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朝艷 林 劍
廣西柳州鐵路運輸檢察院,廣西 柳州 545007
生態(tài)環(huán)境如大氣、林區(qū)、江河水系等往往具有全流域、跨區(qū)劃的特點,檢察機關加強對此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公益保護,除探索建立跨行政區(qū)劃檢察院的設置與跨行政區(qū)劃的檢察機關司法管轄協(xié)作機制外,具體辦案中,還必然涉及對受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場勘查工作實務。辦案人員針對大型公益受損情況開展現場勘查工作,必然比一般的公益訴訟案件難度大;同時,檢察官親歷性的辦案要求與現場勘查工作的專業(yè)性、全面性要求往往很難統(tǒng)一,影響辦案效果。因此,在跨行政區(qū)劃檢察改革背景下,研究檢察公益訴訟現場勘查新技術的應用,對于規(guī)范行使公益訴訟調查核實權,推進跨行政區(qū)劃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案例]檢察機關利用實景三維模型技術現場勘查,督促行政機關對高鐵行車安全隱患整改行政公益訴訟案。
2020年7月,廣西柳州鐵路運輸檢察院對貴廣高速鐵路廣西段的施工企業(yè)在鐵路沿線山嶺占用林地施工取土一案介入調查,發(fā)現施工企業(yè)越過行政審批范圍向鐵路路塹坡頂靠近,導致鐵路路塹坡頂上方的林地被破壞,存在遇強降雨時易造成泥石流沖入高鐵線路的風險和隱患。該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到現場數次進行勘查,從皮尺、測距儀到放飛無人機,均無法取得復雜地貌情況下的關鍵數據。經過聘請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參與現場勘查,技術人員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遙感衛(wèi)星影像、實景三維模型,得出了被毀林取土點距鐵路路塹的準確距離,植被破壞面積、越界區(qū)域、與鐵路安全保護區(qū)距離等準確數據,為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提供依據。盡管被監(jiān)督的行政單位有專業(yè)的測量人員,但也對該院取得的相關辦案數據無異議。在該院舉辦的公開聽證會上,辦案人員利用實景三維模型輔助介紹案情,為聽證員判斷鐵路路塹與毀林取土點的相對位置、場面規(guī)模等提供直觀依據,增加現場研判的可信度。聽證員對檢察機關為維護高鐵行車安全突破技術障礙的辦案決心高度贊賞。
2021年1月,高檢院信息技術中心刊發(fā)《檢察技術和信息工作情況》,將該院運用“遙感+模型”助力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經驗向全國介紹。
不僅僅針對鐵路沿線,在跨行政區(qū)劃的江河水系、航運交通等大型公益受損現場,均涉及較多數據及專業(yè)的區(qū)域劃分等問題,亟需引進新技術破解現場勘查難題。上述案例在采用新技術進行現場勘查上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事實調查和證據獲取充分發(fā)揮了科技輔助辦案的作用,將先進、實用的科技融入辦案需求。第二,積極探索利用無人機、3D實景全景、3D測繪建模等技術獲取、保全技術性證據,形成勘查報告。第三,發(fā)出理據充分的檢察建議依賴于公益訴訟部門和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以上三個特點的出現與公益訴訟檢察官在辦案中重視引進新技術進行現場勘查密不可分。
現場勘查初步建立于刑事案件領域,這在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封診式》中有所反映?!斗庠\式》是秦朝官方頒布的關于查封、勘驗和偵緝程式的規(guī)定。秦朝的犯罪現場勘查工作由基層縣丞、令史、牢隸臣等專人負責,令史是一縣之中的下層官吏,負責進行尸體檢驗、人體活體檢驗和現場勘驗,還負責拘捕人犯。令史經過勘驗或調查后,做出勘驗或調查筆錄,形成“爰書”。在每一個案件的現場勘查完畢后,令史要把檢驗參加人員、檢驗經過和現場具體情況,向上級寫正式報告。一般令史和牢隸臣都有一定的現場勘查知識,但遇有更加專門的問題解決不了時,偵查機關會指定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參加檢驗[1],這體現出古代辦案人員對技術運用的重視,突破案件困難點。《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行使法律監(jiān)督職權,可以進行調查核實。司法的核心問題是要通過合法有效的證據回溯性地證明已經發(fā)生的案件事實。在公益訴訟現場勘查實踐中,檢察機關并非天然地知道侵害事實并掌握證據材料,必須通過前期摸排、調查取證后才能發(fā)現并確認侵害事實。因此,在公益訴訟中調查至關重要,是后續(xù)提出檢察建議、支持起訴、提起公訴的基礎[2]。有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事實發(fā)生或者嚴重隱患才會啟動公益調查程序,故公益受損的現場勘查是公益訴訟中調查的起點和基礎,然而包括鐵路沿線等跨行政區(qū)劃公益受損案件的現場勘查通常比較繁瑣、復雜,難以直觀量化,需要綜合應用多項前沿檢察技術,優(yōu)化辦案質效。一是綜合運用衛(wèi)星遙感、衛(wèi)星圖斑等技術確定案發(fā)區(qū)域地點、土地紅線、侵占規(guī)模等信息,分析侵害成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二是采用無人機航拍勘查和快速檢測技術相結合,有效排查公益受損的事實。三是利用無人機航拍解決特殊場景案件現場勘查,案例中涉案區(qū)域位于高鐵上方且面積廣闊,常規(guī)拍照難以實現全景深、廣視角查看林地被越界開采情況,無人機航拍并遠端傳輸回辦案組指揮部,方便公益訴訟檢察人員準確制作現場勘查筆錄。
利用新技術手段對公益受損現場整體查看,是跨行政區(qū)劃公益訴訟現場勘查的關鍵,特別是交通運輸安全領域具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鐵路檢察機關進行現場勘查時必須要掌握專業(yè)知識,建議遵循以下工作要求:
(一)嚴格控制查看現場的勘查人數。為了避免在整體查看現場時對公益受損現場及現場痕跡物品破壞,應該盡量控制參與整體查看人數。在現場勘查實踐中,參與整體查看人員有指揮員、一至兩名公益訴訟辦理人員和檢察技術人員。必要時可以吸收法警在外圍進行現場保護,防止公益受損現場因人為介入擴大損害,或者因勘查人員不了解現場狀況造成人身危險。
(二)尋找最佳查看點,制定勘查路線。在整體查看現場時,一般不會直接進入受損現場中心,只是在現場周圍對現場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總體觀察。通過無人機進行現場探測,規(guī)劃出最佳勘查路徑,利用無人機拍攝的影像資料,制定現場勘查方位圖,固定公益受損現場的地理坐標,便于進入受損中心現場,若存在多個受損現場,需要進入內部尋找最佳觀察點,以選擇最合適路線進入。
(三)發(fā)揮現場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在進入受損查看現場前,不僅要利用新技術采集的信息,還要聽取相關知情人對現場的情況介紹,形成初步認識。在查看過程中,要邊走、邊看、邊問、邊想,對難以把握的情況要積極提問,結合知情人提供的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做到對公益受損現場形成完整的認識。不要過分注意利用無人機采集的某個痕跡物品,而是要從宏觀上弄清現場的位置方位、現場內外情況、受損點的分布情況、現場進出口和公益受損的原因,將其作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整體把握觀察。
(四)謹防改變公益受損現場原始狀態(tài)。整體查看時一般不變動現場受損狀態(tài),不翻動、不提取相關物品,保持原始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不改變公益受損現場原始狀態(tài)是對整體查看的要求,但也不能絕對化。若在整體查看時發(fā)現了需要及時處置的公益受損危險或隱患,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做好排險工作,同時進行固定提取。此外查看現場時間要快[3]。對于中等范圍、中等難度的公益受損現場,應當在十五分鐘之內基本完成查看的主要工作任務。
在公益訴訟案件現場勘查中,如何在復雜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損情形下,提升現場勘查效果,是跨行政區(qū)劃檢察改革試點公益訴訟檢察部門面臨的一個非?,F實且嚴峻的考驗,但是新技術的蓬勃發(fā)展解決了公益訴訟中違法行為侵犯的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和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指標問題,從而保證了適用法律正確(如圖1)。
圖1 新技術助力檢察公益訴訟模型圖
(一)規(guī)范適用新技術進行現場勘查。根據高檢院《關于規(guī)范檢察機關無人機管理使用的通知》要求,公益訴訟調查中使用無人機技術時,應符合相關要求規(guī)范使用。無人機使用涉及飛行資格、飛機管控、飛機安全等,通過無人機技術進行現場勘查,形成的證據材料必須具備合法性要求,而使用無人機的飛行許可證是證據合法性的關鍵,必須規(guī)范使用無人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無人駕駛航空器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辦發(fā)電〔2017〕5號)和《無人駕駛航空器專項整治方案》(國空管〔2017〕24號)對無人機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高檢院第八檢察廳和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檢察機關無人機管理使用的通知》對規(guī)范使用無人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實踐中必須嚴格執(zhí)行。只有規(guī)范使用無人機所取得的材料才能作為證據使用。公益訴訟調查中委托第三方鑒定機構制作現場勘查材料時,應當審核鑒定機構的資質和人員資格,并要求其附上鑒定機構的資質和人員資格證明材料,對于不符合涉案鑒定資質的機構出具的證明材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二)構建檢察技術與辦案深度融合模式。案例中,公益訴訟檢察官掌握的走訪調查情況與技術人員利用勘查輔助體系制作的多維度3D實景全景影像相結合,使整個技術協(xié)助過程按照最優(yōu)的辦案目標不斷進行調整完善?!肮嬖V訟+檢察新技術”的工作模式,不僅可以凝聚辦案合力,而且還可以提高辦案質效,有助于培養(yǎng)具備復合型業(yè)務能力的檢察人員?!懊鎸δ承┈F場涉案面積較大,高處隱患較常見,傳統(tǒng)相機無法全景拍攝,危害程度難以確定,調查取證和整改驗收工作有困難的案件”,將無人機新技術引入檢察建議“回頭看”工作,依托無人機地面全景技術還原案件現場,實現可視可測,有助于達到效率高、底數清、無死角、針對性強等效果。各地發(fā)布的利用科學技術手段辦案的先進經驗,充分顯示了先進技術手段已成為檢察機關維護公益的利器,更為今后檢察機關辦理該類案件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發(fā)揮外聘專家強力外腦的重要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fā)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辦案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試行)》,以解決司法活動中專門性問題的多樣性與檢察人員知識儲備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公益訴訟檢察人員可以借助外部專家推薦名單庫、某權威機構排名靠前的行業(yè)專家力量,獲得來自專家關于技術標準、質量控制、結果分析等方面的結合檢察機關技術條件的專業(yè)建議,外部專家可以成為檢察人員的“場外教練”,幫助檢察人員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解決某些專業(yè)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準確適用法律提供事實依據。
(四)通過新技術準確把握現場勘查方向。針對公益訴訟檢察人員現場勘查能力不足、人員少和專業(yè)性不強等問題,難以把握現場勘查方向,檢察機關可以運用勘查輔助體系制作多維度3D實景全景影像,以新技術應用克服公益訴訟現場勘查專業(yè)性強與人員少、專業(yè)知識儲備有限的矛盾。通過遠程勘查手段,精準定位提取受損地點的經緯度位置信息,為后續(xù)現場勘驗提供可靠的路徑。若有條件的檢察機關,還可以與科技公司共同研發(fā)“公益訴訟智能研判平臺”,模擬辦案思維建立數據模型,智能分析比對受損事實、處理情況、法律法規(guī)、職權清單,研判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管數據,實現現場勘查工作更精準高效。通過人工智能系統(tǒng)生成的現場勘查證據材料,具有客觀性與真實性強的特性,減少了人為干擾因素,保證現場勘查方向準確,從而實現檢察公益訴訟雙贏多贏共贏的效果。
科技強檢,可以充分釋放出檢察智慧的魅力。通過完善智慧檢務建設網絡,積極推進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應用,依托云平臺、互聯(lián)網+、5G技術等,使現場勘查取證由呆板轉變到智能的新模式,及時適應跨行政區(qū)劃檢察改革試點工作的要求;利用新技術平臺,助力公開聽證會,讓更多人民群眾通過感受檢察工作專業(yè)性,讓釋法說理范圍更廣泛、效果更明顯;彌補辦案檢察官專業(yè)領域的技術短板,向社會傳導檢察機關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