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靜
(溧陽市第六中學,江蘇 溧陽)
初中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但是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教師教學手段單一,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深刻理解物理知識,也能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策略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強化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認知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初中物理教學中體驗式情境教學需要結合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重難點知識,構建與之相應的情境,盡量突破固有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及時總結和歸納教學知識點,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構建體驗式情境時需以問題作為突破口,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的方向。問題情境的構建,應該建立在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認知上,注重物理知識的變化過程,分析問題情境的發(fā)展形式,確保物理的本質屬性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要知道,問題情境的變化所引出的是抽象的物理特點,讓學生從變化的過程中總結物理規(guī)律,揭示物理內涵。
例如,在“探究物質的密度”這一單元教學中,為探究鐵、鋁的質量,教師精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提出問題:鋁塊和鐵塊的質量與體積有著怎樣的關系?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否一致?學生試著挖掘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教師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始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出鋁塊、鐵塊的質量,繼而引出對應的物理概念。在分析實驗數據的時候,認識到數據之間的潛在關系,深化學生對物理的精準認知。在強化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探析物理現象背后的屬性,認真總結物理學習方法。
初中物理課程對學生邏輯性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而生活化教學能讓知識更為簡單,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提高學習效率。新課改著重強調教師運用實際生活案例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將學習中存在的物理問題和現實聯(lián)系在一起,而教師則是針對問題展開綜合論述,確保問題的生活性、研究性,讓學生有更為強烈的生活感知。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生活物理探究問題,讓學生猜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說出其中的原因,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教師也可以主動提問學生: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滑動摩擦力?并針對其中的某個因素進行探究,需要探究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物理實驗。
再者,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類的物理作業(yè),讓學生對已學的物理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完成課后作業(yè)的同時,及時鞏固和復習以往的知識。如若教師將作業(yè)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在課后也能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感受到物理存在的現實意義。例如,在“密度”的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yè):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小明的父母去商場購買了一枚金戒指,重量為7.6g,將戒指放在裝有水的桶內,體積為9毫升。同學們試著利用密度的相關知識,幫助小明父母判斷這枚戒指是否為純金?;谏罨慕虒W實例,幫助學生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物理的欲望,也能充分體驗到物理學科的趣味性。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以大量實驗作為依據,深化學生的實驗體驗能力。物理實驗教學的開展能深化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理解,激發(fā)他們探究實驗的積極性?;隗w驗式教學背景開展實驗教學,更為注重學生自主意識的發(fā)展。例如,教師組織“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時,應該在課上將時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及時交流,而教師則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難題,使其順利、有序地開展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合作學習模式的提出,既能激發(fā)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實驗情境。以“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的物理實驗為例,教師采用合作的形式推動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提出假設:浮力大小和物體沉浸的深度有無關系?提出假設后,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問題。整個實驗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選擇實驗組長、記錄人員,有的負責整理數據,有的負責操作,在分工協(xié)作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效率,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合作中取得進步。
體驗式教學符合初中物理課程改革的基本需求,對物理教學方式和內容而言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發(fā)現、總結物理規(guī)律,重視對教學過程的體驗,完成知識的積累工作,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