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婕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以持續(xù)的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特點的一類常見慢性病。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COPD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本病病程長,難治愈,呈緩慢進展性,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高危疾病之一,是全球第3位死亡原因。COPD穩(wěn)定期控制重點在于緩解喘息,促進痰液排出,增強呼吸肌力,改善生活質量,防止急性加重。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ACBT)對COPD穩(wěn)定期的控制有一定幫助。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實施ACBT,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提升生活質量[2-3]。目前肺康復均采用多維聯合、綜合康復[4]的方案,其中融合中醫(yī)特色療法多取得更好療效[5]。
中醫(yī)認為,COPD屬于“肺脹”“喘證”等范疇,穩(wěn)定期病機以本虛標實為主[6],病位多在肺、脾、腎,證型以虛為主,同時又夾雜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俞募穴穴位貼敷療法是在背俞穴和腹募穴進行中藥粉末外敷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該療法以俞募穴貫通臟腑之氣為理論基礎,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綜合調節(jié)肺功能。該法可避免臟器對藥物的代謝作用,通過背俞穴、腹募穴的特殊作用,提高藥物利用率,獲得比口服藥物更好的療效。本研究采用俞募穴穴位貼敷療法配合ACBT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進行肺康復訓練,以求更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臨床癥狀?,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中辨證屬肺腎氣虛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4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53~70歲,平均(63.04±5.17)歲;病程1~5年,平均(3.14±1.10)年。觀察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52~70歲,平均(62.75±5.25)歲;病程1~5年,平均(3.04±1.2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審批號:2020KS-010-0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有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難癥狀;肺功能檢查符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70%。COPD穩(wěn)定期指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咳嗽、咳痰、氣短等癥狀穩(wěn)定,且病情穩(wěn)定達兩周以上[7]。②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中肺脹的診斷標準:由于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從而導致痰瘀阻結,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不能斂降,臨床以咳嗽、喘促、咯痰,胸膺部脹滿、憋悶如塞為主要表現[8]。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肺脹肺腎氣虛證的診斷標準:呼吸淺短難續(xù),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滿悶窒,舌淡或暗紫,苔白潤,脈細虛數無力,或有結代[8]。
1.3 納入標準 年齡40~70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同意采用本研究方案進行治療;能配合治療,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對穴位貼敷粉末過敏或不能耐受穴位貼敷者;總體康復治療時間<1個月者;長期服用精神類藥品,或存在感覺、知覺、注意、思維等障礙可影響病情準確評估者;由結核、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腫瘤、塵肺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者;貼敷部位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感染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給藥方案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7]制訂。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注冊證號H20150325,每泡含50μg沙美特羅和500μg丙酸氟替卡松)每次1吸,每日兩次;每日給予家庭低流量氧療(2 L/min),每次10 min,每日兩次??祻头桨讣床捎脝渭傾CBT,患者取端坐位,具體動作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擴張和用力呼氣3個部分。呼吸控制以腹式縮唇呼吸為主,即以鼻深吸氣至腹部隆起后再縮攏口唇緩慢呼氣至腹部凹陷,吸、呼時間比為1∶2~1∶3;胸廓擴張即深呼吸至胸廓向外膨脹;用力呼氣是由1~2次呵氣動作組成,正常吸氣后收縮腹部和前胸部的肌肉用較快的流速進行呼氣(以手放在胸部和上腹部能感覺到震動為準),其間伴發(fā)“哈”的聲音。每次5個循環(huán),每日3次。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俞募穴穴位貼敷。穴位貼敷的操作方法如下:取黃芪12 g,生曬參、芥子、紫蘇子、五味子、山萸肉各9 g,研粉過篩,姜汁調糊,統(tǒng)一制成半徑15 mm、厚5 mm的圓形藥餅。藥物粉末由本院中藥房提供,藥餅現場制作。隨后將藥餅敷于肺俞、中府,并采用40 mm×40 mm的醫(yī)用脫敏膠布固定。每日貼敷1次,貼敷12 h后取下。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8 d后、治療3個月后進行評定。①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照《中醫(yī)內科學》中肺脹肺腎氣虛證的相關評分標準進行評定,主要包括呼吸淺短、咳嗽痰多、痰白如沫、胸膺窒悶、形寒肢冷5個主要癥狀,每個主癥計0~10分,得分越低提示癥狀改善情況越明顯[8]。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患者獨立填寫CAT評估問卷,共包括8個項目,每個項目0~5分,總分值范圍為0~40分。0~10分為病情輕微,11~20分為病情中等,21~30分為病情嚴重,31~40分為病情非常嚴重。③肺功能相關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吸氣壓(MIP)、最大呼氣壓(MEP),采用便攜式肺功能儀[賽克(廈門)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25.0中文版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均較治療前和治療28 d后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腎氣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各時間點中醫(yī)證候積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肺腎氣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各時間點中醫(yī)證候積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28 d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評分觀察組 24 治療前 33.63±3.79 15.21±3.73治療28 d后 30.42±3.92△▲ 12.50±3.91△▲治療3個月后 25.83±3.00△*▲ 8.54±3.67△*▲對照組 24 治療前 34.42±3.75 15.96±2.80治療28 d后 33.21±3.37△ 13.96±2.77△治療3個月后 29.83±3.23△* 12.79±2.67△*組別 例數 時間 中醫(yī)證候積分
(2)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EV1%pred、FEV1/FVC、MIP、ME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后,兩組患者FEV1%pred、FEV1/FVC、MIP、MEP均較治療前上升(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FEV1%pred、FEV1/FVC、MIP、MEP均較治療前和治療28 d后上升(P<0.05),且觀察組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腎氣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各時間點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肺腎氣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治療各時間點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1.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MIP,最大吸氣壓;MEP,最大呼氣壓;1 cm H 2 O≈0.098 k Pa。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28 d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FVE1%pred(%)FVE1/FVC(%)觀察組 24 治療前 59.40±4.60 61.89±4.48治療28 d后 63.25±4.31△▲ 65.75±4.42△▲治療3個月后 68.18±4.96△*▲ 69.83±4.11△*▲對照組 24 治療前 59.67±3.36 62.10±3.53治療28 d后 62.74±3.15△ 64.10±3.53△治療3個月后 67.50±3.37△* 68.09±3.18△*組別 例數 時間 MEP(cm H 2 O) MIP(cm H 2 O)觀察組 24 治療前 62.35±5.50 52.25±4.43治療28 d后 69.37±5.39△▲ 58.75±4.00△▲治療3個月后 78.21±5.38△*▲ 68.88±4.69△*▲對照組 24 治療前 60.00±4.81 51.46±4.06治療28 d后 63.84±4.73△ 55.15±3.85△治療3個月后 70.67±4.28△* 61.94±3.94△*
COPD是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之一,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特點,容易反復發(fā)作,且遷延難愈,對患者的呼吸、運動、心理、工作等造成影響,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對CPOD穩(wěn)定期患者進行肺康復治療,避免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質量是目前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ACBT是一種起源于新西蘭的胸部物理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松動和清除過多的氣道分泌物,在各種疾病導致的肺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中發(fā)揮出獨特優(yōu)勢。研究表明,相較于常規(guī)翻身拍背,ACBT有即時排痰效果,還能改善動脈血氧含量,預防氣道塌陷[9]。雖然ACBT的局部作用效果明顯,但對患者的體質及身心調整作用稍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中醫(yī)“咳嗽”“喘證”“肺脹”“痰飲”等范疇。“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提示本病發(fā)病主要與肺、腎相關???、痰、喘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以致久病肺弱,肺氣不足,母病及子,腎氣亦虛,終使肺腎兩虛,根本不固,氣失攝納,其間又夾雜痰濁、外邪等,最終肺失宣降,腎氣失固,誘發(fā)本病。王鵬等[10]研究發(fā)現,COPD穩(wěn)定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虧虛,證型以虛證為主,多見肺氣虛、腎氣虛、腎陽虛、肺腎氣虛等。因此本研究所選研究對象以肺腎氣虛證為主。
內病外治是中醫(yī)康復的一大特色,其中穴位敷貼療法被廣泛應用。該法根據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特點,采用透皮性較強的藥物研粉局部貼敷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有安全、方便、無耐藥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臨床。許志茂等[11]研究發(fā)現,穴位貼敷治療COPD穩(wěn)定期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少疾病發(fā)作次數,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選用的貼敷藥物中,黃芪善補肺固表,生曬參補益肺脾,芥子溫肺化痰,紫蘇子降氣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吳茱萸溫腎納氣,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肺腎、益氣化痰之效。在貼敷穴位的選擇上,本研究選取了肺的俞募穴,即肺俞及中府。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腹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兩者在分布上與相應臟腑所在位置接近,能貫通臟腑之氣,加強臟腑間的聯系。肺俞位于背部T3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常用于咳嗽、氣喘等證的治療。研究顯示,該穴位所在位置血運豐富,處于T3脊神經附近,針刺肺俞可以降低肺組織中副交感神經受體M1含量,減少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從而減少氣道痙攣[12]。中府位于胸部外上方,距胸骨正中線6寸,平第1肋間隙,主治上氣、咳嗽等證。陳詩博[13]在中府施艾灸干預肺癌小鼠時發(fā)現,該療法可調控小鼠肺組織中細胞凋亡蛋白。柏琳等[14]在對募穴的臨床診斷運用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時發(fā)現,募穴有反映相關臟腑疾病的特性,其物理特性的改變對疾病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周勤學等[15]研究顯示,俞募配穴拍打療法能有效緩解COPD穩(wěn)定期患者癥狀、體征,促進肺康復。由此可見,選取中府、肺俞治療COPD穩(wěn)定期患者具有合理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上升,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說明兩組患者的治療方案均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癥狀。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較同組治療28 d后進一步改善,說明治療時間越長,臨床效果越好,且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說明相較于單一運用ACBT,聯合俞募穴穴位貼敷能進一步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CAT評分及肺功能指標,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性。穴位及中藥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且本研究樣本數有限,結果可能存在誤差,故本方案治療COP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更多循證醫(yī)學證據,筆者也將繼續(xù)針對本療法進行深入研究,以使其更具臨床價值。