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千泉小學 秦 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集體探究,完成教師設置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學形式弱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權,更加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與自主探索意識得到更好地發(fā)揮。語文是一門具有交際性、實踐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許多語文題目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合作討論,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釋放,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只有牢牢把握學生學習心理,從他們的喜好出發(f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設計合作任務,才能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并對合作學習任務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積極性。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取符合學生喜好、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密切的內(nèi)容,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合作任務產(chǎn)生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合作學習任務,達到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例如,在學習《彩色的夢》時,教師首先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世界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對學生說:大自然的藍天、白云、小草、小花都愛做夢,花兒的夢是紅色的,草兒的夢是綠色的,藍天的夢是藍色的,白云的夢是白色的,小朋友們愛做夢嗎?大家的夢是什么顏色的呢?小朋友跟隨教師的問題,會齊聲回答出是彩色的。教師得到學生的回答后,通過課件展示一幅黑白的圖片,對學生說:大家喜歡黑白的夢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和周圍的同學一起,說一說要怎樣把這個黑白的夢變成一個彩色的夢呢?學生通過前面氣氛的烘托,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在教師布置教學任務后,學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并通過積極的合作學習完成由黑白夢到彩色夢的轉變,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任務就完成了。
自主預習能夠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自主預習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合作討論,學生的自習效率會更加顯著。在自習過程中,學生通常都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生詞、生字,以及一些復雜的句子。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說出自己的疑問,通過集思廣益的形式,解答所提出的問題。這種發(fā)揮集體智慧,解答學生預習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的學習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意識,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智慧。在平時遇到困難時,學生也會主動向同學們尋求幫助,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的《文言文二則》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主合作討論的方式對文章展開預習。請學生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詞以及一些無法理解的句子整理出來,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討論,比如,第一篇故事中的“囊、焉”和“恭勤不倦”以及第二篇故事中的“卒、逢、棄、鐵杵”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利用集體的智慧思考出這些知識的內(nèi)涵,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高效。
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目前許多教師主動將微課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多元化的信息技術呈現(xiàn)方式以及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極大地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構建更加智慧化和多元化的課堂。教師借助微課開展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目標的理解更加清晰,不會偏離思考方向,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合作討論更加高效。例如,在學習《寶葫蘆的秘密》時,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內(nèi)容后,教師通過微課對故事中提到的“奶奶講的故事”進行總結,并以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分別為“張三遇到神仙贈他寶葫蘆”“李四游龍宮獲得寶葫蘆”“王五換衣服得到一個寶葫蘆”“趙六掘地挖出一個寶葫蘆”。每張圖片的旁邊配上相關的文字,都生動有趣。通過圖文的呈現(xiàn),學生對“奶奶講的故事”這段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透徹。這時,教師再利用微課圖片給學生設置學習任務: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合作的方式對這個故事進行擴充,并設計相關臺詞和動作,以表演的方式演繹出來。這種合作活動符合小學生愛模仿的天性,在自主編排舞臺劇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的肢體表現(xiàn)力和語言表現(xiàn)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課后的總結與回顧是對整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梳理的過程,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再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解答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疑問,促進自身對知識更好的消化與吸收。基于合作學習下的語文教學,教師就要善于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功能,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增強課后鞏固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落花生》時,為了讓學生深刻把握這篇文章的主旨,明白其中的人生哲理,并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教師在最后回顧環(huán)節(jié)請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想法,說說自己對文章中父親話語的理解,并探討“落”的好處。最后,教師再請學生討論父親第二次議花生的部分,以及作者聽到父親話的感受;再請學生用相應的句式談談自己對父親話語的理解。通過這種合作討論的回顧方式,學生對本篇文章的主旨理解得更加透徹,學生也能對課堂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課內(nèi)課外的合作學習,要求教師既要注重課堂上的學生合作學習,也要注重開展課外的合作實踐活動,利用課外的合作任務來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確保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能夠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在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外實踐活動時,學生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視野與大腦思維也得到了有效拓展。例如,在學完《我們奇妙的世界》后,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后收集資料,聯(lián)系自身實際,談一談自己眼中的奇妙世界,并嘗試運用作者的寫作手法將自己眼中的奇妙世界以文字的方式表述出來,最后對每個小組所有組員的作文進行匯總,用合適的過渡語言將所有的作文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下一節(jié)課上,教師請每個小組的組長上臺呈現(xiàn)本組的作文成果,并讓全班學生閱讀所有作文,由全班學生共同選出最優(yōu)秀的作文,張貼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供所有的學生學習和借鑒。這種課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將實際生活與語文知識密切結合起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資料的收集,完成課后作業(yè),在深化自身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真正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效果。
課內(nèi)外合作的學習形式符合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目標,將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落到了實處,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體,教師的身份由原來的主導者轉變?yōu)橐龑д?。在這種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充滿積極性,學生能夠自主對知識展開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在高效化的自主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