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軍,陳 阮,鄭 迎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52
兒童誤食魚刺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多發(fā)生于能自主進食的大齡兒童,魚刺進入食管后易直接刺入或長期嵌頓在食管壁,隨著食管蠕動、吞咽食物的擠壓和正常胸膜腔內負壓而引起移動[1]。尖銳魚刺可能刺穿食管,引起食管穿孔,造成縱隔感染和縱隔膿腫;若魚刺任意一端緊鄰大血管或心臟,可能穿透主動脈及心包,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或心包壓塞[2]。食管魚刺異物首選內鏡下取出,僅1%需要手術治療[3]。若魚刺穿透食管壁,完全游離于食管外,此時早期在體外循環(huán)下開胸手術或許有生存的希望。2021年8月,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成功救治1例誤食魚刺致食管穿孔和心包壓塞的患兒,現(xiàn)將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患兒,女,8歲8個月,因“誤食魚刺后胸痛5 d,加重伴氣促2 d”于2021年8月27日入院。入院前5 d,患兒進食魚刺后出現(xiàn)嗆咳,予拍背后自行緩解,伴胸、背部隱痛。病初家長未重視,未予診治。入院當天患兒平躺及吸氣時,胸痛加重,伴氣促、呼吸困難,遂至醫(yī)院急診科就診。入院查體:體溫38.8℃,心率126次/min,呼吸38次/min,血壓63/46 mmHg(1 mmHg=0.133 kPa),SpO292%。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2分,兒童早期預警評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4]8分。急診心臟超聲示心包大量積液,結合病史考慮魚刺刺破食管壁及心包。CT檢查顯示:食管穿孔(左心室后方弧形高密度影)、大量心包積液。白細胞計數25.1×109/L,超敏C反應蛋白215.96 mg/L,乳酸2.8 mmol/L。入院診斷:心包壓塞;心包積血;食管異物穿孔;膿毒血癥。急診科迅速啟動全院急救緊急呼叫處置預案,給予患兒面罩吸氧、心電監(jiān)護,實施早期液體復蘇,行心包穿刺引流,予酚磺乙胺止血、多巴酚丁胺改善心功能、芬太尼鎮(zhèn)痛、咪達唑侖鎮(zhèn)靜以及抗感染等治療。經多學科團隊緊急會診、討論后擬行體外循環(huán)下開胸探查術。術中行食管鏡檢查并置入胃管,見食管內有破損痕跡,呈對吻性潰瘍,食管內未見異物;術中見心包內大量積血及膿性滲出,左室后壁有一長約3 cm的魚刺異物,予取出行細菌培養(yǎng);放置心包及胸腔引流管各一根。術后轉入ICU對癥支持治療。術后第1天,撤離呼吸機;術后第3天,心包、胸腔引流液共10 mL,予拔除引流管;術后第17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胃鏡檢查,食管愈合良好,拔除胃管;術后第26天,患兒體溫正常,3次血培養(yǎng)陰性,術后恢復良好,予出院。
正確、快速的病情評估是及時有效救治危重患兒的關鍵。該患兒入院時已存在意識淡漠、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循環(huán)衰竭癥狀,PEWS評分8分,心臟超聲提示心包大量積液,情況危急。急診科立即啟動全院急救緊急呼叫處置預案,支援人員5 min內到達現(xiàn)場;組建多學科團隊,在治療方法上達成共識,擬行體外循環(huán)下開胸探查術。接診護士立即推搶救車、除顫儀至患兒床旁,給予心電監(jiān)護和面罩吸氧,氧流量6 L/min,心電監(jiān)護設置每5 min測量一次血壓;給患兒取半臥位,床頭抬高20~30°,以降低心包積血對心排出量的影響及減輕對肺的壓迫,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快速建立外周靜脈通路,遵醫(yī)囑備血,以20 mL/(kg·h)速度輸注0.9%氯化鈉溶液,使用酚磺乙胺0.5 g+0.9%氯化鈉溶液20 mL靜脈滴注止血,應用多巴酚丁胺4 μg/(kg·min)增加心肌收縮力,維持血壓80/50 mmHg、脈壓差20 mmHg以上,控制輸液量在3~5 mL/(kg·h),以防回心血量增加,加劇心包壓迫癥狀;使用芬太尼、咪達唑侖鎮(zhèn)痛、鎮(zhèn)靜,防止患兒躁動引起魚刺移位,加重出血和心包損傷;護士迅速準備心包穿刺用物,協(xié)助醫(yī)生行心包穿刺?;純盒蠧T檢查后,經綠色通道直接轉送至手術室。
心包穿刺引流是挽救心包壓塞患者的關鍵,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4%~10%,最常見的是心律失常,并有可能發(fā)生氣胸、心肌及冠脈損害等[5]。迅速清除心包積液會引起靜脈回流增加,導致右心室顯著擴張,從而壓迫左心室,使左心室容積減小,最終導致左心室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腫[6]。因此,行心包穿刺時,醫(yī)護人員密切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觀察有無胸痛、心動過速、呼吸困難、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等癥狀;抽取心包積液時,警惕心包減壓綜合征的發(fā)生。為防止心包引流過快導致心包減壓綜合征的發(fā)生,醫(yī)生在心包引流導管和抽吸注射器之間放置一個三通旋塞,有控制地緩慢引流積液;密切關注患兒有無胸悶、咳泡沫樣痰等肺水腫表現(xiàn)和監(jiān)測心率、血壓的變化。護士遵醫(yī)囑每10 min抽取50 mL積液,抽取心包積液結束后,為防止導管堵塞,先予0.9%氯化鈉溶液沖洗導管,再用10 U/mL肝素溶液2~3 mL封管,封管后旋轉三通旋塞關閉導管開口,同時使用止液夾夾閉導管,防止空氣進入。本例患兒心包引流出150 mL暗血性液體,暫時減輕了呼吸困難癥狀,贏得了搶救時間,術前心包引流管保持通暢,抽液后未出現(xiàn)低血壓和肺水腫。
明確魚刺位置,及時取出異物是搶救成功的關鍵。CT檢查為魚刺的定性診斷,可明確位置、嵌頓方式,并能多維度顯示魚刺與食管周圍組織的關系[7]。因此,在循環(huán)穩(wěn)定、放置心包引流管后,患兒先行CT檢查,后直接轉送至手術室,縮短滯留急診科的時間。轉運前:醫(yī)生評估患兒為Ⅱ級轉運[8],轉運人員由2名N2級護士及1名急診工作時間≥2年的醫(yī)生組成,轉運醫(yī)生向家屬詳細講解轉運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發(fā)生的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護士準備急救藥品及物品,與CT室和手術室提前溝通,安排好轉運路線,填寫危重患兒轉運交接單。轉運中:醫(yī)生負責持續(xù)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意識以及指導心包引流管的抽吸速度;1名護士負責轉運途中儀器設備的安全放置與使用,掌握轉運床方向,降低碰撞風險;另1名護士負責靜脈通路,保證輸液通暢,按醫(yī)囑要求行心包抽液,安慰患兒,提升患兒的安全感。轉運后:與目標科室嚴格按照現(xiàn)狀-背景-評估-建議標準化交接方法進行病情交接,詳細記錄轉運過程中患兒生命體征情況。通過醫(yī)護合作和多學科團隊的相互配合,本例患兒CT檢查無等待時間,安全轉至手術室,總時間15 min。
食管穿孔繼發(fā)縱隔感染時,可有發(fā)熱、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病死率可達25%~40%[9]。本例患兒誤食魚刺后仍進食5 d才就診,已合并縱隔感染和肺部感染,因縱隔本身的負壓作用,感染易蔓延,至全身膿毒血癥。患兒入院后即啟動膿毒癥“1 h集束化治療”策略[10],及時留取2組血培養(yǎng)標本(厭氧與需氧);根據術中標本的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醫(yī)囑予美羅培南聯(lián)合萬古霉素進行早期、足量、規(guī)范抗感染治療,每日監(jiān)測降鈣素原、血常規(guī)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加強體溫監(jiān)測,每2 h測量體溫1次。該患兒術后出現(xiàn)高熱,最高體溫為39.2℃,及時采用藥物聯(lián)合物理降溫,藥物降溫后30 min復測體溫,觀察降溫效果。術后第26天,患兒體溫正常,3次血培養(yǎng)陰性,予停用抗生素治療。
曠置穿孔部位,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和腸內營養(yǎng),是食管黏膜得到有效修復的保證[11]。術前禁止插入胃管,以免觸碰魚刺加重損傷,術中在食管鏡下置入胃管,可避免胃管頭端對食管破損處的二次損傷。本例患兒食管鏡檢查顯示魚刺完全游離于食管外,未予處理食管,行保守治療。護士指導患兒將口腔分泌物吐出,避免下咽,減少食管黏膜的再次損傷和繼發(fā)感染。食管穿孔胃管留置時間長,易引起鼻咽部不適,護士每日使用復方薄荷油滴鼻液滴鼻以減輕患兒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每次3~4滴,3~5次/d。留置胃管后,患兒口腔分泌物增多,易引起口腔內細菌繁殖,予0.02%呋喃西林溶液含漱,藥液保留口腔內3~5 min,3次/d;口唇干燥時,涂抹潤唇膏保濕。護士每日更換胃管固定位置,以免鼻黏膜局部長期受壓;為防止意外拔管,告知患兒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取得配合。該患兒留置胃管17 d,食管穿孔處愈合,鼻咽黏膜完好,無意外拔管等情況發(fā)生。
營養(yǎng)支持是食管穿孔的輔助治療手段,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縮短住院時間[12]。患兒術后營養(yǎng)發(fā)育狀態(tài)風險篩查量表評分[13]為4分,屬于營養(yǎng)不良高風險患兒,營養(yǎng)科醫(yī)生會診并制定個體化營養(yǎng)治療方案,設定目標熱量為70~80 kcal/(kg·d)。第一階段全腸外營養(yǎng),患兒術后早期胃腸功能未恢復,肛門未排氣,予禁食,靜脈營養(yǎng)支持。第二階段腸外+腸內營養(yǎng),術后第1天,撤離呼吸機6 h后,靜脈營養(yǎng)支持的同時經胃管鼻飼奶液,奶量從5 mL/h開始,根據胃殘余量及耐受程度,每日遞增10 mL/h,兩者結合完成設定目標熱量攝入。第三階段全腸內營養(yǎng),患兒術后第7天可下床站立,開始全腸內營養(yǎng),鼻飼高熱量、流質、少渣飲食。鼻飼喂養(yǎng)期間,為促進胃排空,預防食物反流,醫(yī)囑予經胃管注入多潘立酮5 mg,3次/d。術后第17 d,患兒拔除胃管后,能正常飲食,無明顯的嗆咳和吞咽困難,營養(yǎng)發(fā)育狀態(tài)風險篩查量表評分1分,出院時體重較入院時無下降。
兒童誤食魚刺致食管穿孔和心包壓塞,病情極其危重,救治難度大,對護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護理人員作為多學科診療團隊中的成員,需快速評估病情,實施搶救措施,配合醫(yī)生做好心包穿刺引流的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循環(huán)穩(wěn)定的情況下盡早行CT檢查,明確魚刺位置,贏得手術時間,加強膿毒血癥全身抗感染治療的護理,術后做好胃管支撐引流的護理以及個體化營養(yǎng)支持,促進愈合,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