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
年底,我常聽到一些朋友傾訴,被各類總結(jié)、考核、評比、匯報、驗收壓得喘不過氣,加上家庭瑣事,忙得不可開交。
前幾天,我參加了一項業(yè)務過關比賽,賽前總在擔心:“匯報內(nèi)容會不會有紕漏,還有哪些可以完善?”“上臺時會不會緊張忘詞?”“應該穿什么衣服合適?”“如果不能通過怎么辦?”感覺那幾天過得很慢很煎熬,雖然我心里清楚,可能到現(xiàn)場就好了。
現(xiàn)代生活充滿大大小小的壓力,美國醫(yī)生霍爾姆斯和雷赫研究了不同生活壓力事件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他們選取了典型的43種生活事件按平均分數(shù)的高低依次排列,比如對親人或配偶死亡賦分100、離婚73、與上級有糾紛23,分數(shù)越高,代表對個體影響越大。這種影響不僅是心理影響,甚至會導致很多身心疾病,如緊張性頭疼、潰瘍和結(jié)腸炎、過敏、支氣管哮喘以及癌癥等。
當然,我們并不會經(jīng)常遭遇這些重大生活事件,更多碰到的是日常頻現(xiàn)的“小確喪”。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日常生活瑣事的累積,也可能和配偶或家庭成員死亡一樣,對個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體重問題、睡眠問題、上下班堵車等,當一系列麻煩事碰到一起,就會引發(fā)巨大壓力。這些瑣事可能使個體達不到預期目標,帶來受挫感,從而引發(fā)焦慮和恐懼。這提醒我們,不是只有重大事件才會影響我們,很多看似只是小問題,但如果不給予重視,日積月累,同樣會對我們的身心產(chǎn)生很大影響。
面對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壓力事件,我們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不要一味地把它們當作洪水猛獸,壓力有時候甚至會有積極作用。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提出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其基本觀點是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呈現(xiàn)倒U型的相關性,當動機強度中等,即中等程度的壓力時,最容易實現(xiàn)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焦慮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前面提到我參加比賽的事情,適度的壓力和焦慮可以讓我更好地完善內(nèi)容,更加精益求精地做好準備。如果我毫無壓力,一點都不準備,天天睡大覺,最終表現(xiàn)則會一塌糊涂。如果我壓力太大,天天吃不好睡不好,也會影響準備效果,導致表現(xiàn)不佳。
所以,對個體來說,壓力具有主觀性,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水平,才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不影響身心健康。當感覺壓力水平過高時,我們就要積極嘗試做調(diào)整。對于現(xiàn)實性壓力,我們可以嘗試通過改變認知來進行調(diào)整。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情緒ABC理論,他認為情緒是一種反應(C),這種反應看起來是由外部事件(A)導致,但實際上A并不能直接誘發(fā)C,起關鍵作用的是中間的橋梁——信念(B)。比如朋友們對即將到來的年終考核(A)很焦慮(C),看起來是A-C,實際是A-B-C,其關鍵的可能是B,這個B可能是“表現(xiàn)不好,我就是個失敗者”“表現(xiàn)不好,我的職業(yè)生涯就完了”“表現(xiàn)不好,我一年就白干了”“表現(xiàn)不好,我會被辭退、被嘲笑”等信念或判斷,可以看出這些B存在很多過分概括、夸大和以偏概全的問題,這些基于想象而不是事實的危機感,會增加我們的壓力、焦慮、恐懼和失控感。因此,如果能夠?qū)π拍頑進行改變,就可以降低壓力或焦慮程度。(作者系省婦聯(lián)“莫愁心理聯(lián)盟”心理專家)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