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軍
(甘肅省渭源縣鍬峪鎮(zhèn)裕豐小學,甘肅渭源)
觀察力是很重要的感官能力,大腦會迅速且優(yōu)先對觀察所得信息進行處理,可以說,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進行交互,大腦每一刻都在處理觀察方面的數(shù)據(jù),而這些數(shù)據(jù)的質量與量級就需要個體本身有意識地鍛煉,才能讓自身更多地吸取優(yōu)質信息,這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觀察力即是聲音、影像、味道、溫度等認知和辨別的能力。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正處于快速成長和發(fā)展的階段,在此階段對學生的觀察力進行培養(yǎng)能夠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的觀感和觀察天賦,進而助益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積累知識,這種能力也可用于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其自身良好地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其注意力專注,獲得感悟、欣賞等能力的鍛煉和提升,進而能夠輕松地對周邊事物進行高效認知。當小學階段的學生獲得科學且有效的觀察力后,便能有意識地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進而高效、高質量地積累學科知識、生活經驗等,隨著自身的積累越加豐厚,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升,不再受到閱歷與積累的制約,便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潛力,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極為重視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
觀察,從心理的層面而言,是持久地、有計劃地、有目的地主動對事物進行知覺的過程。觀察需要思維的參與,助力于認知事物,所以,觀察也有思維知覺的稱謂。所以,觀察并非只是肉眼單純地去看,還需要進行認知與思考,這樣才是有意義的觀察。思維與觀察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的時候,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認知與思考。在觀察中,教師還要確定好觀察角度,而后選擇適宜的觀察點,并做好觀察順序的考量,進而更好地對目標事物進行高效觀察與認知。思考與認知是觀察的主體,也是重要的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除了教授學生正確且高效的觀察方法以外,還應該注重觀察中與觀察后的思考。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應當有兩個層面的觀察,一種是審美性質的觀察,一種是現(xiàn)實性質的觀察。其中,現(xiàn)實性質的觀察更多是準確、科學地從客觀的角度認知目標事物,并得出目標事物的準確認識,能夠對其進行說明與解釋。這一層面的觀察需要以客觀實際為出發(fā)點,對事物的成因、用途、構造、性質、種類、形態(tài)等內容進行認知與探究,并形成自己的理解,進而幫助個體形成準確且全面的認知。但審美性質的觀察就類似于“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并不以實際應用作為出發(fā)點,雖然源于實際,但更注重態(tài)度,以自身的情緒、情感、生活等所綜合而成的視角來看待事物,并對事物進行欣賞、感受。這種藝術性質的觀察與現(xiàn)實性質的觀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與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因興趣而進行一項活動時,才能忘我地投入其中。興趣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小學時期,學生正式步入學習生涯,對一切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是非常有益于教學的,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好當前年段學生的特點,有效引導小學生觀察感興趣的知識,進而喚醒學習欲望,小學生在探究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之中,體會到通過觀察而了解外界的樂趣,這也是對教材知識的拓展,引導學生體會到事物中蘊含的情感,讓其在不斷觀察與思考中獲得觀察力的鍛煉與提高。例如,《貓》這篇課文,其中細致描寫了貓在滿月時的可愛之處,刻畫了貓的古怪性格。這便是作者通過長期仔細觀察所發(fā)現(xiàn)和體會到的。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正式教學前,語文教師可以先安排小學生對周圍的小動物進行細致又耐心的觀察,使他們的觀察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在課堂上,小學生分享自身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觀察心得的有效交流,打造師生間的和諧關系,教師要對觀察仔細、認真的學生予以肯定和表揚,對其他學生予以鼓勵。在課堂中完成了課文導入并講解完課文之后,詢問學生作業(yè)與本課文有何關聯(lián),學生表達出了作者與自己都進行了細致與耐心的觀察,若不細心觀察,則難以發(fā)現(xiàn)小動物不常做出的動作。小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小動物做出不常見的動作,既滿足了好奇心,鍛煉了觀察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當前的課文,進而產生輕松、簡單的學習之感,促進其形成文章閱讀自信、語文學習自信,產生喜歡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觀察順序,才能讓學生的觀察更有效,體現(xiàn)其意義。首先需要語文教師把觀察順序的重要性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意識到觀察順序的意義,并促使其被好奇心驅使,投入到相關觀察能力的鍛煉活動中,以發(fā)揮其自覺性、積極性。教師通過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進而了解事物的發(fā)展與變化,才能深刻了解事物,并通過栩栩如生的描繪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留心之下,處處皆學問”,只有以正確的順序去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并記下觀察所得,才能逐漸提高觀察能力,進而有效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例如,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講解《觀潮》這篇課文時,講到錢塘江大潮有先后次序,首先是大潮來臨前,而后是來臨時刻,再就是來臨后,作者通過先觀察潮前,再觀察潮時,最后觀察潮后,才能寫出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的文章,才能把大潮到來前、到來時的波瀾壯闊很好地呈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感覺猶如身在潮前。在講解時,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播放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來后片段,讓學生觀察,并落于紙上,而后再以所產生的感受與感悟體會作者當時的仔細觀察與觀察后抒寫這篇文章時的情感。學生以自身體會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便是對課文的深入感知,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如此震撼的錢塘江大潮,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為何能夠給讀者帶來這樣的感受?”小學生通過這一問題領悟到了觀察順序與觀察的重要性,并意識到了寫作需要以積累和觀察作為前提。除了課堂教學的引導與教授,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注重平時給小學生布置一些觀察小任務,從家中小物件到風景,再到人物,而后通過有效的激勵促使其積極性被有效激發(fā),進而逐漸形成觀察的興趣、習慣,以促進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掌握觀察方法,能夠通過有效觀察產生積極的反饋效果,更樂于觀察周圍事物,以避免錯誤觀察導致事倍功半的情況。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通過對課文進行分析與引導,能夠有效地讓學生體會到正確觀察方法的益處。例如,在教授《詠柳》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要在課前讓學生觀察寒冬中柳樹的樣子,而后觀察春天來臨之時柳樹在乍暖還寒的環(huán)境之中逐漸伸展枝杈、生長新葉的過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體會“碧玉妝成一樹高”所描繪的景色,把古詩映照在現(xiàn)實之中,進而產生深刻的體會。學生提前對季節(jié)與柳樹進行正確的仔細觀察,再理解這首古詩就會更加輕松且簡單,也正因為有了提前觀察,學生才能深入理解古詩,使學習氛圍更加熱烈、濃厚,這更促使小學生全情投入到課文閱讀中,并進入高效學習中,也會在正確觀察中逐漸養(yǎng)成觀察事物規(guī)律的良好習慣。
觀察問題的規(guī)律和細致分解內容這兩個內容并非一教便會,需要通過不斷地鍛煉才能熟練掌握,要在觀察中有意識地把觀察內容分為幾部分,并進行各個部分的觀察。例如,《搭船的鳥》這篇課文便是作者先從外形方面描述,從爪子到嘴巴的細致觀察與描繪,促使讀者對翠鳥有了生動、形象的認知,體會到翠鳥的美麗。再比如《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作者先從水上城市開始描述,而后是威尼斯的小艇,再到小艇內,對艇內進行了深入描繪,并以艇內的視角觀察外面,用“建筑飛一般地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來直觀形象地形容小艇的速度,讓人對威尼斯的小艇與風土人情有了身臨其境的體會。小學生通過分解觀察內容,能聚焦觀察小部分,進而對所觀察事物形成更加全面、清楚、詳細的認知,也能逐步形成層次遞進的觀察與寫作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若課文或課外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學生不能輕易觀察或體會到,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將其內容直觀、清晰地展示出來,這能讓小學生更為輕松地理解課文內容以及作者的觀察側重點,不僅能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還能通過描繪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積累運用文字的經驗。例如,在開展《鳥的天堂》這一課文的教學時,語文教師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提前準備好的大榕樹視頻,引導學生先觀察大榕樹的安靜狀態(tài),再觀察作者對樹上各種鳥的描述。而后對小學生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與體會到的。再讓學生觀察作者是以怎樣的順序描寫所見的,提問:與自身之前所描述的順序進行對比,哪個感受更好,為什么?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小學生理解了作者觀察事物的側重點以及觀察、描寫順序,進而明白觀察與寫作要突出重點,要主次分明,進而對閱讀與寫作產生較強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極為重要,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并助益自身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采用有效的觀察力培養(yǎng)策略,以多元化的手段增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