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念 任文漢
摘 ?要:2021年,我國進入了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階段,即后疫情時代,這給高校資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闡述后疫情時代資助工作面臨的變化,提出“三維”資助育人的實施路徑:保障學生安全穩(wěn)定的底線,助力學生成才成長的主線,讓學生懂得感恩回饋的風景線,并進一步搭建育人平臺,利用戰(zhàn)疫的鮮活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通過總結育人實踐經驗,探索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新思路,尋找新路徑。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資助育人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給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困難和挑戰(zhàn),高校資助工作也受到巨大影響。疫情期間,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fā)《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基本需求,開展疫情防控期間資助育人工作。
2021年,我國進入了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階段,也就是后疫情時代——國內疫情不定期在局部地區(qū)小規(guī)模爆發(fā),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jié)性的發(fā)作,而且遷延較長時間,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1]
后疫情時代,資助工作既要做好 “獎、貸、助、補、減、勤”等經濟措施,使學生的生活步入正確的軌道,將疫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又要利用好疫情期間的有利教育時機,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受助學生的教育之中,弘揚抗疫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保障性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轉型。[2]這是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關鍵任務,也是學生資助戰(zhàn)線全面參與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重要內容,是全面貫徹黨和政府有關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
一、后疫情時代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變化
準確了解疫情對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影響,把握資助工作的變化趨勢,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一)工作對象動態(tài)化
后疫情時代疫情零散爆發(fā),高中低風險地區(qū)不斷變化,隨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身份、貧困等級也在相應變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抗風險能力差,學生本人兼職受阻,收入受疫情影響大;有學生親人在疫情中患病,康復后勞動力也受到影響;這些變化不易提供證明材料,難以通過系統(tǒng)精準評定,這就需要學校建立貧困邊緣群體的動態(tài)檢測和應急幫扶機制。
(二)工作內容縱深化
高校資助工作以經濟資助為主;在經過疫情后,家庭困難的學生在心理、學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的困難也更加突出。資助育人工作的重心,除了物質幫扶外,在精神上也應給予更多支持,努力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三)工作形式數字化
過去資助認證工作主要依賴于貧困證明材料、班級現場認定、民主評議等現場方式,準確度高,但形式不夠靈活;后疫情時代,受封城、封校、延遲開學、上網課等因素影響,同學之間面對面接觸減少,網上交流增多,工作形式由線下轉為線上;高校資助部門應簡化工作流程,深化精準程度,制定合理的資助標準;還可聯合多部門,利用好學生消費大數據,更好地對其經濟情況進行認定。
二、后疫情時期資助育人實施路徑
2020年7月,在疫情背景下召開的全國資助工作推薦會上強調:“資助工作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保障上,要進一步拓展資助的內涵,使其在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育人依然是后疫情時代資助工作的中心。
在精準扶貧、精準資助理念的指導下,明確資助育人工作在抗疫攻堅戰(zhàn)中的價值與功能,從而實現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提升高校資助項目的合理性、資源配置的效益性以及增強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從而建立疫情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長效機制。[3]結合后疫情時代高校資助工作的特點以及資助育人路徑的探究,在開展資助育人實踐時,可從底線、主線和風景線三個方面開展。
(一)解決基本需求,堅守安全穩(wěn)定底線
1.解決經濟壓力:根據后疫情時代疫情高中風險地區(q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等級不斷變化的特點,資助部門應靈活地安排臨時困難補助,足額及時發(fā)放補助或學生所需要的物資,以便幫助學生。
2.保障學習條件:疫情之后線上教學和線上會議成趨勢,電子設備和網絡流量需要一定的資金。高校資助部門應設立相關的基金,通過專項補貼和其他技術手段來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條件。對于由于疫情隔離等耽誤的課程,資助部門要與教務部門合作,采取補課、錄音錄像等形式,幫助學生不掉隊。
3.駐守心理健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本身容易產生自卑、迷茫情緒;疫情帶來的健康風險、生活方式的變更、就業(yè)機會的萎縮、對未來的焦慮導致其心理壓力增大,容易誘發(fā)心理危機;資助部門應發(fā)動專人負責,對其開展談心談話、心理疏導,以緩解學生壓力,調節(jié)學生情緒,引導學生在面對疫情的同時積極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健康快樂地生活。
4.穩(wěn)定升學就業(y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yè)或升學的過程中會面臨更多困難,而疫情對各行各業(yè)的沖擊加劇了這些困難:有學生因此失去實習機會,有學生會考慮到經濟因素而放棄升學。資助部門要聯合就業(yè)部門,為貧困生專門建立就業(yè)檔案,加強個性化指導和幫扶,加大對其創(chuàng)業(yè)支持,宣傳大學生參軍入伍政策。對于有能力升學的學生,幫助其了解研究生階段資助政策,使其安心入學。資助部門應聯合多方精準發(fā)力、多措并舉、群策群力共同幫助,使畢業(yè)生順利畢業(yè)、盡早就業(yè)。
(二)堅持立德育人,突出成長成才主線
1.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牢成長成才方向:后疫情時代,學校要把疫情防控作為思政課的鮮活教材、生動實踐和現實課堂,宣傳和弘揚高校師生積極投身防疫志愿工作的“逆行者”精神,讓大家分享自己參與戰(zhàn)疫中的所思所感,引導同學們向身邊的最真實、最平凡的榜樣學習,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讓愛國實踐行動更觸手可及[4],讓“逆行者”精神融于個人成長的價值觀;比較國外疫情狀況和我國現狀,讓學生體會到安定和平的社會環(huán)境來之不易,喚起他們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愛國意識。
2.開展誠信教育,厚植為人為學品格:2020年2月,教育部財政司在《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強調,“對于已經畢業(yè)且處于還款期的國家助學貸款借款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因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還本付息的,可合理延后還款期限;如因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失去還款能力的,要協調經辦銀行啟動救助機制,為其辦理代償應還本息相關手續(xù),減輕他們的還款壓力”。高校資助部門要宣傳并利用好這些政策,引導學生體會國家的良苦用心,樹立誠信觀念,形成“誠實守信、信用做人”的良好氛圍,遵守誠信行為。
3.加強能力培養(yǎng),提升創(chuàng)新實踐素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其家庭局限性,缺乏機會去發(fā)展自身,了解社會。疫情過后,實踐培訓、外出實習的機會減少。資助部門應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可給予學生技能培訓、參加技能考試、科研思維訓練方面的支持;根據自身定位和目標提升職業(yè)技能和個人素質,如聯合企業(yè)開辟綠色通道,增加實習機會,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把資金幫助和項目資助相結合,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培訓,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
(三)開展感恩教育,打造感恩回饋風景線
俗話說“飲水思源”,“回饋”是資助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感,促進資助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疫情期間,多所高校都開展了緊急舉措,為經濟困難學生、疫區(qū)學生捐款捐物,為困在學校的學生解決日常生活;開辟綠色通道,開辟網上辦事渠道,幫助困難學生上網課,幫助他們順利畢業(yè)就業(yè)。這種多渠道的幫扶,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學生的困難,傳遞出愛的情感,喚醒了貧困學生的心靈,滋生了感恩意識。
學生感恩的同時,學校也可完善回饋渠道,組建以困難生為主的感恩公益團體,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引導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抗疫活動如社區(qū)志愿者,傳遞愛心、回饋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行為,實現“資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
三、后疫情時期資助育人實施路徑的方式
(一)搭建新媒體宣傳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如QQ群、學習強國、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方式,開設 “思政微課堂”專欄,“黨員的防疫日記” “戰(zhàn)‘疫’有我,黨旗飄揚”等等為學生注入愛國主義精神“疫苗”,激勵同學們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讓青春與時代同步。開展網絡主題班會,講好“抗疫”故事,弘揚偉大精神,引導青年學生珍惜生命,活出最美青春的模樣。[4]
(二)構筑多部門育人平臺
資助育人的主體是高校資助部門,然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從入學到離校,涉及與財務處、教務處、就業(yè)中心、心理中心等部門密切聯系。疫情以來,資助政策、工作內容、工作形式等發(fā)生了變化,高校資助部門要優(yōu)化整合資助管理平臺,將“綠色通道”、獎助學金申請、心理疏導及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等功能融為一體;還要利用學校、社會及家庭資源,讓全員參與資助育人當中,獲得支持合力。
資助部門應主動聯系其整合資源,創(chuàng)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團組織、設立合適的志愿者崗位、勤工助學崗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舉辦專門的心理輔導會、榜樣分享會、就業(yè)指導會等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宣傳、思政講座、公益論壇等,以崗位為契機、以活動為平臺,注重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情感交流,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綜上所述,在后疫情時代,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新的形勢和要求。我們更要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及時掌握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經濟的動態(tài)變化、線上線下多途徑地開展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關注疫情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更重要的是借疫情之風,開展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學習、奉獻祖國、感恩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發(fā)展型資助”與育人工作緊密結合,真正發(fā)揮好資助工作的實效。[5]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04):13.
[2]呂強,顧鑫城,陳勇.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探析[J].教育管理,2020(10):107.
[3]張冰瑤,陳勝敏.后疫情時代網絡思政育人路徑探析[J].高教探索,2021.(01):6.
[4]曹剛劍,周歆妍.后疫情時代高校三維“云思政”的育人路徑探究[J].財富時代,2021(01):228.
[5]陳亮.后疫情視角下高職院校“精準資助與育人”實施路徑創(chuàng)新——以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中外企業(yè)文化,2021(05):50.
責任編輯 ?黃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