融匯于愛國主義教育,為新冠疫情的防控保駕護航,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助力。
參考文獻:
[1]李超民.新時代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6.
[2]林伯海,石立春.新世紀以來網絡民粹主義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4(5):38-42.
[3]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5]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3,19.
[6]習近平.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04(1).
[7]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8]王潔松,劉群鑫.論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時代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6):24-26.
責任編輯 ?韓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