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婭軍,黃文書,陶永霞,逄煥明,喬 丹
(新疆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藥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專業(yè)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各教育單位積極落實貫徹。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部署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在專業(yè)知識傳授同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專業(yè)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即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罢n程思政”的有效實施對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確?!叭恕钡掠龣C制的實踐有重要作用。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開拓新思路、努力探尋新方法,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課程有機融合,實現協同育人,讓學生每一次的專業(yè)課學習都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
雨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智慧教學工具,王磊[2]等在研究中表示,雨課堂可以將各種教學資源融入PowerPoint及微信,實現課內與課外的聯動,有效地拓展了課堂時間與空間。張大芳[3]在研究中表示,通過雨課堂,教師可以把各類教學資源插入課件中,并隨時推送到學生手機微信,做到師生零距離溝通;課堂上可以就相關問題實時互動,為傳統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了便利;課后為師生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等。
本文以《食品生物化學》作為教學案例,介紹利用“雨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挖掘《食品生物化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專業(yè)知識傳授的同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培養(yǎng)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目的。
開課前創(chuàng)建班級。教師首先下載雨課堂的PC端,可將已經制作好的課件直接導入,也可以在PowerPoint小插件中制作課件。通過微信的“雨課堂”小程序,進入我的班級。在此之前,教學辦已經將學生名單導入,教師創(chuàng)建班級后,可將邀請碼或者二維碼發(fā)送至學生,學生可掃碼直接進入我的班級進行激活。
上課前,教師將本章節(jié)知識涉及的思政元素(短視頻或者小故事)通過雨課堂發(fā)送至班級群,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有關人物與事件,有助于教師在課堂中對有關理論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與穿插,學生可以緊跟教師教學節(jié)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可根據本節(jié)課的課程主要內容,發(fā)布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獻或者將課件提前發(fā)送至班級,學生在開課前進行預習,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重點設置預習后的作業(yè),題型可包括填空、選擇、討論等。學生預習后,完成教師發(fā)布的作業(yè)。教師可以進入相應的頁面查看學生的完成度,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上課前2分鐘有重點的進行預習作業(yè)的講解。學生通過預習,也可以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知識有所分辨,提高課堂的授課效果。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小插件,隨時就有關知識提問學生。例如,設置單選或多選題,同時規(guī)定答題的時間。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同時又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課堂中,也可以利用雨課堂的小插件來活躍課堂氣氛。比如投票、點名等,以此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的小插件,手機作為翻頁筆,解放教師雙手,讓教師不再局限于講臺,可以走進學生中間,以此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下課后,利用雨課堂發(fā)布作業(yè)與習題,督促學生復習鞏固。由于《食品生物化學》是一門基礎性非常強的專業(yè)基礎課,前后課程內容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如果在一開始不能掌握知識重點,到動態(tài)生物化學部分就會出現完全跟不上的情況。所以課后的鞏固顯得十分重要。借助雨課堂,教師在下課后,可以發(fā)布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總結與習題,督促學生盡快完成習題,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另外,教師在課后可以將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新聞、文獻等通過雨課堂發(fā)送給學生,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
表1
以“糖代謝”部分為例,介紹本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
知識目標:掌握糖酵解的發(fā)生部位;熟悉糖酵解途徑的兩個階段以及涉及的生物化學反應;了解糖酵解的調控部位以及關鍵的三個酶;了解糖酵解的生理意義;掌握丙酮酸的去路。
能力目標:能利用糖酵解涉及的生化反應解釋食品中的物質代謝,清楚食物在機體如何進行分解代謝進而為機體提供能量;能將理論知識用于未來食品加工生產應用中,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政目標:(1)糖酵解過程包含投入階段與產出階段,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描述整個糖酵解過程,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青年朋友們,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激勵學生努力才有收獲,在應該奮斗的階段努力奮斗。(2)糖酵解調控位點的限速酶——木桶效應,自身優(yōu)勢與缺點的抉擇。激勵學生別讓“短板”限制了自身的發(fā)展,要想全面的發(fā)展,就不能被短處牽著走。要想辦法加長“短板”。
(1)本課程所授對象為大二年級學生,班級為葡工2101。學生漢語水平較好,但是對于一些專業(yè)詞匯難以理解,對涉及的專業(yè)知識較為欠缺,所以在講授理論知識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通過類比的方式,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與理論知識進行類比,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例如,在講到NADH最后生成ATP的時候,將NADH類比為支票,這樣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掌握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
(2)已知:生物氧化中ATP的生成部位以及兩種穿梭機制(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統和磷酸甘油穿梭系統);多糖是如何分解成單糖的;未知:單糖分解代謝的過程及其調控;想知:每天吃進去的食物是如何分解代謝為機體提供能量?為什么糖吃多了容易長胖?如何知——教學策略分析:首先通過孟浩然的詩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引出新課內容:糖代謝,引發(fā)學生學習糖代謝的興趣。再通過身邊肥胖的例子,引發(fā)學生對學習糖代謝的渴望。通過講授法、演示法、啟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整個糖酵解過程。
(1)通過以“課程思政”為載體的講授法教學,實現教學目標中糖酵解反應歷程以及調控位點的知識講授。以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理論知識,做到二者有機結合,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激勵學生努力奮斗,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做好自身優(yōu)勢與缺點的抉擇。激勵學生別讓“短板”限制了自身的發(fā)展,要想全面的發(fā)展,就不能被短處牽著走,想辦法加長“短板”。
(2)以案例教學為載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各類生活案例,類比生物化學的反應歷程,更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反應歷程,掌握教學目標的重要知識。例如,介紹磷酸戊糖途徑時,通過類比生活中的案例來做介紹,具體可以將機體內的葡萄糖代謝類比為城市的交通。
(3)以雨課堂為載體的課程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課前通過雨課堂發(fā)布慕課視頻,學生課前預習課程內容并完成習題;課程中通過PPT中的雨課堂插件,實時發(fā)布各類單選或者填空題,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
(1)課前預習。通過雨課堂在班級群內發(fā)布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慕課視頻以及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在上課之前主動預習課程內容并完成課前預習作業(yè)(1分鐘)。
(2)導入。引用孟浩然的詩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板書),說明一個社會是在持續(xù)更新,舊的制度與觀念的淘汰才能有新的制度產生。同樣的,類比到生物中,生物要活下去,就要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就要在內部或和外界進行持續(xù)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這個過程就叫新陳代謝。從而引出本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糖代謝(3分鐘)。
(3)課前預習效果檢查。通過雨課堂查看學生完成情況。針對預習作業(yè)完成度做一個總結概括,再次引出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糖代謝中的糖酵解過程以及丙酮酸的去路(5分鐘)。
(4)課程內容介紹。通過一張幻燈片,簡單的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介紹,使學生對知識有充分的認識(1分鐘)。
(5)新課內容。通過幻燈片的演示以及教師的講授,將新課知識內容由淺入深地傳達給學生(20分鐘)。
(6)內容概括總結。通過雨課堂點名的方式,隨機抽學生起來回答問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同時,便于學生抓住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8分鐘)。
(7)課后習題布置。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設置課后習題,通過雨課堂發(fā)送給學生,同時規(guī)定提交作業(yè)的時間期限。通過習題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師快速調整授課進度。
課程考核評價是檢查教師教學方法科學性的重要載體,也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的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評價(40%)與終結性評價(60%)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包括實驗成績(20%)、課堂提問和預習作業(yè)完成情況(15%)及出勤(5%)。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末考試(閉卷),考試內容遵照課程大綱的同時體現出線上線下課程學習中的重點難點知識。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內容繁多,學生不易掌握其中的重點難點。同時,生化知識過于抽象與復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畏難情緒。本研究針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重點難點難以把握等現狀,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科學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內在動力,解決此課程每學年掛科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同時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